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域下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18-05-14肖安鹿田春晖
肖安鹿 田春晖
〔摘要〕 中華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力传承和弘扬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领导集体从世界历史的视野和高度,谋划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路径。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全面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内涵的重要视角,在对世界历史的当代特征把握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得以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根本上在于世界历史动力机制的转换,即以西方为中心的资本逻辑向当代新兴国家和民族自主发展、合作共赢的现代化逻辑转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意义是基于民族利益与人类利益相统一的科学立场对近代以来霸权主义占主导地位的世界文化进行影响和改造,是人类文化多样性和世界历史必然性相统一在当代的具体表现。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世界历史;民族复兴;文化多样性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18)04-0102-05
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重要的国际竞争要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思想来源和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随着人类社会真正进入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意义上的世界历史时代,狭窄的民族历史转变为广阔的世界历史,世界各民族相互依存并走向统一,在这一时代语境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走出国门,在与世界各国文化发生碰撞与重组的过程中,更快地完成现代化转型;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含了丰富的治国理政方略和人文道德修养,为今天解决世界诸多难题提供了新思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以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为分析视角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意义,这不仅是中华文化的历史性事业,而且是人类社会精神层面丰富提升的时代课题。
一、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全面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理论视角
马克思曾说:“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 〔1 〕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入、更广泛了,经济贸易的全球化必然带来文化领域的碰撞与融合,为此,我们要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来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国门的世界价值。
(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精髓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在创立和发展唯物史观的过程中,从考察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入手,剖析资本主义在全球扩张的历史进程,揭示这一进程所开启的人类社会从孤立的地域性历史向全球普遍交往的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和内在机制。这一理论既是马克思探寻“人类整体”的历史必然趋势和“民族个体”的多样化发展这一对矛盾如何实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过程,也是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的世界历史趋势的剖析中发掘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探寻科学社会主义的过程,这些过程凸显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科学批判和价值批判双重维度。就前者而言,马克思超越了近代欧洲思想家把“世界精神”“理性”等作为世界历史形成动力的形而上学观点,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矛盾入手,揭示人类社会逐渐走向世界历史的内在机制;就后者而言,马克思超越了欧洲思想家们把世界历史“直观”地看作是从不符合人性的传统社会发展到符合人性的永恒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经验主义观点,从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矛盾的演进中提出了在世界历史进程中人获得解放的必然性。这一双重维度批判把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的判断牢固建立在世界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剖析基础上,使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在对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剖析中蕴含着对人类个体发展多样性的尊重,对世界历史本质的整体性批判中蕴含着对不同民族、国家独特性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时代命题
人类经由机器大生产、全球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形成转而进入世界历史时代,生产方式也经历了工业化、电气化、信息化三次重大变革,生产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实现了普遍化和全球化,整个世界加速缩小,历史真正转向世界历史。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根”与“魂”必须尽快实现转型和创新,以其新的形态与内涵融入世界文化并朝着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和发展道路多样性的方向演进。目前,与我国对世界经济和政治的影响力相比,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显得相对不足,要成为世界性意义的大国强国,光靠经济和政治的影响力是远远不够的,亟待提升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因此,代表着中华民族精神标识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走向世界;另一方面,当今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全球化和现代性是世界历史在当前阶段的强势文化,以资本为主导、以市场交往为平台的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原本已占有优势地位的西方文化的全球化,西方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主导的这种霸权主义的文化逻辑所引发的后果并不是全人类各民族普遍的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而是一个更加不平等的世界体系和国际秩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处世方式则给世界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也提供了一种完全不同于文化霸权主义的文化模式。
资本主导的“全球的全面生产”的继续深入发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国门的世界历史背景,马克思分析世界历史的观点、方法对于我们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具有理论指导意义。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来看,如果仅仅具有抽象的“世界眼光”而忽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整体性和历史性批判的方法论,我们就无法理解世界历史进程中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理念。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意义这一问题,我们更需要借助马克思对世界历史整体性和局部性、多样性和必然性的辩证理解,打破“西方中心论”的思想禁锢,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取长补短、相互借鉴的现实基础,构建我国与世界各国合作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是“世界历史”进程中民族复兴的战略选择和时代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作为民族复兴的必要条件,其时空上限可追溯到近代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历史任务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中华民族的复兴是世界历史进程的一部分,中国是在科学批判世界历史发展规律以及全面认识中华优秀历史文化和现实国情的基础上,主动参与全球分工和世界市场体系,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实践过程。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破解世界发展诸多难题提供了新思路
发展是世界各国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人类幸福的根本保障。当今,世界各国面临诸多发展问题,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此起彼伏,全球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恐怖主义、环境危机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國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它包含着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处理内忧外患、解决各种问题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与教训,其中的一些智慧和方法对于今天解决世界发展难题仍然具有深刻启示,例如针对全球环境恶化问题,世界各国可以学习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的“天人合一”思想,领略这一思想所内含的天、地、人为一体理念,既要遵循自然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改造和利用自然,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根据这一思想制定符合全人类利益的环境保护规则;针对人类面临的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物欲追求奢华无度、利己主义恶性膨胀等问题,都可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到解决当今人类面临难题的重要启迪。1988年,全球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发表感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4 〕。这就是呼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国门的世界声音,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和主张,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径选择,也是解决世界发展难题的新思路。
(二)近代以来传统文化的日渐式微必然要求尽快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曾创造出举世瞩目的东方文明,可是,近两个世纪以来,日趋式微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备受挑衅、否定和冲击。在这一百多年来其遭遇的最大冲击概括起来有三次:一是五四运动时期,二是文革时期,三是当下的文化多元化时期。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被卷进全球化的浪潮中,西方先进文化思想开始传入中国,许多怀抱救国图强的仁人志士逐渐意识到了传统文化所存在的种种弊病,纷纷破除旧文化观念的束缚,力倡西学,西学东渐之风大盛,自此儒学失去了它以往那种一统天下的政治地位,在这一阶段传统文化的深层结构并没有受到致命的打击。到了五四运动这一时期,“五四”精英们从思想深处第一次全面否定了传统文化存在的价值,其地位受到了重创。这次“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本身就是打着“反传统”的旗号进行的,这次运动的消解力巨大而深远,普通民众平时接触不到传统经典典籍,充斥在耳旁的多为谩骂嘲讽之辞。接下来的四五十年间,由于传统生产方式的整体瓦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失去了其生存的土壤。第二次遭到致命性扼杀的当属十年文革时期,“文化大革命”实质上就是一次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全民参与的这场疯狂大革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一次史无前例的清算。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这种经济体制的确立有着十分明确的文化逻辑,它建立在以西方理性、契约、个体、创造性的文化模式基础之上的,从而对我国产生于前现代传统社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成根本性的冲击,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现代工业文明精神和后现代的文化精神原本作为历时态的文化形态,现在却以共时态的形式彼此交织、充满张力地存在于中国民众的思想观念之中,这种复杂的文化景观对日渐式微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来了全方位的冲击和挑战。综上所述,我们必须尽快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护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三)西方文化的不断渗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造成了结构性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意识形态领域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无所不在,在政治领域没有枪炮的较量一直未停” 〔5 〕。长期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企图采用各种手段把社会主义政权扼杀在摇篮里,采取各种方式对我国进行“西化”。美国前国务卿沃伦·克里斯托弗曾扬言:“只要中国保持现有的政府体制,它就将对美国的外交政策提出挑战,那么中国将永远是美国的攻击对象。” 〔6 〕针对此言论,邓小平强调:“西方国家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所谓没有硝烟,就是要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 〔7 〕当前,我国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发展的“中国道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政治影响力的日益扩大冲击了现有的国际秩序,有力地打破了“西方模式唯一论”的神话。因此,西方发达国家中的一些人打心里就不愿看到中国的复兴与强大,不仅竭力进行干扰,将中国梦理解为“威权梦”“雪耻梦”,而且一些西方国家疯狂地将带有西方逻辑的文化理念通过各种手段输入中国,其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主义的中国变成‘完全西方附庸化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8 〕。显然,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依然很复杂,彰显中华民族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依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不断增多,一些西方国家打着“普世价值”的旗号对我国实施文化和价值观输出,旨在利用经济上和文化上的优势,极力将一些原本属于人类社会普遍追求的共同价值化为己有,并按照自己发展的利益需求赋予其新的含义,美化成人类文化的制高点向全球扩散,达到其“西化”的目的。其中以新自由主义最为典型,它在经济上宣扬私有化、市场化,政治上宣扬不干预、不调控,文化上宣扬一体化、西方化,以其隐蔽性和欺骗性在中国多元文化场域中暗流涌动。加之国内一些民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偏见,他们认为传统文化就是落后、腐朽的代名词,盲目学习、全盘吸收外来文化思想,忽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这对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价值标准形成了结构性挑战。
三、“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基于当代世界历史新特征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的实践路径
面对日新月异的当代世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并更好地推动世界历史文化领域的变革与发展。
(一)重视国民教育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关键地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现代化转型的根本路径是:不能忽视其存在的历史语境而随意嫁接到现代生活之中,也不能以消极的态度全盘否定和排斥其时代价值,我们要做的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找到现代的支点,引导其自然生长,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目前,各级政府、社会组织通过搭建文化传承平台、开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创新多种活动形式和手段、鼓励人们积极参与、加强文化阵地建设等方式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达到“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效果,让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学校要开设与此相关的课程,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字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广大学生形成对中华文化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从世界历史理论的视角而言,西方霸权主义主导下的文化渗透让更多的民族和国家越来越体认到必须保存其特有的本土文化和价值观念,否则只会使自身越来越隶属于发达国家的文化理念,成为随时被抛离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一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华民族成员达成民族认同、建立民族自信的重要文化支撑,是我国得到世界尊重和认同的重要文化资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9 〕。重视国民教育在于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进入民众心灵、民俗民风、文学艺术中,这也是我国文化产业繁荣兴盛和文化事业正确发展的前提与保障。
(二)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国界分众传播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国界分众传播过程中,我们要确立并坚守理论自主性和文化标准权,坚守中国立场,严格恪守意识形态的“底线”,要对西方的文化霸权和意识形态的垄断进行斗争和批判,明确他国民众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跨文化分众传播的主要对象。纵观世界历史发展史,运用马克思的科学批判方法,我们应看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推动世界历史进程的同时,也推动着否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诸多因素的发展,这些因素在一些领域和时空中表现为量的积累,而在另一些领域和时空中则表现为部分的质变。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标榜着资本主义精神的西方文化价值观业已受到各国人民的质疑,这种典型的利己主义价值观最终会加速资本主义社会的灭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和合”理念与大同世界,倡导和平发展,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显然,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国分众传播是其对外传播努力的方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内涵丰富,但受限于风俗习惯、语言、宗教信仰的差异性,海外受众在理解与学习上会产生困难,而我们不可能采用西方国家具有明显霸权色彩的传播方式。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既要着力于与其他国家在某些理念上形成共识,拉近与海外受众的距离;又要在与外国文化的融通上下功夫,善讲面向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方言”,用他乡之调弹中国之曲。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既要体现出尊重文化差异,尊重他国国家特质和民族特性,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把我们想讲的和海外受众想听的结合起来,做到有的放矢,还要善于借鉴学习他国的表达方式,使传播更“接地气”,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海外的“本土化”表达。
(三)创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体国际传播机制
随着世界交往方式的深入变革,以新媒体和现代高速交通技术为基础的交往方式使世界的普遍交往成为现实,这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借鉴各民族的先进文化,从而为推动各国共同繁荣和发展创造了可能性。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亦应创新机制,实现多领域、宽渠道的立体协同推进。
首先,推动主流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我们要将《人民日报》、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建设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全球性新型媒体,加快推进中国主流媒体与海外媒体合作。要打破西方媒体垄断格局,就应深刻认识新媒体时代国际舆论和意识形态斗争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并将新媒体列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影响力扩大的重要路径,着力构建“互联网+”意识形态安全防护栏,拓展新媒体舆论阵地。应对国际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时,我国主流媒体应及时发出中国声音,让海外受众能从社交媒体中获取与西方主流媒体不同的立场和观点,从而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全球获得更高的关注度。
其次,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智库。纵观世界历史发展史,世界各国通过智库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早已成为国际惯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智库建设,应把握历史契机,一方面要充分整合史学资料、文献典籍、高校图书馆藏书、社会智库的研究资源,构建传统文化新型智库体系;另一方面要着力打造一支对优秀传统文化真学、真懂、真用的人才队伍。唯有这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舞台上才不会“失声”。
最后,重视民间交往平台的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不能忽视民间交往平台的建设,一要最大限度依托民间人士、跨国公司和非政府组织的力量,扩大其传播影响力,二要依托各种文化平台积极展示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的改革开放成果,使得海外受众在文化活动中深切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世界发展中的合理性及其重要价值。
(四)推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价值,赢得国际话语权
从世界历史理论的视角来看,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始终是把先行步入现代化的西方国家利益当作唯一应当维护的所谓“价值共识”和人类共同利益,通过主导世界市场秩序强行输出他们的文化价值观。在世界市场规模和全球化交往规模空前扩大的今天,既有的这种文化模式越来越多地表现为对人类文化多样性和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阻碍性因素。从输出原料和农产品,到输出工业品,最后输出文化价值观,这是西方发达国家实现全球化的一种途径。我国目前在经济、教育、环境等多领域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不断提升话语权。在此过程中,積淀了几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资本主导的世界市场体系中孕育着的诸多新事物,共同体现着世界历史发展的未来趋势和价值导向,对当代国际事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助推了民族复兴,而且其内含的许多价值理念对于解决世界难题提供了新思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贡献“全球伦理”,消解文明冲突。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德国神学家孔汉思为代表的文化领袖们致力于寻找一种人类共同认可的最低伦理规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认可为一种金律,在此过程中,孔汉思肯定了中国传统伦理对全球伦理的建构作用。其二,“王道”思想对“霸道”理念的冲击。达尔文社会庸俗进化论为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提供了理论基础,成为西方列强发动侵略战争的理论武器,这种“霸道”理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秉持的“王道”思想大相径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倡导的“王道”靠的是仁德而非強力,靠的是以公义大道服人,而不是以大小强弱相竞,这对构建国际新秩序具有指导性意义。其三,提倡文化多元,消解单极主义。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实际上是“和”文化的升华,这种“和合”思想对消解冷战以后重新兴起的单极主义、维护文化多样性,无疑具有现实意义。
为此,在对中华文化所代表的新的世界历史秩序与文化霸权主义主导的世界市场秩序力量对比发展趋势的整体判断上,我们既没有对文化霸权主义的相对衰落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普遍认同盲目乐观,也没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面临的挑战盲目悲观。我们在科学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地位的基础上,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指向,统筹推进以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为主线的国内外两个大局,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创新,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不断推动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5.
〔2〕习近平在山东考察时强调 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汇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N〕.人民日报,2013-11-29(01).
〔3〕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7.
〔4〕陈湘安.文化法则与文明定律:中华文明复兴的千年机遇〔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3:318.
〔5〕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8.
〔6〕沃伦·克里斯托弗.美国新外交:经济、防务、民主——美国前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回忆录〔M〕.苏广辉,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418.
〔7〕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44.
〔8〕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73.
〔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5.
责任编辑 周 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