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管理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自我效能及临床症状的影响
2018-05-14张桂红
张桂红
[摘要] 目的 探讨和分析自我管理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自我效能及在临床上的影响因素,从而为该领域的研究进一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12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正常组两组,每组60例。正常组和研究组均采用常规的药物进行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之上,对患者实施自我管理的干预,而正常组仅给予常规的指导。结果 在干预治疗后的效果方面,研究组的有效率均高于正常组的,通过对两组患者关于疾病知识、健康知识、心理调节等自我管理方面进行评分,发现干预后研究组均高于正常组的分数。结论 通过自我管理的干预可以明显地增强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自我效能水平,进一步改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水平,并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值得临床大规模推广。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病;自我管理;自我效能;临床症状;影响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8)05(c)-0102-02
自我管理的干预是一种为了在慢性疾病的治疗过程中为了获得更加满意的生活质量而监督患者自身做出的一种护理模式,其中包括:治疗方法、生活方式的改变及心理干预等。在目前的临床应用上,主要是在肾脏移植、糖尿病治疗以及膜透析治疗方面应用了自我管理的治疗方法,但在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上该方面应用较少。该研究针对这一现象,以于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12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为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自我管理干预治疗领域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接受的12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64例,女性56例,年龄范围(22~74)岁,平均年龄(53.39±2.31)岁;将其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60例,正常组60例。研究组男33例,女27例,年龄范围(23~74)岁,平均年龄(42.39±3.19)岁;正常组男31例,女29例,年龄范围(22~72)岁,平均年龄(45.29±3.46)岁。纳入标准:①符合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标准;②知情同意的患者,自愿参与该研究调查;③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及小学以上;④经过胃镜观察,出现反流性食管炎,或者试管pH监测和质子泵抑制剂诊断性诊疗中有一项出现阳性的;⑤在过去的4周内,出现过胃灼热、反流、胸痛、反酸这四种反流相关症状中的其中一种;⑥年龄≥18岁;排除标准:①有上消化道出血、消化性溃疡或者其他器官的病变史者;②不能接受胃镜检查者;③存在精神病史或者无法交流沟通者;④存在其他严重影响身体健康的疾病者,包括:恶性肿瘤、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正常组:采用常规的药物进行治疗,给予常规的指导。
干预组:采用常规的药物进行治疗,在此基础之上,对患者实施自我管理的干预。其中干预的内容包括:①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关于胃食管反流病的知识传播和健康教育;②适当的行为干预,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帮助患者正确就餐,避免出现食物反流、过饱或者其他不良情况等;③适当的心理调节,经常与患者进行沟通,调节患者的负面情绪,使得其能够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治疗。
1.3 统计方法
该院在进行数据分析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用[n(%)]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用(x±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在干预后的5周和干预后的10周的疗效对比
通过调查发现,正常组患者采用常规的药物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之上,对患者实施自我管理的干预,而正常组仅给予常规的指导。研究组中,干预后5周,显著有效30例,有效24例,无效6例,有效率90.00%,干预后10周,显著有效35例,有效23例,无效2例,有效率96.67%;正常組中,显著有效12例,有效20例,无效28例,有效率53.33%,干预后10周,显著有效15例,有效25例,无效20例,有效率66.67%。且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在干预前后两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在自我管理方面的评分对比
通过对两组患者关于疾病知识、健康知识、心理调节等自我管理方面进行评分,发现干预后研究组均高于正常组的分数,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等级比较
通过对数据统计和分析,见表3。
3 讨论
通过该研究发现,在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进行自我管理的治疗时,可以明显地提高患者在自我管理行为上的依从性[1]。对比两组患者在干预后的5周和干预后的10周的疗效情况,发现实施自我管理干预的患者组别的疗效要明显优于未干预组别的;通过对两组患者的自我管理方面,包括:疾病知识、健康知识、心理调节等,进行评分,同样得出:实施自我管理干预的患者组别的评分要高于未干预组别的[2]。通过统计和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可以得出,实施自我管理干预的患者组别在生活方式、疾病的恢复情况、心理和精神状态以及健康知识掌握方面都取得更好的效果[3]。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进行自我管理的干预可以明显地增强患者的自我效能水平,进一步改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4],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水平,并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 田园.授权教育对胃食管反流病病人疾病不确定感及疗效的影响[D].南京:南京医科大学,2014.
[2] 徐文红.自我管理项目在门诊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南京医科大学,2012.
[3] 孙昌仙,林征,林琳,等.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调查[J].护理学杂志,2012,27(21):37-40.
[4] 徐文红,林征,林琳,等.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5):25-28.
(收稿日期:2018-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