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与安全防范方法分析
2018-05-14杨利梅
杨利梅
[摘要] 目的 观察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与安全防范方法。方法 选取2015年5月—2017年5月该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2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法将患者分成两组,一组采用常规的心血管内科护理方式,为对照组,另一组采用风险护理方法,为实验组,每组100例患者,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风险发生率和护理方式,分析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的风险因素和安全防范方法。结果 对照组的护理风险的发生率为12%,投诉事件的发生率为10%,实验组的护理风险的发生率为2%,未发生投诉事件,两组患者护理风险与投诉发生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护理满意率为72%,实验组护理满意率为98%,实验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的风险因素主要有输液错误、生命体征监测漏洞和沟通不畅等几项,针对其护理风险因素,需要实施风险护理方法,有效的控制风险发生概率,才能全面提升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 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风险;安全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8)04(a)-0101-02
心血管内科疾病较为严重,部分疾病的治疗周期比较长,在护理管理过程中,时常发生不良护理事件,这不但对患者的治疗造成了影响,还可能引发医患矛盾,科学的选择护理方式,有效的防范护理风险,可以提升护理质量,降低风险的发生率,让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保持满意和理解,减少医患矛盾[1]。该次,该院选取了2015年5月—2017年5月该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200例患者中的100例患者实施了风险护理措施,并与实施常规心血管内科护理方式的100例患者进行对比,分析护理中风险因素及安全防范措施,现将具体内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2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法将患者分成两组,一组采用常规的心血管内科护理方式,为对照组,另一组采用风险护理方法,为实验组,每组100例患者。对照组中包括女性患者48例,男性患者52例,患者年龄37~79岁,平均年龄(56.3±1.4)岁,其中心绞痛患者24例,心肌炎患者15例,心肌梗死患者25例,心力衰竭患者18例,心脏病患者18例,大专及以上文化水平患者28例,高中与中专文化水平患者37例,高中以下文化水平患者35例;试验组中包括女性患者46例,男性患者54例,患者年龄40~76岁,平均年龄(55.6±1.5)岁,其中心绞痛患者16例,心肌炎患者17例,心肌梗死患者23例,心力衰竭患者20例,心脏病患者24例,大专及以上文化水平患者25例,高中与中专文化水平患者40例,高中以下文化水平患者35例。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同意该次分组护理方案,两组患者在年龄、学历、疾病类型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该组患者采用常规的心血管内科护理方式,主要内容包括:生命体征监测;用药护理;输液护理;体位护理;健康知识普及等。
1.2.2 实验组 该组患者采用风险护理方式,根据以往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风险和错误,制定了以下护理内容。
(1)生命体征护理管理。要求护理人员3次/d观察患者呼吸、脉搏、心率,并测试患者血压、血糖,采用多次测试取平均值的方式[2],做好对应的记录,记录内容包括:测试内容、测试数据、测试人、复查人、测试时间。
(2)制定完善的护理管理制度。完善的护理管理制度可以规范护理人员的护理操作,该院根据以往的工作经验,该院制定了以下工作制度:①在基础护理方面,全面、细致为护理原则,各项护理工作需要按时、按规定展开,并做好记录;②要求准确记录患者的病例资料,包括什么时候何人复杂进行了什么护理或是治疗,最终呈现了什么治疗效果等;③建立心血管内科急诊救治通道,由于该科室多为重症患者,随机由发生危险的可能,因此,医院为科室患者开通了包括检查、用药、用血以及手术等多方面的绿色通道,确保第一时间对风险因素做出反应[3-4]。
(3)病房巡查管理。心血管内科患者随时有发生危险的可能,所以,相对于其它科室而言,需要建立更加密集和连续的病房巡查制度,要求每个病房的护士每间隔20 min进行1次病房巡视,主治医生每间隔1 h进行1次病房巡视,科室主任2次/d巡视病房,且科室上下成员需要做到无缝沟通,一旦发生问题,可以迅速联系到相关负责人。
(4)设备管理。建立心血管内科急诊通道,准备好床旁急救和检查设备,例如床旁彩超、心电图、呼吸机等等[5-6]。
1.3 评价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护理风险的发生情况,计算风险发生率,同时,采用该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评量表评价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总分100分,评分90~100代表非常满意,评分70~89分表示满意,评分69分及以下表示不满意,满意率=(非常满意+满意)/100×100%,由患者及其家属自主填写评量表,该次共发放200份评量表,收回200份,有效率100%。
1.4 统计方法
该次试验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風险发生率分析
对照组的护理风险的发生率为12%(12例),其中输液错误4例,生命体征监测错误5例,其它事件3例,投诉事件的发生率为10%(10例),实验组的护理风险的发生率为2%(2例),2例均为未及时发现用药不良反应,未发生投诉事件,两组患者护理风险与投诉发生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分析
对照组护理满意率为72%(72例),实验组护理满意率为98%(98例),实验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 讨论
近几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加之社会环境的复杂化,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逐渐升高[7]。心血管疾病一般发生于中老年群体当中,由于历史原因,这类患者的文化水平大都比较低,对疾病知识和治疗方法往往不够理解,且这类患者身体和心理的耐受力非常低,而心血管疾病大都比较严重,发病急,病程发展快[8],死亡率和致残率非常高,因此,在临床护理中,护理风险和投诉事件时有发生,首先这将对患者的治疗产生影响,其次,将会恶化医患关系,导致后续治疗无法顺畅实施[9]。
该次,该院通过对历史心血管内科的护理工作进行总结分析,整理出了一套比较有效的风险护理措施,通过建立新的护理管理制度,严格认真的记录护理内容和观察指标,可以对患者生命体征和病情起到有效的监视和控制作用,可有效防治生命体征监测遗漏事件的发生;此外,在用药和输液过程中,也严格的核对了患者的个人信息、医嘱和药品清单,能够很大程度上避免用药错误的发生;为科室所开通的绿色救治通道,保证了患者在发生风险时,可以第一时间得到救治,患者的治疗赢取了更好的医疗条件和更多的时间;而健康教育则是为了让患者与家属更加了解疾病和治疗知识、治疗风险,提升其对治疗的配合度与理解度,促进治疗工作的顺利实施。
在该次研究中,实验组的护理风险发生率仅为2%,未有投诉事件发生,护理满意度更是达到了98%,各项观察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充分的说明了风险护理措施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的风险因素主要有输液错误、生命体征监测漏洞和沟通不畅等几项,针对其护理风险因素,需要实施风险护理方法,全面有效的控制风险发生概率,才能全面提升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余翠翠.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与安全防范方法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7,27(1):204-205.
[2] 杨玉霞.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和安全防范对策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2015(18):107-109.
[3] 张明芳.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与安全防范方法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6,13(2):175-177.
[4] 王艳.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分析与安全防范对策[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2(8):154.
[5] 肖艳,陈华香,巫小燕,等.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分析与安全对策[J].医学信息,2015(36):362.
[6] 彭凤阳.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分析与安全对策[J].医学信息,2014(15):522.
[7] 李桂芳,凌晨,王丹,等.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分析及安全防范对策[J].中国保健营养,2014,24(4中旬刊):2265-2266.
[8] 章小馨.老年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分析及安全防范对策[J].大家健康,2014(1中旬版):308.
[9] 梁纪凤.浅析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分析及安全防范对策[J].健康必读,2013,12(11中旬刊):529-530.
(收稿日期:2018-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