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生心理弹性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2018-05-14陈婧屈正良

新课程研究·中旬 2018年3期
关键词:心理弹性回顾展望

陈婧 屈正良

摘 要: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心理弹性(Resilience)受到学界广泛关注并开展了大量的研究,研究界长期认为压力\逆境影响人的发展功能的传统认识被动摇。本文对中职生心理弹性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对心理弹性的界定、研究工具、相关影响因素和干预方法进行综述,并就心理弹性的概念、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及研究本土化问题四个方面进行述评。

关键词:中职生;心理弹性(Resilience);回顾;展望

作者简介:陈婧,湖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心理学;屈正良,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院职业技术教育硕士生导师、教授,研究领域:职业教育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湖南 长沙 410128)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08-0009-05

中职生心理弹性(Resilience)的研究始于探讨逆境及危机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受一些传统观念的影响,早期的心理学家偏向于从消极角度判断处于逆境中的青少年最后发展的结果都趋于不良。直到Seligman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积极心理学”的概念,一批心理学家才逐渐转向以积极的视角来看待逆境中的青少年,其发展结果不但没有出现适应不良的情况,反而会出现积极的适应特征。视角的转换与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相关,中职生的心理弹性开始备受关注。

在国外,对于心理弹性各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丰硕成果。我国有关心理弹性的研究才起步,相比于国外仍具有一定的本土特色,鉴于此,本文将回顾和梳理国内中职生心理弹性研究的动态与进展,结合国外研究成果,指出我国研究还需加强之处,以及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

一、对心理弹性的研究回顾

1.心理弹性的界定。“心理弹性”这一概念的提出,最初是受到物理学中弹性力学的启发。1950年,美国Black1首次提出的ego-resiliency(自我心理弹性)这一概念,自我心理弹性的确立使得resiliency(心理弹性)这个术语在心理学术界正式开始被使用。但由于心理弹性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学术界關于其界定还暂未统一。本研究基于Masten提出的心理弹性的概念是指尽管在有挑战性或有威胁的情况下,个体成功适应的过程、能力或结果。归纳心理弹性有以下三种定义倾向:

(1)能力性定义:又称特质或品质性定义,认为心理弹性是指个人以一种健康的、适应性的方式应对压力的能力。WernerE.E于1995年提出心理弹性是个体能够承受高水平的破坏性变化,同时表现出尽可能少的不良行为的能力;Herrman.H等人也提出心理弹性从根本上来说是尽管遇到了逆境,但能够积极地适应,或者是保持或恢复精神健康的能力。

(2)结果性定义:强调心理弹性是个人发展的结果,侧重个体在严重危险下还能适应或发展良好的这一结果,如Rutter定义心理弹性是个体处于高风险中作为发展成果分配的积极成果。

(3)过程性定义;认为个体在重大逆境中的积极适应过程。Luthar指出心理弹性是个体处于重大灾难或困境中还能积极适应的一个动态过程;美国心理学会将其定义为:个人面对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重大压力的良好适应过程,即对困难经历反弹能力,形象地展现了个体在遭受不利处境或危险后未朝着创伤方向发展,而是主动进行自我调整,从困境中反弹,达到或超越危机前的能力层次的一种过程;Campbell-Sills也表明心理弹性是一个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尽管经历了重大的逆境或创伤,但表现出积极的适应。

综上所述,心理弹性定义包含两个判定是必需的:个体所处困境、逆境或者压力的情景,个体良好适应或成功应对。

2.国内外有关心理弹性的研究方法。国内有关于中职生心理弹性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定量研究,涉及的研究量表一般是直接引用并修订国外成熟的心理弹性量表,使其本土化,或自主编制心理弹性量表进行测量。其中范芳修订的Wagnild,Young编制的韧性量表(RS),于晓楠和张建新修订的Connor和Davidson编制心理弹性量表《CD-RISC》中文版,李海垒和张文鑫等修订的AustinG与DuerrM编制的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HKRA)都应用较为广泛。倪倩钰、田俊也初步评价了心理弹性量表(RS-14)中文版量表的效度与信度,表明修订后的量表可用于考察中国国内普通成年人心理弹性。也有部分学者进行了心理弹性量表的编制,如:胡月琴、甘怡群编制的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RSCA),张敏、卢家楣编制了更为精细化的青少年情绪弹性量表,梁金勇和程诚编制了适用于成年人的中国成年人心理弹性量表等。此外,也有学者采用实验法进行研究,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研究结论。由于心理弹性的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其保护性因素与危险性因素的界限并不明显,国内学者采用质性方法进行研究后也取得了有价值的成果。

3.我国中职生心理弹性的发展现状研究。张旭东研究发现中职生心理弹性现状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在性别、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曾彦莹对848名在校中职生中职生发放问卷进行心理弹性现状和特点的调查,结果表明,在多个维度上中职生存在显著差异:自我效能维度上男性中职生心理弹性水平显著高于女性,女性的心理弹性显著高于男性,非独生子心理弹性显著高于独生子女,来自农村的中职生心理弹性显著高于来自城市的中职生。

4.中职生心理弹性发展的保护性因素与危险性因素研究。在压力的早期研究中,研究者主要探讨导致个体消极适应的危险性因素(risk factors),这些危险因素主要来自消极的自我概念,背景性经历(如早产、母亲的围产期压力、贫穷等)家庭功能失调、社会支持的缺失等;直到Emmy Werner研究夏威夷的Kauai岛上儿童的保护因素(protect factors),发现在不利条件,如社会经济劣势和相关风险:父母的精神疾病、虐待、社会暴力、慢性疾病和灾难性生活事件等,仍有一些儿童适应良好并健康的发展。至此,保护性因素与危险性因素开始贯穿整个心理弹性的研究过程。

4.研究的本土化是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基于我国对心理弹性的研究起步较晚,心理弹性的结构、模型、方法和影响因素等相关研究多是以借鉴和翻译西方为主,真正本土化的研究较少,尤其是亟须工具。在独特的传统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研究亟须开发具有高信度与高效度的本土化研究工具,才能获得符合中国人心理弹性状况和特点的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1] Masten A S, Best K M, Garmezy N. Resilience and development: Contributions from the study of children who overcome adversity[J].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 1990, 2(4): 425-444.

[2] Smith B W, Dalen J, Wiggins K, et al. The brief resilience scale: assessing the ability to bounce back[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ine, 2008, 15(3): 194-200.

[3] Epstein R M, Krasner M S.Physician resilience: what it means, why it matters, and how to promote it[J]. Academic Medicine, 2013, 88(3): 1-303.

[4] Luthar S S, Cicchetti D, Becker B.The construct of resilience: A critical evaluation and guidelines for future work[J]. Child development, 2000, 71(3).

[5] Herrman H, Stewart D E, Diaz-Granados N, et al.What is resilience?[J]. The Canad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11, 56(5): 258-265.

[6] 许渭生.心理弹性结构及其要素分析[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4):136-141.

[7] 畅相韦.心理弹性概念研究综述[J].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1):88-90.

[8] 周会娜.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弹性研究[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0,(05):92-95.

[9] 倪倩钰,田俊.心理弹性量表信度和效度評价及应用[J]. 中国公共卫生,2013,(10):1524-1527.

[10] 张敏,卢家楣.青少年情绪弹性问卷的研究报告[J]. 心理科学,2010,(01):24-27.

责任编辑 秦俊嫄

猜你喜欢

心理弹性回顾展望
心理弹性和核心自我评价对高中生考试焦虑的影响
幼儿教师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城市可持续交通行为研究述评
贴近实践贴近学生创新方法
我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
国内延续性护理现状及展望
乳腺癌患者心理弹性与生活质量的相关研究
“心理弹性”从何而来
“展望” ——阿伦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