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新探

2018-05-14刘玉升张铮

新课程研究·中旬 2018年3期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工匠精神校园文化

刘玉升 张铮

摘 要: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技术型、管理型、创新型和服务型为一体的综合型素质人才的使命,承担着培养“工匠人才”和工匠精神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匠精神;校园文化;现代学徒制;

作者简介:刘玉升,硕士,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创业指导等;张峥,工程硕士,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学生管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等。(江苏 苏州 2150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08-0044-03

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代表国务院向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让全国人民备受鼓舞,这体现了国家对工匠精神人才培养的态度和决心。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在新的时代弘扬和践行工匠精神,须深入把握其基本内涵、当代价值与培育途径。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技术型、管理型、创新型和服务型为一体的综合型素质人才的使命,承担着培养工匠人才和工匠精神的重要任务。由此可见,工匠精神的培养要贯穿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之中。为使工匠精神更好的落地生根,构建系统完善的工匠精神培育体系尤为关键。

一、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工匠精神的欠缺,致使企业“短命”的现象屡见不鲜。我国拥有良好的敬业传统,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急功近利和投机倒把的现象非常突出。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企业目光短浅、经济利益至上观念导致;另一方面是高校人才培养特别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匠人精神”教育的缺失,使传统文化不能与经济发展相结合。更加严重的是,匠人精神的缺失还会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和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产生负面影响。

1.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重技术、轻素养。目前高职院校以专业技术教学为主,忽视了对学生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在德育培养方面非常滞后。德育是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品质的教育。加强德育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坚定良好政治观念、政治信仰;树立良好就业观和职业发展观。

2.高职院校工匠精神未形成有效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社会整体文化的一部分,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精髓,是一所学校所具备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内涵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工匠精神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应该根据自身专业特色形成适合本校的特有文化,让学生耳濡目染,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职業操守。目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主体仍以文艺活动、体育活动等为主,没有形成独特的、有本校特色的文化内涵,对于工匠精神的宣传也仅仅是张贴海报、喊喊口号,几乎没有系统的工匠精神宣传规划方案,校园文化内涵亟待进一步提升。

3.专业教学与工匠精神脱离、校企合作形式单一。

(1)专业课程教学仍采用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实操实训为辅的传统模式,欠缺大学生奉献意识、敬业意识、责任意识、发展意识等综合素质的教育,过分强调了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对于专业技术的认识仍然停留在谋生手段上,没有把专业知识与职业发展相结合,没有重视专业即事业的工匠精神的培养。

(2)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形式仍以传统的实习实训为主,学校在专业课程设计、教学过程实施、校企课程共建、联合人才培养、企业文化渗入等方面未建立相应的机制,不能将企业标准与教育教学融合,造成理论与实际脱离、专业技术与实际操作不匹配,不利于就业后的职业发展和工匠精神的培养。

4.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养有待提高。

(1)教师的职业素养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力培养。目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紧缺。一方面很多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缺乏企业实战经验,对企业人才需求和素质要求不明确,教学形式单一;另一方面不能引进企业专家进校园,导致企业的先进生产技术、生产管理理念和职业发展趋势不能准确的传达给学生。

(2)未形成有效的教师培养发展机制,未建立有效的教师职业素养考核机制。一方面专业教师得不到很好的进修培训机会,没有充足的时间和良好的渠道进入企业体验,企业人才和高校也缺乏交流;另一方面对于教学质量的考评仅停留在理论教学层面,对专业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职业素养和企业经验缺乏有效可行的监督管理。

二、探索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新思路

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有一定区别,培养的是应用型、实用型技术人才,就业岗位一般在企业的最前线,是企业运行的基础,因此培养的大学生更应该具有爱岗敬业的工匠精神。针对这种特殊的要求,高职院校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工匠精神人才培养新思路。

1.将工匠精神培养融入课程计划。

(1)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培育工匠精神的基础性作用,把工匠精神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素养,列入学校各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将工匠精神的培养与职业发展、就业指导、创业教育等区分开来,形成单独的教学科目,全面讲述工匠精神的起源、意义、指导思想、方法和作用,使学生全方面了解工匠精神的特性和要求。逐步将课程列为大学生必修课,构建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实现在校学生工匠精神教育全覆盖;

(2)充分引入对接企业和行业规范,制定包含工匠精神内容的教学质量标准和构建新型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创建专业课和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工匠精神有效结合的新模式,积极研究开发思政、职业教育等公共选修课蕴含的工匠精神教学资源,将企业标准和工匠精神嵌入到公共课程当中,对学生开展就业观和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充分认识专业与行业的关联性并充分了解未来职业发展的各个阶段;全面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诚实敬业、精益求精、不断创新的良好品质。

(3)培养特色名师、开设特色课程。高职院校要勇于创新,根据学校特色和专业特色培养具有一定行业实践经验和职业技能证书的中青年教师。通过专业培训、外派深造、企业实践等形式加强中青年教师的综合能力,树立师德标杆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加强工匠精神课堂教材和网络课程的创新研发,形成理论有保障、实战有案例的综合课程,并通过微课、慕课等形式着力打造一系列具有工匠精神教育内容的精品课程。

2.营造具有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

(1)结合本校历史发掘有校园特色工匠精神底蕴。高职院校的创建都有其历史原因和专业特色,尤其在服务于地方经济方面都有其独特性。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掘学校的办学理念、指导思想和办学目标,进一步弘扬学校的办学优势和特色,使本校特色与工匠精神完美结合,树立良好的校园文化形象,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就业观和发展观。

(2)与知名企业联合创建校企融合的校园文化。充分发掘和利用知名企业的技术特点、管理经验和企业文化,促进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宿舍,通过企业专家讲座、实习实训实践、校企文化活动、职业生涯展望等方式,统筹规划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各方面工匠意识的培养,建立“以敬业为前提、以技术为基础、以发展创新为目标”的职业发展模式,培养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新时代大学生。

(3)发扬优良传统提升校园文化的深度,使工匠精神教育常态化。一方面引社会工匠精神资源案例进校园,通过言传身教让大学生感受爱岗敬业、刻苦钻研、把专业当事业的优秀典型;另一方面将企业文化、传统美德和校园文化相结合,形成有血有肉的主题教育案例,以班会、团日活动、企业讲座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教育。

(4)发掘优秀校友资源树立正面典型。充分利用高职院校校友会资源,加强校友会建设、关注校友职业发展,跟踪发掘优秀毕业生典型案例并在全校加以宣传,定期邀请优秀毕业生回母校以讲座、讨论等形式交流工作心得体会,号召在校生积极向身边的榜样学习,激励在校师生以优秀校友为目标树立工匠精神的远大理想抱负。

3.以现代学徒制为代表的校企合作新模式。

(1)工匠精神源于传统学徒制之间的相互传承,这种传承既包含技术技能的学习也包含道德理念的继承。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将高校教育与传统理念相结合的现代学徒制势在必行,通过学校、企业两种教学方式相互结合的方法来构建现代学徒制的课堂形态,既有利于理论知识的掌握也有利于工匠精神的培育。

(2)精准化现代学徒制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职业兴趣,减少职业发展中的磨合与弯路,使学生能够更快地融合到生产运营和企业文化。现代学徒制中校企之间核心因素是学生,其目的也是重视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良好素质,与现代高职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相统一。

4.加强高职院校工匠精神教育研究。

(1)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工匠精神培养的教研活动。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创新工匠精神培养理论。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的方式方法,做到工匠精神三个结合:一是将工匠精神与专业课程相结合;二是将工匠精神与公共课程相结合;三是将工匠精神与职业指导相结合。

(2)加強三个方面工匠精神教育研究:一是搭建入学与就业相贯通的校企合作新平台;二是开发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三是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创造更多的实习实训岗位和校企人员交流学习机会。

(3)构建有效的人才培养考核机制。一方面对专业教师的理论知识、实操能力和工匠精神培养能力进行综合测评;另一方面对大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实际操作能力、就业观和职业发展观进行全方位测评。根据双方的测评数据进行权重分析,最终得出真实客观地人才培养效果评估,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总之,高职院校贯彻落实工匠精神是时代的需求,符合现阶段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特点,高职院校应积极主动地承担起工匠精神培养的责任,努力开拓人才培养的新思路,建立起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和考核体系,持续为国家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维涛.让工匠精神涵养时代气质[N]. 人民日报,2016-6-21.

[2] 肖群忠、刘永春.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 湖南社会科学,2015,(6):6-10.

[3] 江西省教育厅.关于加强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实施意见(试行)(赣教职成字〔2017〕53号),2017.12.18

[4] 李红荃,苏维.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当代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 职教论坛,2016,(16):27-32.

责任编辑 王春兰

猜你喜欢

现代学徒制工匠精神校园文化
智慧校园在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中的建设与应用
持续深化校园文化建设 助力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
新生态学校的校园文化
现代学徒制在创新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