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类高职院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研究
2018-05-14杨智源张晨吕春香
杨智源 张晨 吕春香
[摘要] 该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和文献资料分析法,对卫生类高职院校教师的基本情况、信息化技术教学的现状和构建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评价标准给予调查和分析。结果显示在不断的发展中,卫生类高职院校对于任用教师的基本信息能够严格把关,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总体水平有显著提高,并可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构建合理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通过信息和资源的搜集进行学习,并且能够根据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实际认知水平来探究较先进的教学方法。此次针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基本意识和态度、基本技能操作、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整体设计及综合应用和创新等各个方面的研究,从而设立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
[关键词] 卫生类高职院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 R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8)11(b)-0107-02
因为国内外教育发展水平的差异和信息技术普及程度不同,所以不能用发达国家的教学能力水平来作为我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标准。虽然国内教育局提出了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标准,但是由于高职院校的教学手段、教学对象和教学理念与中小学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也不能应用[1]。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人才教育的重要组成,高职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将会直接影响职业人才的培养。卫生类高职院校教师常存在现代信息技术不够完善,对于计算机的信息技术师资不足,技术不高等现象,因此该次旨在研究高职院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标准,以此来促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快速的发展,同时为教育部门设立高职院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供标准的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卫生类高职院校教师122名参加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共发放122份问卷,除去有问题的问卷,收回有效的问卷116份,总有效率为95.08%。研究人员将1~3年教龄的教师定为助教,4~6年教龄的教师定为讲师,7~9年教龄的教师定为副教授,10年以上教龄教师定为教授。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分析法 通过对国内外的相关文獻检索查阅,仔细、认真对其进行归纳、分析、梳理,从中掌握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相关研究内容的现状、历程、趋势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能够取长补短建立属于自己的能力标准框架和评价内涵,使本次研究建立在一个更高、更创新的起点。
1.2.2 问卷调查法 该次研究针对卫生类高职院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情况设立相应的问卷调查,根据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现状和标准,从而得到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基本要求和需求等有价值的资料[2]。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卫生类高职院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现状,见表1。
3 讨论
现代信息技术已成为高职院校教师的必备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如何提高和发展教师在信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能力,评价学习能力、与学生沟通的能力及教师所具备的信息技术能力,成为目前研究的重点。国内外对教师信息技术能力都非常重视,这不仅影响教育事业的发展且影响人才的培养,因此国内外分别制定了一系列标准,以此来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3]。在对卫生类高职院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调查分析中,发现其中的不足包括:教师的创新应用能力不足,信息技术知识水平较低等;而部分教师只会使用和制作简单的PPT课件,使用视频动画,而并不会使用在信息发展较快的虚拟仿真软件、网络医药课程和微视频等;部分教师甚至也不具备相关的信息技术能力,教师经过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较少等。此外虽然很多教师也在积极地应用信息技术来进行教学,提高教学的质量,但是教师自身的能力不足也仍需提高。调查结果显示,影响教师实施信息化教学的原因包括学校对于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较少,教师自身信息技术应用意愿不足等[4]。因此,在教育和互联网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相互融合,教育模式和学习模式不断更新、变革的背景下,教师作为教学实施和技术应用的主体,其自身掌握信息技术的能力,将会直接影响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5]。所以如何建立一个适合卫生类高职院校的教育发展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并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和专业素质,是目前首要问题。
该次通过对卫生类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的研究,通过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的分析和梳理,总结了国内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标准的不足之处,然后通过文献检索和问卷调查了解高职教师的教学现状,并对比国内的教学能力标准,确定理论依据,从而研究此标准能够应用和立足教学领域。研究成果包括:①充分了解国内外的教师信息化教学的现状,通过较权威的文献分析和解读后,发现国内的教学能力研究处于发展阶段,缺乏实践性的研究,加之在一些调查中忽略了职业教育的研究,尤其缺乏对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研究,而针对教师信息化能力的培训和提高,仍缺乏权威理论来进行标准的指导,因此,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与实践理论结合非常重要。②确定了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构成要素。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指在信息化时代,高职教师所具备的从事信息化教育的能力,其主要是学习能力的提升和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它的标准是通过信息化环境使教学能力提高,使教师教学快速的发展,从而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信息化教学管理和评价能力、信息化职业时间能力和信息化环境中教学的发展能力等,因此制定相应的标准。
[参考文献]
[1] 向燕玲,李国成.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7,32(1):89-91.
[2] 左迁,王岚琪,熊振林,等.浅谈影响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因素[J].祖国,2017(19):186.
[3] 刘蓓,汪长明.高职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现状分析及发展策略—以乌鲁木齐职业大学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17,19(3):86-88.
[4] 张洪春,温中梅.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考核与评价研究[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6(1):60-64.
[5] 孔晶,赵建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模型及实现路径[J].开放教育研究,2017,23(3):87-95.
(收稿日期:2018-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