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内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与防范对策
2017-02-27林巧玲
林巧玲
【摘要】 目的:对心血管内科中护理方面存在的不安全的因素等进行分析,并根据所得结果提出相应的措施。方法:本文主要选取于2015年
1月-2016年2月来笔者所在医院心血管内科进行救治的412例患者,并将其随机分成两组,A组为对照组,B组为研究组。A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B组患者根据护理阶段出现的不安全因素进行相应的预防措施,根据需要进行专业的护理,然后对比两组患者的风险发生的事故率。结果:经过研究发现B组患者中风险事故的发生率明显比A组低(P<0.01),并且B组中的由护士自身引发的护理风险率也明显低于A组。结论:心血管内科中,发生护理风险中的因素主要有三大方面,主要包括患者自身因素、护士护理因素以及相应的医院管理因素,通过对其影响因素进行详细地分析,来总结出相应的应对措施来降低护理风险中的发生概率,提高医护的质量。
【关键词】 心血管内科; 护理风险; 护理中的影响因素; 应对措施
doi:10.14033/j.cnki.cfmr.2016.32.0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32-0112-03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和谐化,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因此人们对各项服务等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升。而在现在,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不断攀升,这就使得对心血管内科中的护理工作也是越来越重视了[1]。在心血管内科中,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对护理方面的要求是比较严格的,因此就需要医护人员对临床护理水平提升一个层次,相比之下护理方面能够对医院的声誉、患者的早日康复都有着影响,因此医院对此非常的关注[2]。由于在心血管内科,其患者都是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心血管方面的疾病有着病急、病情变化快、病因复杂以及存在着多种并发症等情况,针对这样疾病更加需要护理人员对其进行细致、认真、严格地护理[3-5]。本文主要就是针对于2015年1月-2016年2月来笔者所在医院心血管内科进行救治的412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对比研究,根据对其数据结果的统计以及对其原因的分析,总结出相应的经验,然后对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其主要的目的就是在于为更加合理、科学地对患者进行护理工作,具体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主要选取于2015年1月-2016年2月来笔者所在医院心血管内科进行救治的412例患者,并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即A组为对照组,B组为研究组。A组有206例患者,其中男112例,女94例,年龄47~76岁,平均62.5岁,A组患者入院的病情状况:心律失常86例,高血压46例,冠心病42例,心力衰竭32例。B组患者有206例,其中男108例,女98例,年龄43~79岁,平均64.3岁,A组患者入院的病情状况:心律失常76例,高血压49例,冠心病44例,心力衰竭3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在研究期间本科室拥有护理人员工16名,均是女性护士,年龄20~38岁,该16名护理人员均参与本次临床研究,而且中途没有换人或增减护理人员的情况。
1.2 研究方法
A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B组患者采取根据护理阶段出现的不安全因素进行相应的预防措施,根据需要进行专业的护理。B组在与A组的基础上增加由1名护士长和3名护士所组成的小分队对两组的所有病例、临床资料等进行详细分析、调取,其重点对A组所出现的一些不利于患者康复的护理方面的不安全因素进行总结、分类,并且对其形成原因进行收集,并提出科学、合理的预防措施对患者在护理方面所提出的需求等进行搜集,以此来提高护理上的质量,降低护理不安全因素对患者的康复造成的影响,并针对所收集的因素具有針对性地提出科学、合理的预防措施[6-8],以此来对B组进行具有预见性的护理工作。根据对两组患者在护理方面所出现的临床护理风险的发生率来进行对比。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AS 12.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风险发生率对比
经过数据统计发现,A组患者中发生护理风险的有15例,发生率为7.2%;B组患者中发生护理风险的有2例,发生率为1.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护理不安全因素比较
B组中的由护士自身引发的护理风险率也明显低于A组。
3 讨论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心血管内科中的护理中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出一定的经验,然后在具有针对性地制定一些相应的应对措施用于临床中,以此来对临床护理上的风险进行有效地降低,并且能够增进护患之间的关系等。经过研究发现,引起护理中的风险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中包括:患者自身因素、护士护理因素及相应的医院管理因素。通过对B组进行预防护理,其不安全因素得到了明显的降低。
3.1 存在的不安全因素
经过本文研究,在心血管内科的护理中主要有三种不安全因素:患者自身因素、护士护理因素以及相应的医院管理因素。(1)患者自身因素。在这中因素中还包含着很多方面的细小因素。其中有疾病本身的因素:该因素主要由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急、病情复杂多变等,并且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因此对其进行抢救、护理中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患者对病情了解不足:由于心血管疾病情况比较复杂,因此在治疗、护理方面,患者可能不太了解,这就使得其与护士护理的配合程度不默契,再由于患者因疾病的困扰而产生一种不良的情绪就会影响护理人员的正常护理工作,从而导致护理中存在不安全的因素。患者的期望值高:很多患者和家属对临床医治、护理效果期望值看得比较高,因此当患者的病情有所改变,没有达到患者所预期的治疗效果,就会产生一种很大的情绪波动,这样就会对护理工作有一定的影响。患者不遵循医护人员的指导:由于患者和家属对病情的重视不够,对临床护理也不是特别的了解,经常会出现不听从医护人员的叮嘱,擅自行动,这样就会对患者的病情有一定的影响,不利于患者的康复。(2)护士因素。在护士因素中还包含着各种各样的因素。例如,护士工作压力大、精力不足等,在现如今随着心血管患者数量的不断增多,患者对护理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这就使得护士的工作任务、工作质量都要有所改善,进而导致护士没有足够的休息时间,缺乏良好的状态来对患者进行服务。基层医院护理人员三基水平低,整体素质在不断下降。尤其是在护患之间的沟通上,护理人员主要表现出与患者之间不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再加上护理人员的素质逐步走下滑路线,就会直接的影响患者接受正常的护理,进而影响患者的康复进度。(3)医院管理因素。医院中对于管理上还存在着许多不利于患者康复的问题。例如,病房分布:在医院中由于患者的数量比较多,在管理上没有比较完善的管理体系,这就使得患者得不到比较舒适的康复环境,从而影响患者的病情。另外在护士排班管理上也存在着不利于患者康复的因素,这就会导致护士的工作量加大进而使患者得不到有效的护理等。
3.2 预防措施
针对上述对护理中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对经验的总结,提出以下几点预防措施:(1)提高护士的护理水平。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要经常性的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护理经验的交流、讲座等,以此来提高护士的护理水平,增加其对患者的责任心,以及能够熟练地掌握护理上的技巧等,使其成为一个认真、负责、全面的护理人员。(2)对医院的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对医院中的管理制度、体系进行筛选,结合临床的经验发現医院在某项管理体制中的不足,根据实际情况来对其进行改善,为护士提供一个科学合理的工作排班模式,同时也为患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回复环境等,减少护患之间的矛盾,为患者的早日康复提供有效的保障。(3)加强健康教育。在患者中,一定要对患者进行病情严重性分析,使其能够完全按照医护人员所指导的方式来积极地配合治疗、护理,提高其对病情的重视。(4)完善护士的工作安排。基层医院护理人员流动性大,护理队伍极不稳定,护士极度紧缺等造成排班管理也存在不利患者康复因素,因此要在护士的护理方面建立一个比较稳定的护理队伍,使每位患者都能够得到制定护士的护理。(5)加强健康宣教。对于我国来讲,其最重要的就是对健康的宣传,通过有关部门,定时、定量的在规定的地点对民众进行健康知识的讲座、宣传,这样就能够使其了解很多有利于将抗方面的知识等。
对于心血管内科来讲,其一般都属于发病急、病情发展快、复杂多变的,因此患者需要得到及时的治疗,再配合科学、合理的护理,就会使心血管患者能够得到早日的康复。因此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从中找出心血管内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并对其进行详细分析,最终得到来预防不安全因素的措施,最终使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疗和护理等。
参考文献
[1]王玉美.心血管内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与防范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15,21(1):75-76.
[2]梁秀萍.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J].中外医疗,2012,32(31):182-183.
[3]刘颖.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J].求医问药,2013,29(3):233-234.
[4]何俊芹.心血管内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J].中国社区医师,2012,14(36):258-259.
[5]张静.心血管内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2012,14(11):321-322.
[6]曾嵘,张军.手术室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及其防范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8):300-302.
[7]胡秀琴.心血管疾病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5):328-329.
[8]刘桂玲.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6(1):57-58.
(收稿日期:2016-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