APP下载

演奏“田园语文”的审美三部曲

2018-05-14张燕霞

阅读(教学研究) 2018年12期
关键词:感受发现体悟

张燕霞

【摘要】农村小学生的生活环境得天独厚,拥有丰富的“田园资源”。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宝库,带领孩子们走进去。首先,通过启动“定向化”的审美阅读,让孩子发现田园之美;然后,通过参与实践性的审美生活,享受田园之趣;最后,通过陶冶对大自然的审美情操,感受田园之乐。只有让孩子们真正走进了大自然,参与其中的一切活动,他们才会变得豁达,心中才会有美好的感觉,大自然中的一山、一水、一花、一草,在他们的心中才会充满了美感。

【关键词】发现 体悟 感受

农村小学生的生活环境,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远离城市的喧嚣,没有水泥、钢筋的困扰,可以在农村这片静谧的土地上,经常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感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悠闲、舒心与美好。

充分利用这一丰富的自然资源,感受大自然一年四季在田园中发生的美丽变化,鼓励孩子们去发现田园之美,感受田园之趣,享受田园之乐,从而由内心升起自己对田园生活的热爱,是一件颇有意义的事情。

一、学做苇岸:启动“定向化”的审美阅读,发现田园之美

著名散文学家苇岸喜欢徒步旅行,通过亲近大地,投入大地的怀抱并细致地观察,进而从中汲取创作的材料和灵感。他的散文《一九九八:二十四节气》就是选在其居住的处所附近的田野上,通过观察、拍照、记录,最后创作出这篇美文的。而一朵棉花、一棵韭菜、一根玉米……这些普普通通的田园景物,在农村孩子的眼中,是习以为常的。那如何让孩子们发现这些普通景物的美呢?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与孩子们的学习了。以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中的现代诗歌《秋天》的教学为例,生动的课文学习,让孩子们发现,身边的田园景物原来是如此之美。

《秋天》这篇文章主要是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写的。在教学之前,笔者先准备了大量描绘秋天的多媒体图片,由画面的直观感受引入到文章。然后,再抓住诗中一些关键的诗句,让学生来感受秋天田野中各种各样的美景。最后,把这些图片和孩子们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通过小组讨论,感受、体悟,其中包括秋色、秋香、秋果、秋风和秋天的动物。教学过程中,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孩子会更容易沉浸于美景之中,感受大自然带来的美好和丰收的喜悦之情。

笔者布置了以《我爱秋天》为题的小练笔,让孩子们结合自己的感受,以及身边所观察到的田园景物,进行了写作。其中有多个孩子的作文在报刊上发表。以其中一篇优秀习作为例:

瞧,玉米举着红樱乐了,忘掉一个夏天的烦恼;棉花张着脸儿笑了,雪白一片,给人们带来了一个纯洁的世界;金黄的稻浪,随着风儿跳起了优美的舞蹈;无边的大豆,摇晃着机灵的脑袋,为人们奏起了一首喜悦的丰收之歌。

小作者通过审美阅读训练,学会运用文中出现的意象,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对其进行描述,使文章生动、丰富。

秋天的果园也不甘落后哟!走进果园,空气中弥漫着香甜的气息,使人感到心旷神怡。那红红的苹果就像小朋友的脸蛋,又大又圆;橘子树上挂满了一个个金黄的橘子,远远望去就像一盏盏的小灯笼,可爱极了;石榴高兴地咧开了嘴,露出洁白的牙齿……

在“定向化”的审美阅读的培养和“田园之美”的感染下,学生的写作和语言组织能力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锻炼,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课后,在尚未淡去的氛围中,笔者趁势安排孩子们进行“画一画,拍一拍”的活动,使得课堂得到更为充实的延展。

二、学做陶渊明:参与“农趣型”的审美生活,体悟田园之趣

东晋大诗人、散文家陶渊明,宁可放弃令人羡慕的仕宦生活,而回归闲适、自由的田园,他的名篇《桃花源记》就是在他归隐田园后创作的。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真正地靠简单、落后的劳动工具耕种的岁月已过去了,孩子们的父母也很少到田间依靠锄头等劳动工具去劳作。但田园的乐趣,对我们这群70后的人来说,还是记忆犹新的。

在课堂上,笔者有感而发地和学生们讲述自己童年时的“田园之乐”:那时一放学,就会提着个篮子去挑草,回来喂猪或喂羊;一到晚上,家里养了十来只鸭,爸爸妈妈总不忘吩咐我们在天黑前将鸭赶回窝。想想那时,与几个好朋友结伴挑草玩游戏,看着兄弟姐妹赶鸭进窝着急的样子,真是有趣极了!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

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苏教版语文教材,每一单元练习的第一部分,都和生活中的语文有关,笔者結合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练习去认识一些农具。古老的农具现在已基本不再使用,但是在我们普通的农村家庭还是有一些常用的农具的。每周三笔者没有布置作业,让同学们回家和长辈们一起使用农具种植农作物,给孩子们走进田园机会,第二天说说自己的体会。孩子们非常开心,不仅享受到了劳动的乐趣,而且明白了父母长辈的辛苦,其中有个孩子这么说:

我跟爷爷奶奶学种花生和玉米。爷爷拿铲子,我拿种子,奶奶则负责填土。爷爷用小铲子往下挖,大概挖7厘米左右,然后我和奶奶在放完种子之后填土。每隔几厘米挖坑、埋种、填土,这就是种花生和玉米的方法。我们配合默契,没多久就种了两行,看着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我的脑海里仿佛已出现了玉米成熟的情景,一颗颗花生也在地里悄悄地长出了果实。这次劳动也让我明白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只有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才能收获丰硕的果实。

这次田园活动在笔者的作文课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孩子们融情于生活,在他们的作文里可见一斑:

来到了鱼塘边,爸爸把网撒开了,人们自动兵分两路,摆开架势,随着爸爸一声“拉”,“嘿喝——嘿喝”的号子响起来,人们甩起膀子,奋力拉,渔网像张开了的翅膀向前飞,水面上激起了层层波浪,“咚!”鲤鱼们不断跳跃起来,在空中翻起跟斗,好像有意给人们看表演,逗得小孩儿们拍起手来。渔网一个劲儿地向前,鱼儿们跳得更猛了,小孩子们叫得更响了。

只有让孩子们真正地参与到田园生活中,他们的心灵世界才会变得丰富,生活充满阳光。他们不仅学会了一些知识,享受其中的乐趣,在不知不觉中也懂得了团结与分享。

三、学做庄子:陶冶“物物化”的审美情操,感受田园之乐

《中国美学十五讲》第一讲“游鱼之乐”第四部分《乐:忘情融物》中提到,在诗意的境界中,不入于哀乐之情,以纯然的心靈融入世界中,不以“他在”而以“自在”之心与万物相即相融。这是庄子的哲学思想,也是中国美学中的重要思想。

对于生活在农村的孩子们,他们对田园有着特别纯朴的感情,许多美好的情感,在他们的作文中表现出来。张聪慧小朋友是一位外地的孩子,她的家乡贵州是一个可爱的地方,每到放寒暑假的时候,她会回到自己的老家生活一段时间。寒假中,她给这里的老同学陆亦瑶写了一封信,非常畅快地谈到了自己家乡的美丽景色,让我们一起领略了这样一个山清水秀,物产丰富的美丽世界,以下是节选与分析:

每当春天来临时,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各种果树也开花了。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梨花……那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郊外的草地上开满了五颜六色的野花。红的似火,白的犹雪,粉的如霞,黄的像金……

小河的水清澈见底,像一条透明的蓝绸子。河底石块光滑圆润,河边的垂柳把它那长长的绿发垂到河面上,经常对着小河美滋滋地照镜子呢。小河一边是碧绿的草地,一边是金黄的沙子。当赤日炎炎的夏天来临时,小河就更热闹了。碧绿的水草左右摇摆,一群群小鱼在河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水面上银光闪闪,有的小朋友在玩沙子,有的在河边嬉戏。

孩子的记忆是清新与美好的,童年的家乡,在他们的心中永远充满了无尽的遐想。

秋天,梯田上一片金黄。农民伯伯正忙着收割田里的庄稼,他们个个满头大汗,但人人脸上都喜笑颜开,今年又是个丰收年。金黄色的秋天过去了,纯洁美丽的冬天来了。冬姑娘给大地铺上了软绵绵的地毯,给人一个洁白的世界。

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翠绿的群山,还有清凉、甘甜的山间清泉,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山水画。

无论是风和日丽的春天,烈日炎炎的夏天,金风萧瑟的秋天,还是银装素裹的冬天,都充满了诗情画意,都让人念念不忘。所以不管你什么时候来,我的家乡都会欢迎你。

学习苇岸、陶渊明、庄子这些名人的思想及做法,在“田园语文”审美教学中进行的初步尝试,让我感受到,只有让孩子们真正走进了大自然,参与其中的一切活动,他们才能如此豁达,心中充斥着美好的感觉,大自然中的一山,一水,一花,一草,在他们的心中都会被赋予美感。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五接小学)

猜你喜欢

感受发现体悟
萌宠
懂,才能得
《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与评析
初中作文教学的方法和感受
将“旋律——感受”反馈机制融入中学生物课堂的尝试
关于小学数学单元感受小研究设计的思考
解题中的数学史
“体悟教学”的教育学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