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顶岗实习质量保障的路径探索
2018-05-14龚江南
摘 要: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但顶岗实习标准的缺失和不完善导致了实习目标不明确、过程难管理、结果难考核的现状,顶岗实习陷入形式化的困境,严重影响其质量的保障。高职院校应当重视頂岗实习标准的制定,通过产学融合,与企业共同解构岗位工作的能力和职责,明确实习目的、实习内容和考核标准,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有目的性,学校在实习管理中有针对性,企业在实习指导中有计划性,从而有效保障顶岗实习质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顶岗实习;质量保障;实习标准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职学生顶岗实习质量监控的难点及突破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401094);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文科专业顶岗实习标准的制定与实践”(项目编号:GDJG2015068)
作者简介:龚江南,男,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8)05-0066-05
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提高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然而,受实习地点分散、岗位多元等诸多因素影响,顶岗实习一直存在着指导与监管难以到位的困境。如何有效保障顶岗实习质量,是各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难题。
一、顶岗实习的形式化倾向
(一)质量保障方式形式化
近年来,大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关注到顶岗实习质量的保障问题,都加强了顶岗实习管理的制度和顶岗实习管理监控平台的建设,为学校和企业、学生之间提供了交流媒介,实现了对学生形式上的监控。然而,平台监控对于学生的实习是否锻炼了相关专业技能,是否达到了专业要求等方面还难以到位。顶岗实习平台的运行模式一般是学生登录平台并填写顶岗实习周志,校内指导教师通过批阅学生周志,了解学生顶岗实习的最新情况和收获,在留言区解决学生的疑问,但这一方式停留在教师对学生形式上监管的层面,而对学生实习过程中具体的实习效果,如学生的实习态度、实习融入度、职业技能训练和综合职业素养等方面的评价缺乏定量考核尺度。同时,由于企业指导老师水平、态度不同,导致对实习质量的监控不能完全到位,制度管理流于形式,达不到实习的预期效果。
(二)学生实习过程形式化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一般都安排在毕业前最后一个学期,由于缺乏有效的质量保障,学生很难在实习中定位角色,找不到实习的重点和方向,收获甚微。从毕业生的反馈来看,学生不清楚实习应该锻炼哪些方面的能力,质疑锻炼的能力对自己将来的工作有没有用,是最为显著的问题。同时,由于实习学生缺乏必要的敬业精神、诚信品质与责任意识,自身职业技能并不突出却不肯从基层做起;当实习遇到困难时,学生宁愿选择与专业不对口的实习工作,导致实习计划难以完成。另外,从企业方面来说,很多企业更多是出于满足短期需要或获得廉价劳动力的目的,甚至认为高职学生顶岗实习会影响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因此,只是简单使用劳动力而缺乏培育,这严重影响实习的效果。麦可思研究院近年来发布的中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报中,有近半数的高职毕业生认为教学中最需要改进的是“实习和实践环节”。①一方面,学校强调顶岗实习的重要性,用长达一个学期的时间让学生顶岗实习;另一方面,学生却认为实习环节不够,这也能印证顶岗实习效果并不佳,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缺乏知识或技能的获得感,顶岗实习流于形式,只是为了获得企业的一个红章,换取学校的毕业证。
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重要环节,然而,如上所述其质量保障问题一直是实践中的难点。追根溯源,实习标准的缺乏和不完善是影响顶岗实习质量的关键因素。缺乏实习标准引导,教师的指导缺乏方向,学生的实习目的不清晰,将导致实习过程难监管、实习结果难考核等影响实习质量的问题。
二、顶岗实习质量保障的路径选择:制定顶岗实习标准
2011年9月,针对职业院校普遍存在的“放羊式”实习现状,教育部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实习管理工作视频会议,明确要求职业院校应当制定实习标准。2014年4月,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关于做好行业指导职业院校专业改革与实践有关工作的通知》进一步要求职业院校选取量大面广的专业(类),制订相关专业(类)顶岗实习标准。2016年7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公布首批《职业学校专业(类)顶岗实习标准》目录的通知》,公布了涉及30个专业(类)的70个顶岗实习标准。5年来,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关注顶岗实习标准,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委托相关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制定了系列顶岗实习标准,足以见得实习标准对于顶岗实习质量保障的重要意义。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教育部公布了相关专业的实习标准,但这仅涉及高职院校的部分专业,还有大量专业的实习标准需要制定和完善,同时即便有了教育部实习标准的范本,但相关专业还是应该在参照教育部范本的基础上,结合区域经济的特点、院校及专业特点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实习标准。然而,受制于专业对口难、专业性不强、实习单位属性和岗位多元等因素,毕业顶岗实习标准制定存在很多困难,亦具有重大意义。
(一)为高职顶岗实习的系统管理提供前提依据
实习标准的制定是顶岗系统管理的第一环,如果没有明确的实习标准,无论是目标的设定、过程的管理还是结果的考核都缺乏方向,实习质量也就难以得到切实的保障。顶岗实习管理体系应该包括顶岗实习的目标确定、内容优化、过程管理、质量考核等内容。顶岗实习标准是贯穿于顶岗实习管理体系所有内容中的红线,能够将整个顶岗实习管理体系通过量化的形式体现从而便于操作。
(二)改变顶岗实习目的性不强的“放羊式”实习现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如果没有符合专业培养方案的实习标准的引导,学生很难在实习中定位角色,找不到实习的重点和方向,收获甚微。缺乏顶岗实习标准不仅使学生无法明确实习目标,也使得职业院校和实习基地在实习过程监管中责任不明,更对学生实习的结果考核无据可循,实习也就很难达到预期目标。职业院校要落实教育部加强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有关文件精神,提升对学生顶岗实习标准的重要作用与意义的认识,既是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更是构建学生顶岗实习方向性指针、切实保障顶岗实习质量的需要。
(三)产教融合,在制定和完善顶岗实习标准过程中协同育人,实现双赢
产教融合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区域产业深度转型对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顶岗实习标准的制定必须要依靠行业企业,产教聯合构建顶岗实习的实习标准,在顶岗实习的内容上细分岗位、明确流程,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分类指导、分段实施、整体推进,有规范合理的顶岗实习标准的指引,实习单位的指导教师能够清楚培养目标,同时,对学生进行过程的科学考评,实现了行业企业的社会责任,也能在规范的顶岗实习过程中储备人才,实现学校和实习单位的双赢。
三、顶岗实习标准在理论研究与操作层面的实然状况
(一)理论研究层面
目前,在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的问题上,学者关注的重点是质量监控和保障问题,这一方面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学者撰写了大量文章探讨构建和完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研究焦点有二,一是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完善研究;二是顶岗实习网络管理平台建设研究,这类文章一般对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其中触及到了实习标准缺失的问题,然而,相关研究对顶岗实习标准问题只是一笔带过,并未进行深入探讨。
2011年,教育部在全国职业教育实习管理工作视频会议中要求职业院校制定实习标准之后,一些职业院校开始了制定和完善实习标准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有益的成果。而在这之前,关于顶岗实习标准的专项研究几近空白,尽管如此,顶岗实习标准的研究范围较窄,成果也较为匮乏。迄今为止,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能够检索到专门研究顶岗实习标准的文章不到20篇。而且,这些研究多是以工科为例进行的分析,这些研究在实习标准的制定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对相关工科专业具有实践意义。然而,由于专业特点差异较大,现有的研究对高职文科专业没有普适价值,同时,研究还停留在表象层面,还缺乏深入挖掘和探讨。
(二)高职院校实际操作层面
一些院校的专业并不是没有顶岗实习标准,然而这些标准多是学校单方面制定,是缺乏行业企业真实参与闭门造车的结果,由于与行业需求脱节,这些实习标准沦为摆设。同时,有一些院校制定了实习标准,但却是适用于所有的专业,这从本质上很难称为实习标准,仅仅是一些实习操作的统一规定,缺乏专业特色。同时,受制于高职院校与企业的融合程度,很多高职学生是通过分散实习的方式完成顶岗实习任务,岗位与标准脱节也是较为普遍的现象。部分学校所安排的学生实习岗位与所学专业不对口,存在内容上没有任何关联的现象。这样的实习难以达到提高专业技能水平的预期目标。在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顶岗实习标准的制定和完善方面尚存很大空间。具体来说,高职院校顶岗实习标准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没标准;二不健全;三是有标准不执行;四是现有标准与实际脱节。
虽然一些学校和相关专业已经开始了制定实习标准的研究,但是实习标准的制定不应该是学校单方面的闭门造车,如何深化产教融合,协同制定实习标准,需要考虑。因此,有必要结合高职专业的特点,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对目前研究尚未触及的领域进行创新研究,从整体上提高顶岗实习的效果。
四、制定顶岗实习标准的方法
顶岗实习最终面向行业企业,因此,实习标准的制定应按照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在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大背景下,突出实习标准的实践性、实用性和实操性。实习标准要明确相关专业实习目标与任务、内容与要求等基本内容,规范实习教学组织及实施、管理,提高顶岗实习的质量。
(一)明确顶岗实习的特性
1.整体性。顶岗实习是高职人才培养系统中的重要环节,二者有机联系,顶岗实习标准的制定须放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范围中展开。针对高职相关专业学生毕业顶岗实习进行跟踪调查,了解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人才市场需求间的契合程度,依托职教集团,与相关实习单位深度合作,邀请行业专家参与实习标准的制定,提炼出学生通过毕业顶岗实习应达到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目标。
2.多元化。顶岗实习岗位类型多样,尤其是综合性高职院校,合作企业涉及一、二、三产业,决定了顶岗实习教学与管理系统的多样性。针对高职院校相关专业学生实习单位性质多元化、实习内容多样化、且存在部分学生不对口实习的现状,研究出既符合人才培养方案,又能契合岗位实际情况的具体实习标准要求,是最为关键的问题。
3.综合性。存在三方主体的顶岗实习,应当是一个具有多重目标的活动,既要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满足高职院校的育人需求,又要确保实习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二)制定顶岗实习标准的具体方案
1.突出产教深度融合,行业企业一线人员直接参与项目的研究和标准的制定。强调学校与产业、企业对接,专业与岗位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在制定实习标准阶段,依托实习单位,充分调查和分析毕业生实习岗位、工作内容等现实情况,掌握毕业生能力养成情况,并吸纳毕业生参与制定过程,并通过分类,总结出各类型岗位对于能力的要求,最终制定一个符合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就业特点的实习标准。
2.强化实习的职业性和针对性。“顶岗实习”中的“岗”,应该是与专业相对应的岗位,这样才能保证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每个专业都有相对应的专业群,因此,实习标准中应规定相对应专业的顶岗实习岗位范围,强调学生顶岗实习要进入相关联企业的真实操作环境,真正达到实习目的。当然,当前就业压力相对较大,所有实习学生到相关联的企业实习有一定难度,但实习并不等于就业,接纳实习生远比招收正式员工要容易,因此,通过学校乃至政府、社会的努力,让相关企业实现社会责任,也能为学生提供更专业的实习环境。
3.对接企业岗位规范。实习岗位都有相应特点和岗位工作内容、职责规范等,因此,制定专业顶岗实习标准也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接相关岗位的要求,按照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科学设定实习的条件、实习的内容等。
4.适时更新实习标准。随着社会发展,岗位对学生能力要求的变更,实习标准的内容也应进行适时的调整。在实施实习标准阶段,毕业生要把在实际实习中所需的超越实习标准的能力反馈给老师,学校再根据出现的新能力、新情况进行研究分析,适时更新实习标准文本。
(三)强调实习过程规范化管理
高职院校要完善顶岗实习的配套管理制度,明确实习计划的安排、下达任务的流程、组织实施的保障、实习过程的监管等制度和规范。同時,还应在实习前、实习中和实习后三个环节,做好相关的工作。实习前,做好岗前培训和动员工作。通过岗前培训能缩短适应实习环境的时间;实习中,派校内实习指导教师到企业实施过程管理,保证实习质量;实习后,要做好工作经验的交流活动,可通过实习生的反馈,优化课程设置以及进一步修正实习标准。值得一提的是,实习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关涉到高职教育的质量,而学生职业技能的获得,不能只简单依靠最后一学期的顶岗实习,更应当在专业课程的设置和课程内容的改革上做好相关的工作,课程改革是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核心,应以行动为导向改善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以增强课程对于行业及个体发展的适宜性,同时,也为未来的顶岗实习增加相应的技能储备。
顶岗实习涉及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主体,其质量的保障需要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和支持。从学校层面来说,完善顶岗实习的管理制度,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都是可行路径。而开展顶岗实习最关键,也是制度的起点,即是要有相关的实习标准,顶岗实习标准是组织开展专业顶岗实习的教学基本文件,是明确实习目标与任务、内容与要求、考核与评价等的基本依据,只有在标准的引导下,指导教师才能有效指导和监管学生的实习,而学生也才能有明确的实习目标,实习内容。因此,与企业协同制定并有效实施实习标准,是顶岗实习质量保障的关键,有助于实现顶岗实习三方主体的共赢。
注释:
①参见2011—2017年麦可思中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报。
参考文献:
[1] 马承荣,江琳,董佳,等.高职院校顶岗实习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13):154-157.
[2]刘亮亮,白晓燕,李芳.高职顶岗实习质量保障体系探索与研究[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2(3):39-41.
[3] 覃曼卿,龚江南.高职文科专业顶岗实习标准的制定研究——以法律事务专业为例[J].当代职业教育,2013(7):61-63.
[4] 朱毅,茹反反,郭红梅,等.高职学生顶岗实习课程标准制定探讨[J].职业时空,2015(3):26-29.
A Path Exploration on Quality Guarantee for Internship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GONG Jiang-nan
(School of Marxism of Guangdong Polytechnic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uhai 519090,China)
Abstract:Internship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alent training work, but lack and imperfection of internship standards lead to unclear training objectives, difficult process management and inaccurate result assessment, which has made internship a formal predicament, seriously affecting the quality assuranc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developing internship standards. With the fusion of production and learning, the colleges should, together with the enterprises, deconstruct work ability and responsibility and clarify the objectives and the contents of internship and the criteria of assessment; therefore, during the period internship, the students could know clearly what they should do, the colleges could manage well and the enterprises could guide the students accordingly so as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internship.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ternship;quality guarantee; internship standards; normalization; path
[责任编辑 徐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