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齐鲁源发武术拳种技术文化特质对比研究

2018-05-14彭广锋

山东体育科技 2018年1期
关键词:齐鲁武术

彭广锋

摘 要:齐鲁地域的源发拳种蕴含着齐鲁文化的主要特点,以史学研究为基础,将齐鲁地域分为“齐文化”和“鲁文化”两个文化圈,对两地几种源发拳种从基本技术、技术、技理等方面,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归纳对比法等进行研究比较,得出齐地武术诡诈狠硬、重外部肢体、重兵学等特点,鲁地武术中规中矩、注重由内而外、尊儒学等特点。

关键词:武术;齐鲁;源发拳种;技术文化特别质

中圖分类号:G8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840(2018)01-0017-04

Abstract:Qi and Lu was originally the concept of the state, arising from the Qi State and the Lu State in the Pre-Qin Period. Due to the difference in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governing strategy in the two areas, they have formed different cultures as well as different Wushu. The Wushu boxing styles derived from the Qi and Lu areas have the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of Qilu culture. This paper based on history research, by dividing Qilu culture into two culture circles-Qi regional culture" and "Lu regional culture", and made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boxing styles originated from the two areas in terms of the basic skill, technique, technical principle,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comparison.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Qi style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unning and ruthless, putting more emphasis on the external body and strategics; while Lu style being straight, putting more emphasis on from within inside and respecting Confucianism.

Key words: Qilu; originally sourced boxing styles; comparison

齐鲁大地是人类文明最早的起源地之一,上古时期太昊伏羲氏便活动在此区域,到黄帝时期称为东夷,战神蚩尤、司法鼻祖皋陶、善射的后羿都是东夷杰出的首领,夏商时齐为薄姑之地,鲁为奄地,周代商,武王将商奄和薄姑分别封于周公和姜尚,建立鲁国和齐国,鲁居泰山之阳,都曲阜,齐居泰山之阴,始都营丘,后迁薄姑,再迁临淄,姜太公治齐“尊贤尚功”,重道学重变革,发展工商业,显霸主地位,周公治鲁“亲亲上恩”,重礼尚德,所谓“周礼尽在鲁”[1]。由此开始形成两个不同的文化圈。本文“齐鲁”即是指先秦时期齐国和鲁国所属之地。据《史记》《水经注》等记载齐地应该包括今泰山以北,胶东半岛,西至河北省东南部及河南省东北部;鲁国占据今泰山以南,济宁和临沂、菏泽的部分地区。通过阅读文献资料和实地考察得知,源发于齐鲁境内的拳术有:青岛的地龙经,烟台的螳螂拳、牛郎棍,聊城冠县的查拳、滑拳、阳谷的孙膑拳、潍坊的四通捶,临清的谭腿和肘捶、济南的鸳鸯门、太平拳,新泰的徐家拳,济宁的华拳、文圣拳和梁山的子午门功夫等多个拳种。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受其自身因素和周围环境的影响,武术由人所创,创拳者在创编拳时又会用到自己所接触的文化理论知识,受到所在社会环境的影响,即文化影响技术,技术又反映文化。韩庆祥认为文化的核心是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这种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长期积淀下来形成传统,就会固化于人的精神世界,从而形成社会心理、社会性格和人格类型,这种社会心理、社会性格和人格类型会直接影响着甚至时时隐性决定着人的选择活动[2]。郭志禹提出了武术文化研究的新思路:地域文化-武术文化-地域武术文化,并在此基础上界定了“武术文化圈”“武术文化丛”“武术文化特质”的概念,将武术文化特质分为技术文化特质、社会文化特质和精神文化特质,并将技术文化特质分为基本技术、技法、技理三方面进行研究[3]。本研究选取源发于齐地的孙膑拳、螳螂拳、查拳、谭腿和源发于鲁地的华拳和子午门功夫,从基本技术、技法、技理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以揭示两地武术技术文化中所蕴含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

1 齐鲁之地几种著名的源发拳种的起源

1.1 齐地几种源发拳种起源

1.1.1 合乎兵法的孙膑拳

孙膑拳的发展与继承可追溯到清末。据四代传人孟宪堂介绍是山东省茌平县曾参加过义和团运动后隐姓埋名的张景春传下孙膑拳,二代传人阳谷县的杨明斋又于1918 年至1936年在青岛国术馆任职期间将孙膑拳传授给进国术馆学习的学员,随后孙膑拳才在山东的青岛、淄博、济南、聊城等城市传播开来。[4]

1.1.2 取螳螂之勇的螳螂拳

据传螳螂拳为王郎所创,相传王郎在与人比武受挫后,偶见槐树下两只小螳螂正为一小虫在厮杀格斗,它们勾、拉、提、拿、封、逼的本能动作,使王郎茅塞顿开,反复捉摸,创出最初的螳螂拳,后传于升霄道人。王开文研究认为王郎其人纯属虚构,升霄道人就是李秉霄,《罗汉行功短打》为李秉霄所作,它是最原始的螳螂拳谱,螳螂拳的创始人就是李秉霄[5]。在传承过程中传人将其他拳种与螳螂拳精妙结合,比较著名的有太极螳螂拳、梅花螳螂拳、七星螳螂拳、六合螳螂拳。

1.1.3 回族查拳武坛奇葩

《查拳·拳谱》记载:唐代中叶,一位负伤的年轻将领滑宗歧于山东冠县养伤,为报答救护之恩,把自己擅长的“架子拳”传授给当地百姓,还将旅居长安的师兄查元义请来一同施教,查元义所传的“身法势”就是所说的“查拳”,滑宗歧的“架子拳”就是“滑拳”[6]。张文广先生研究认为,山东冠县的出自将门世家的沙亮即是传说中的查拳始祖查密尔,他是在山东流行拳法的基础上,吸收戚继光和唐顺之的部分拳法而创作查拳。[7]

1.1.4 融入武术基本腿法的谭腿

公元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宋王朝。其间,奉诏远征的大将李重进在征战途中得知这一消息后深知后周败亡已是大势所趋,于是隐居于古临清城南七里处的龙潭寺(龙潭寺原址在与临清一河之隔的河北省临西县尖冢镇龙潭村,宋时属临清管辖,原寺现不存,仅立有石碑),削发为僧,法号“昆仑”,他借助于对易经和医术的研究,再加上身经百战的丰富经验,创设了符合军队需求的拳种,即临清潭腿[8]。明初,临清谭腿受到当时政府的禁止,在伊斯兰教门的保护下才得以传承,所以也称“教门弹腿”,并被查拳体系吸收为入门功。后又出现通背弹腿、六合弹腿、精武弹腿等。

1.2 鲁地几种源发拳种简介

1.2.1 具备儒家风范的华拳

华拳起源于山东济宁,据说是唐开元时的侠士蔡茂武艺高超,因事迁于山东任城,宋代宣和年间,其后人蔡泰、蔡刚子承父艺在技击实践中逐渐总结摸索出的一套拳法。明嘉靖年间,蔡氏后裔蔡挽之以“精、气、神”的古代哲理为理论基础写成《华拳秘籍》一书,华拳形成一个完整的拳法开始流传。清光绪年间,蔡桂勤拜“齐鲁大侠”丁玉山为师,习得丁氏所传的华拳精髓,成为华拳宗师,后定居上海,随之,华拳在各地广泛传播开来。

1.2.2 “伸张正义”而生的子午门

南宋高宗时期,朝廷腐败,金人猖撅,盗贼四起,民不聊生,深居杭州六和寺的武松便秘密潜回现属东平县的六工山建福寺和年已八十有余的圆通禅师创立了旨在抗击外族、为民除害的“子午门”。据说该拳种是因多在子时和午时练功而得名。主要拳种有:子午拳十二路、宋江拳、麒麟拳、林冲拳、旋风拳、智深拳、戳脚连环腿、水浒拳、燕青拳等。[9]

2 源发拳种间的技术文化特质对比

学界目前公认技击性是武术的本质属性,武术最初因技击而生,所以武术技术文化应是武术文化发展的起点。本研究从基本技术、技法、技理三个方面对齐鲁两地武术技术文化特质进行比较。

2.1 从基本技术看,齐地武术诡诈狠硬,鲁地武术规矩

孙膑拳和螳螂拳技击动作诡诈,招式连发,往往击中要害,如孙膑拳“右面弹拳非等闲、钻啄前奔鹰眼势”,即弹击对方脸部,象鼻拳向前猛击对方喉部、面部。“蹒跚跛行左右移、前进后退莫换脚,左摇右摆寻真机”,左右摇晃,进退迅速,使对手摸不清去向,伺机而动,给对手以出其不意。螳螂拳开门拳乱接套路中,“五打连环劈”勾手手背向上击打对方下颚后变掌再拍击额头,再变勾手用手背打其左面,再变掌拍其右脸;摘要套路中“框手打叶里藏花”,对方出拳时,右手变拳向左挡出,然后变掌横打对方双眼,左手变锥子拳打其头部,接着上小登山步右手打其小腹部或阴部。八肘套路中富含各种肘法,“左右堵门肘”对方出左拳时,用右手向左侧格挡,上右步,用右肘击其肋部,对方出右拳时,同理用左手向右侧格挡,上左步,用左肘击其肋部。螳螂腿法有弹踢、顶膝、踹腿等,如“鸳鸯脚”“隔肘至膝”等。谭腿拳节奏稳定,一拳一腿手法与腿法交替进行,兼重力量和节奏,如“弓步架冲拳,砸拳弹踢,顺弓步冲拳”等,这种节奏对肌肉的制控能力要求很高,和少林硬功很相似,可能是重进将军来自军队又出家为僧的原因。查拳有“手为先锋,眼是帅”的说法,发力爆脆,势势相乘,如“打上发寸劲,切忌乱出手”“迈步引手勿急忙,击步上步用劈掌”。查拳步法快稳节奏分明,拳脚并用,发力爆脆,突发寸劲,如拳谱中“转身拉打回马腿,更有独立如泰山,诺步按下青龙式,青龙出水左足跺”等。

华拳有拳如流星的说法,出手要快,发力顺达,要求功要纯,拳谱中就有“心动以诚,则支节必力”的说法,华拳步法轻快稳固,“步赛粘”,如“马步穿掌变勾手”动作,脚下纹丝不动,似粘在地上,“粘”字所表达出柔、韧,腿法也讲究快速巧劲,如“浪子蹴球下边踢”“回马转锋当头炮,弩箭穿心把腿弹”。子午门功夫种类较多,但总体上看拳脚使用方法较为直接,拳法腿法大开大合,与内功浑然一体。华拳和子午门功夫与螳螂和孙膑拳相比较少运用“计谋”,而且也不像那样针对要害。

综上,从基本技术上看,受齐文化兼容开放和兵学的影响,孙膑拳和螳螂拳重诡道,出招狠,谭腿和查拳对力量要求较高表现为硬;华拳和子午门功夫则受儒学尊古守礼思想的影响淳朴规矩。

2.2 從技法上看,齐重“外”,鲁主张“由内而外”

武术技法是习武者在长期的习武过程中累积下来的各拳种练习方法的经验总结。齐地多山靠海和开放兼容的政策,易养成人开朗的性格,比较注重与外部交往和对社会的依赖这,这导致齐地武术多对外部肢体总结技法要求;鲁地位于内部平原地区,用伦理性较强的儒学,使鲁人比较注重内部关系的纷争协调,重视修身齐家,因此鲁地武术多注重体内阴阳气血调动,主张由内而外。

孙膑拳要求静似雄鸡,动像龙腰伸缩吞吐,灵活如泼猴,神似鹰眼,胳膊放长击远如猿臂,出招时多是“三肢齐发”,两只胳膊和一条腿同时进攻,在练习上以“三节骼膊”“二节腿”著称。所谓“二节腿”,以蹬、弹、劈见长,有“蹬弹劈打带挂式”之说,此原因是模仿孙膑无髌骨,“膝部像无牵连一样,” 从而在演练此拳时形成独特的腿法。“三节骼膊”是指出击时由腰发力,肩、肘、腕这三个关节依次伸展[10]。螳螂拳传统练法的要求为“螳螂体,太极手,寒鸡歩”。“螳螂体”,动腰不动胯,强调下盘稳固,但是并不局限于模仿螳螂,主要取其对敌实战和体用之要意。“太极手”即指手法走弧入弦,阴阳互用,随时待发。“寒鸡步”,表示步法的动作速度要快,“前腿欲直而非直,后腿似曲而非曲”,这样便于启动。查拳练习特点主要有三:其一,动作要快,突发寸劲,军队流传出的武术大多有此特点。其二,要虚打实上,避实就虚,虚实是孙子兵法的主要特点之一,它几乎在所有拳种中都有体现,在查拳中也是表现明显,虚可以有效瓦解对方进攻,实亦可有效攻击对方。其三,要明拳暗腿,手脚并用,多法巧用,组合连击。临清谭腿共十路,每一路都是单一动作的左右对称练习,拳、掌、勾各种手法和弓马仆虚歇的结合,一招一式要求身法中正,练习时突出以腿为先,以步带腿,在换步起腿之间运用蹬、弹、踢、撑、磨、拨、盘、勾、挑的技法,在演练中左右对称、上下互应、势正步稳,颇具气势。

华拳基本技法特点可概括为“八法”“十二型”,即“手要快,眼要毒,身要活,步要稳,心要专,胆要壮,力要实,功要纯”;十二型是: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鹊、立如鸡、站如松、转如轮、折如弓、轻如叶、重如铁、缓如鹰、快如风,是将身体与自然万物相“统一”,集万物之长于一体。子午门功夫拳种各异,但大多都是气势威猛,踢打砸拿,快准稳狠,与内功浑然一体,并且强调“气”的运用,其技法特点兼受兵学文化和鲁文化的双重影响深刻。

2.3 从技理看,齐地武术依兵学兼重“诡道”和“纪律”,鲁地武术按“常”理修身

技理是在一历史时空中,灌注于习武者习武活动和结果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理念和法则,它产生于习武者的习武实践,又反过来指导技法实践。技法实践是感性的,技理则是抽象出来的理论,习武者通过技法实践,抽象升华出理论,融合吸收其他学科理论,形成系统的武术技术理论。

齐地兵学兴盛,诞生了诸多兵学巨著,如《六韬》《司马法》《孙子兵法》《孙膑兵法》,还有明时《纪效新书》等。兵法与武术同属对抗性文化形态,两者既相融通又相借鉴。孙膑拳和螳螂拳将“诡道”演绎得淋漓尽致,孙膑拳风格古朴雄浑,尤其注重技击法,有“精华拳”“实战拳”之称,拳术中融入诸多军事思想,如兵法中的“虚实”可表现为“蹒跚步”左右摇晃,使对方真假难分;“攻其不备”对应于拳中的“三肢齐发”,使对方防不胜防,无法招架;“象鼻拳”中指第二关节突出,如同暗器,孙膑兵法《锥形阵法》“锥形者,所以冲坚毁锐也”。螳螂拳属象形拳,动物在搏斗的时候可表现出异于人类的“气势”,象形拳借动物之体形之时也拥有了这种“气势”,兵法中有“善战者,求之于势”。并且传人将兵学虚实理论、阴阳理论等融于拳理。查拳和谭腿均与军事武术有直接的关系,戚继光认为练兵必以“真”,须“练心胆”,讲求武艺训练和纪律训练并重,从军队流传下来的武术基本都受此种思想的影响,动作规整、有力量,节奏分明也是“有纪律”的体现,查拳与谭腿都表现出一定的“纪律性”,较注重“功夫”、身体素质,较少引入“哲学理论”。

华拳和子午门功夫较多地引入哲学原理作为理论指导,涉及人体阴阳气精神等。华拳理念以“精、气、神三华贯一”为主导,蔡龙云先生简介华拳技理为五体匀称、筋骨遒劲、心为主宰、动迅静定、不柔不刚、虚实相生、气机时势、提托聚沉、二而为功。子午门功夫是由梁山36位好汉留下雏形,由传人研习充实,形成具有个人性格特点的拳种,取名为子午门是因为主要是在子时和午时练拳,而这两个时辰分别是阴气和阳气最重的时刻,在这时练功有利于调动和修炼人体的阴阳之气。武术界形容其厉害时也把生死的含义赋予阴阳,有子午门功夫可决定人生死的意思。

3 结语

齐鲁武术深受齐鲁文化的影响,齐文化开放兼容,较外向,扬兵学,鲁文化尊传统,重内在,尚伦理,齐鲁武术也产生了相应的特点。本文从其技术文化特质的基本技术、技法、技理三方面进行对比得出:齐地武术诡诈狠硬,鲁地武术规矩;齐重外部肢体的运用,鲁主张“由内而外”启动身体;从技理看,齐地武术依兵学兼重“诡道”和“纪律”,鲁地武术按“常”理修身。

参考文献:

[1]王志民.齐鲁文化概说[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

[2]韩庆祥.社会心理隐性决定论: 文化、社会心理和人的选择[J].哲学动态,2012(1).

[3]郭志禹,郭守靖.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策略构想[J].体育科学,2006.

[4]孟宪堂.中国孙膑拳[M].北京:中国西苑出版社,1995.

[5]王开文.螳螂拳源流问题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6.

[6]王杰,姜周存.回族查拳武壇奇葩[J].中国穆斯林,2008(6).

[7]张文广,康戈武.查拳源流初探[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1984(4).

[8]武兵,武冬.弹腿拳研究[J].武术研究,2017(5).

[9]刘富顺,刘瑞莲.水浒武术文化的探析及理性思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8).

[10]郭守靖.齐鲁武术文化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07.

猜你喜欢

齐鲁武术
齐鲁声音
校园武术“学、练、赛”一体化实践探索
我爱传统文化
刍议武术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
中国功夫成青少年新宠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statu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elements in cosmetic packaging design
Research on Visual Transformation Method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 Design
少儿武术教学与训练方法的研究
Researchontheoriginofsalonphotography
The Path of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