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患者和HIV病毒感染者社会支持和家庭关怀分析
2018-05-14喻蓉
喻蓉
[摘要] 目的 讨论艾滋病患者和HIV病毒感染者社会支持和家庭关怀分析。方法 选取2016年7月—2018年9月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艾滋病患者以及HIV病毒感染者80例作为该次调查的研究对象,对患者的社会支持和家庭关怀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 艾滋病患者和HIV病毒感染者的社会支持和家庭关怀均较差。结论 艾滋病患者和HIV病毒感染者社会支持和家庭关怀均存在一定的不足,而离异、未婚以及丧偶的患者则更为明显。
[关键词] 艾滋病;HIV病毒感染;社会支持;家庭关怀
[中图分类号] R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8)11(b)-0144-03
由于人们对于艾滋病患者和HIV病毒感染者存在一定的偏见,甚至是歧视,导致此类人群的社会支持度较低,家庭关怀度较差,为此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6年7月—2018年9月对艾滋病患者以及HIV病毒感染者80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社会支持程度以及家庭关怀程度进行分析,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艾滋病患者以及HIV病毒感染者80例作为该次调查的研究对象,其中艾滋病患者40例、HIV病毒感染者40例,其中包括女性38例,男性42例,年龄为25~64岁,平均年龄为(44.5±3.2)岁;其中因异性接触患病的有54例,针刺伤10例,男男性行为有16例;大学以上文化水平有30例,大学以下文化水平有50例;已婚45例,未婚20例,离异及丧偶15例;HIV病毒检测阳性检出时间:1年内有55例,1~5年内有22例,5年以上3例;有30例出现并发症,50例无并发症出现。
1.2 研究方法
在患者状态良好时向患者询问其年龄、职业、文化水平、感染途径、患病情况、并发症以及家庭情况等资料,在征得患者同意后,其对工作人员信任的情况下[1],发放调查问卷,并进行填写。填写后检查调查表中是否存在漏填或者填写内容不符的情况,纠正后再次检查,确保填写内容的安全和可靠性,在资料调查和填写期间要注意保护患者信息的隐私。对收集的资料应用《家庭关怀指数问卷》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进行相应的统计和评定。
1.3 疗效观察和评定
对患者的社会支持度和家庭关怀指数进行观察。其中社会支持度应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进行评价,本量表包括了主观支持、客观支持以及支持利用度3个方面。家庭关怀指数是应用《家庭关怀指数问卷》进行评定,问卷中可反应映家庭成员对于家庭功能的主观满意度,其中包括合作度、适应度、成熟度、亲密度以及情感度5个方面。问卷总计10分,0~3分为家庭功能严重障碍;4~6分为家庭功能重度障碍;7分以上为家庭功能良好。
1.4 统计方法
对于该次调查中的数据将使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以处理,计数资料应用频数和百分比(%)描述,计量资料应用(x±s)描述,差异比较用t检验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艾滋病患者和HIV病毒感染者社会支持度对比
将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0名健康人员作为常模,艾滋病患者和HIV病毒感染者的社会支持总分明显低于常模,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离异、未婚以及丧偶者的客观支持分数明显低于已婚者(P<0.05),已婚和非婚相比,其利用度、社会支持总分以及主观支持分数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
2.2 艾滋病患者和HIV病毒感染者家庭关怀研究结果
有31.25%艾滋病患者和HIV病毒感染者的家庭功能嚴重障碍,有57.5%艾滋病患者和HIV病毒感染者的家庭功能为中度障碍;有11.25%艾滋病患者和HIV病毒感染者的家庭功能良好,见表3。
3 讨论
3.1 艾滋病患者和HIV病毒感染者的社会支持并不充分
本次研究结果中发现艾滋病患者和HIV病毒感染者的社会支持总分明显低于常模,(P<0.05),出现此结果的原因主要为本次研究对象主要以农民、务工人员以及自由职业者为主[2],其收入较少并且不稳定,同时有一部分患者为独居,并没有得到家庭的支持,因此患者的经济负担相对较重。一部分人员由于处于非婚状态,因此对其负责的人群也相对较少,其得到的支持也较差。
3.2 艾滋病患者和HIV病毒感染者未能充分利用社会支持
已婚和非婚相比,其利用度、社会支持总分以及主观支持分数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说明无论婚姻状况如何,都未能充分应用社会支持。例如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的成都天府新区彩虹健康咨询中心可提供社会支持,但是艾滋病患者和HIV病毒感染者担心在求助时会受到歧视和嘲笑[3-4],因此不愿意向社会组织以及他人求助;同时由于其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因此在遇到困难时,不愿意向他人倾诉,使其不能充分地获得以及利用社会支持。还有一部分患者在患病后性格变得内向,不愿与人交往,因此其获得社会支持的机会有所减少[5-6],或者不接受他人的帮助。
3.3 不同婚姻状况的艾滋病患者和HIV病毒感染者的社会支持存在一定差异
该次调查结果显示离异、未婚以及丧偶者的客观支持分数明显低于已婚者(P<0.05),导致此结果的主要原因为,离异、未婚以及丧偶患者的没有来自于配偶的关注与支持,同时也没有相应的经济帮助,而已婚患者可以得到配偶以及家庭成员的支持和帮助[7-8],其受帮助的人群范围相对较多,因此其得到的社会帮助也相对较多。已婚和非婚相比,其社会支持利用度、社会支持总分以及主观支持分数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结果表明,已婚和非婚患者获得的社会支持、主观支持以及社会支持的利用度是一样的,其主要原因为,已婚患者可以得到家庭、配偶的支持,但是非婚患者的社交相对较多,并且更愿意参加社会群体活动,其可以参与到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的成都天府新区彩虹健康咨询中心参与相应的活动,在咨询中心患者可以了解到与该病相关的治疗方法,在生活中的注意事项,最重要的是在咨询中心可获得工作人员的心理辅导,让患者能够以正常的心态面对社会,避免出现社交障碍,并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
3.4 艾滋病患者和HIV病毒感染者的家庭功能较差
结果显示,有31.25%艾滋病患者和HIV病毒感染者的家庭功能严重障碍,有57.5%艾滋病患者和HIV病毒感染者的家庭功能为中度障碍;有11.25%艾滋病患者和HIV病毒感染者的家庭功能良好,导致此结果的主要原因为很多患者患病后怕对家人造成不好的影响,因此不能够与家庭成员进行深入的沟通和交流[9-10]。一部分患者虽然将结果告诉了家里人,但是家里人担心会将本病传染给配偶或者孩子,因此对其照顾和关心相对较差。
综上所述,艾滋病患者和HIV病毒感染者社会支持和家庭关怀均存在一定的不足,而离异、未婚以及丧偶的患者则更为明显,社会应给予此类人群更多的关怀和帮助。
[参考文献]
[1] 陈敬芳,王惠珍.263例艾滋病患者社会支持与服药依从性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学报,2015,1(4):1-3.
[2] 梁淑英,柳璐,赵二江,等.河南省HIV感染者/AIDS患者社会支持现状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3(8):1124-1126.
[3] 张军,张翠娥.南阳市农村艾滋病病人家庭支持现状调查[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16,3(2):122-124.
[4] 张秀娟,施学忠,杨永利.河南省HIV/AIDS患者的家庭关怀与政府救助现状[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3(4):854-856.
[5] 方伟,姚菲菲.艾滋病患者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及其相关性分析[J].现代临床护理,2016,9(7):13-14.
[6] 黄万琪,罗同勇,刘义兰,等.医务人员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17,23(5):551-553.
[7] 雷卫河,杨国俊,田庆丰.河南省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社会支持状况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加2016,25(2):109-111.
[8] 王建宁,屈文妍.艾滋病患者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健康管理学杂志,2015,20(4):19-20.
[9] 行红芳.从家庭到院舍:对艾滋病感染者/患者社会支持的让渡与转移[J].鄭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0(5):63-65.
[10] 张霞,张晓.医学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生存质量影响的研究[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6,15(9):777-780.
(收稿日期:2018-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