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农民增收的路径创新
2018-05-14李雯
李雯
〔摘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及农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农业农村的现代化进程已进入了快车道。同时也要看到,目前农村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和重点难点所在,种种制约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因素如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民素质普遍不高等依然存在。为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立足农村、发展农业、保障农民增收的理念,通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等途径,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努力打造出新时代的“幸福农民”。
〔关键词〕 乡村振兴;农民增收;城乡融合;农业供给侧;农业农村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18)01-0061-03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12月28日至29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并重申了一个工作中心——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党中央下大力气补齐“三农”短板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安排。当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6月视察山西时曾强调指出,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老乡小康不小康,关键看收入。新时代,要多渠道探索增加农民收入的好路子,就要深挖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大力提升农村经济;要拓展农村外部增收空间,提高农民就业创业技能,引导更多农民务工经商;要培育新的农民收入增长点,大力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打造新时代“幸福农民”新模式,让广大农民群众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一、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推动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改革开放40年来,由于我国农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解放和发展,农民收入也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仍然存在着一些制约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因素,特别是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和一二三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是制约我国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重要因素。具体表现在:一是农业生产面临的自然风险较大。我国人均耕地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3,而且耕地資源分布极不平衡,农业生产遭受自然风险的成本较大。二是农业产业面临的市场风险较大。农民对市场风险的反应有时滞后,很难在市场波动中把握好农业生产动态,只能依据即时市场信息安排农业生产,极易造成农产品供给短缺和过剩交替出现的局面。三是农村有些地方由于人口居住分散,构建流通服务体系的成本往往较大,进而导致农产品流通、销售、服务渠道狭窄单一、极不顺畅。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必须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进而推动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首先,在振兴乡村战略引导下,要按照产业兴旺要求重点进行谋划与布局,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准问题的根源对症下药,力求做到政策制定的精细化和实施的精准化。促进农村产业兴旺、产业发展,就要紧紧围绕产业发展的需求,引导和推动更多的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调动广大农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扩大现代农业经营规模体系,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旺盛活力。
其次,要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发展。以农业为核心,延伸农业产业链,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加强统筹规划,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开发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服务业,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发展智慧乡村游,提高在线营销能力。
再次,要发展有机农业、绿色农业,保护和打造更多具有地理标志的产品,创农产品名优品牌。要深度挖掘农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力宣传吸引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考察,以促进相关产业振兴,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强劲活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二、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业农村发展提供新动能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坚持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农产品的品质、营养价值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农民提供的只是一些层次不高、品质不好的农产品,就极易出现低质产品供过于求、优质产品供给不足等现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另外,在当今我国农村中,区域与区域之间发展还不平衡,不少农村没有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将自身的优势产业做大做强,而是进行简单的重复生产,在选择种植项目时,“热”时一哄而上,“冷”时又一哄而散,其结果是“热”时产品极度过剩,而“冷”时产品又极度短缺,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提升。因此,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关键之举。
首先,政府应加强引导,要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不仅要在农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等方面进行优化,而且要在提高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等方面不断创新思路,综合运用改革的办法,一改过去农业农村发展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增长的发展方式,向着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的方向转变。同时,政府需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各级政府不仅要统筹协调各方资金,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而且要长期不懈地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确保财政对农业的长久性支持,保证粮食生产能力不降、农民增收势头不减、农村和谐稳定。
其次,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农民的培训。要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以提高农民专业技能、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大力实施技术技能培训,积极开展跟踪服务指导,加强政策项目扶持,采取“分段式、重实训、参与式”培训模式,使农民能掌握市场经济知识,提高其运用价值规律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不断培育发展壮大农业经营主体,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再次,金融等相关部门要对农业农村提供支持。第一,大中型商业银行要加强对“三农”的金融扶持和支持,可设立村镇银行新模式,聚集民间资本参与村镇银行建设。第二,发展农村合作金融要规范化、制度化,引导产业资本、互联网金融积极参与农村金融服务。同时,可以在农村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和承包土地经营权的抵押贷款试点工作。第三,要创新财政撬动相关金融部门支持农业的新模式,规范化运用税收优惠、补贴、奖励等政策工具,加大力度对“三农”提供优质金融服务。此外,还应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引导各类科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农村经济能人等到农村创业,充分发挥他们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等优势,带领农民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加大市场占有份额,促使农民致富。
三、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是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当务之急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016年我国城镇化率达53.7%,农业转移人口日益成为城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也是拓宽农民增收空间、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力、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效支持力量。农业农村发展中的许多问题,需要从城市寻求破解之道。近5年来,已经有8 000多万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落户,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农村的发展。但与此同时也要看到,到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时,农村仍会有4亿左右的人口。要提高农业效益,满足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仍然十分艰巨。
首先,要建构起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强城乡综合配套改革。鉴于当前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机制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对城乡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还有一定影响,必须把侧重点放在构建户籍制度、城乡一体化的土地制度、政府行政管理制度和公共服务制度的改革上,争取实现突破性发展。保障广大农民群众能够有稳定的收入,公平可持续地享受财产权利和发展权利,进而形成城乡互通开放、城乡地位平等、城乡有效要素自由流动、城乡互利互惠的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其次,推进城乡融合,要发挥城镇的带动作用。要在文化、产业、教育、居住、公共服务、科技等层面优先综合考虑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着眼于优化人口与生产力布局,以新型社区、新型农村、城镇、产业集聚区作为支点,在田园城镇体系中有效、长久地进行城乡融合,形成“村域城镇化社区―特色城镇―县城”的城乡融合体,促进城乡產业的进一步互动融合发展,以此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再次,要将农村劳动力及丰富资源与城市的资金、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引导城市消费走向农村,延伸“一城一乡”的投资、创业和消费机制,使其成为扩大内需振兴乡村的强大动能,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业化、绿色化、信息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持续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四、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强化致富能力,为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坚实的根本保障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及农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广大农民的自身综合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总体来看,与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要求相比,目前农民的综合素质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束缚了市场经济观念的转变。由于部分农民文化水平不高,思想观念保守落后,习惯于传统的生产经验,排斥科技信息、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经验,因而其收入持续增长困难重重。第二,迟滞了产业结构调整。一些农民仍抱有守旧思想,对农村新产业、新项目持观望态度,这种心理和行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业生产的风险,但往往容易丧失发展机遇,使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滞后于市场的实际需求,阻碍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因此,为促进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推动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必须围绕以下几方面下足功夫:
首先,相关部门要结合当地农村农民的实际状况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教育,如一对一培训、订单培训等,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工业园区、餐饮行业、物流产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以期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更多就业渠道和增收空间。要加快农民科技和职业技能培训,如对村民进行农家乐业主知识和技能、计算机技术、家政服务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等,使当地农民具有一技或多技之长,为农民的就业和增收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次,要加大对高端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相关部门要对素质较高、能力较强的农民进行专门性培训,并引导其向产业园区、农业园区等流动,以逐步实现由传统农民向农业产业工人的转变。要增加农业生产的资金投入,加强农业科研工作,鼓励农业科技攻关和技术创新,加大农业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力度,积极扶持高效益项目的开发,树立科技致富的典范,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使农村高技术人才在较好环境氛围下发挥自己的巨大潜能,带动当地群众致富。
再次,要通过培训提升农民创业水平,这是当前解决农民增收困难的重要途径和潜在动力。相关部门要加大农民创业技能培训的力度,通过对有一定文化水平、管理能力并有创办企业意向的农村劳动力进行创业能力培训,开发更多适合农民创业的好项目、好产品。要充分挖掘农民潜能,以创业带动就业,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增强致富带富能力,持续稳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早日实现。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
〔2〕王小华,温 涛,朱 炯.习惯形成、收入结构失衡与农村居民消费行为演化研究〔J〕.经济学动态,2016(10):39-49.
〔3〕杨 岳.全面加快“两聚一高”新实践 着力构建促进农民增收长效机制〔J〕.江苏农村经济,2017(8):4-9.
〔4〕田红宇.财政分权、财政支农政策与粮食生产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6.
〔5〕刘元胜,胡岳岷.农民权益:农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根本问题〔J〕.财经科学,2017(7):40-50.
〔6〕韩伟静.中国特色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职业培训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6.
〔7〕贺 静,梁慧杰,吕世辰.发展中国家农地流转的经验教训和启示〔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7(1):66-69.
责任编辑 雨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