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电商信息化以及人才培养研究
2018-05-14郭宁宁徐凌
郭宁宁 徐凌
摘要:“互联网+”方式已经改变了多个行业的发展模式,而“互联网+”背景下的电子商务在农村地区的进展不大,主要是由于农村地区具有更为负责的生态系统,单纯的电子商务模式很难改造农村地区经济。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发展农村电商要从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采用合适的电商发展模式。而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面临信息技术不完善、农村电商从业人员不足等问题。因此,针对农村电商信息化以及电商人才培养的问题,提出了促进农村电子商务信息化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互联网+”;农村电商;信息技术;人才培养
一、农村电商互联网应用现状
2015年农村地区的网络购物规模超过2600亿元,较2014年同比增长超过63%。截至2017年6月,城乡网民的即时通信使用率差异最小,为2%左右;而支付、交易、资讯等应用使用率差异较大;网上外卖使用率差异最大,达到26.8个百分点。截至2017年6月,农村网民在总网民中的占比为26.7%,规模达到2.01亿;城镇网民在总网民中的占比为73.3%,规模达到5.50亿。2016年12月以及2017年6月的城乡网民结构如图1所示。
互联网接入方面,城乡互联网普及率不断提升,但仍存在较大差距,截至2016年6月农村网络普及率呈现稳定增长,约为31.7%;但城镇互联网普及率仍然超过农村35.5个百分点。截至2017年6月,城镇互联网普及率为34.0%,高于农村35.4%。2015年12月到2017年6月城乡互联网普及率如图2所示。
二、农村非网民不上网的原因分析
农村非网民不上网的原因主要是对互联网认知不足、对互联网需求较弱。相关数据调查显示,农村非网民不上网的原因占比如图3所示,其中占比为68.0%的农村非网民不上网原因是不懂网络;占比为14.8%的原因是年龄太大或太小;比例为10.9%的原因是不感兴趣。因此,应加强农村网络知识培训,推动提升互联网知识应用,引导农村地区非网民使用互联网。
三、农村电子商务的信息化以及人才问题
(一)农村电商信息化程度不高
随着农村电商的快速发展,其用户数量、资金能力、品牌资源、知名度及信誉度将会获得快速提升,农村网络覆盖率也逐步提升,但相对于电商发展速度,农村地区的网络覆盖率依然较低。同时,农村网费较高,对于农村家庭而言是一笔不低的支出,进而影响了农村互联网的普及率。荷兰2007年的互联网覆盖率达到70%,借助电商发展成为世界花卉的集散地;美国农场2010年实现69%的计算机普及率。根据调查显示,到2016年6月我国农村互联网的平均覆盖率仅为31.7%。
(二)农村电商从业人才不足
首先,农村电商人才培训机构的管理混乱,培训水平差距较大,主要培训工业品电商知识,缺少农产品电商的培训,在培训规模及能力等方面均无法满足农村电商的发展要求,并未形成从农产品生产到电商平台运营、农产品推广、物流配送的全产业链发展,进而导致熟悉农村电商运作流程的高端人才以及收集、分析农业信息的农产品电商人才的不足。
其次,大中专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中未包含农村电商人才的培养,电商知识的讲授也主要局限于电商平台的使用方法,导致农村电商运营中所需的客服、设计、美工、推广等专业型人才的缺失。
四、加强农村电商信息化及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完善农村电子商务信息系统
第一,根据农村地区的消费水平,制定符合农民消费能力的宽带网络费用标准,逐步降低上网资费、安装费用、后续费用等。同时,对于推行农村电商的农村居民安装宽带,地方政府或相关部门可以给予500-1000元/年的补贴,进一步降低农村居民上网成本。例如,中国电信新疆分公司对涉及农村电商发展的电商创业园、乡镇电商服务站点等的宽带接入费在标准资费基础上给予直降50%的优惠价格。
第二,根据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有效规划建设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增加入网接口数量,提升当地网速和上网率以及数字电视、固定电话等信息设施的覆盖率,利用移动通信、互联网等通讯手段建立覆盖农村地区的信息网络,提高宽带的服务水平,确保农村宽带网络实现户户通。
第三,打包宽带上网、调制解调器上网和无线上网等服务,集成多种上网服务促使农民获得合理的价格、选择合适的网购方式,创造开展农村电商业务的有利条件。
第四,借助“寬带中国”战略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提升农村的宽带水平、网络普及率,奠定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
(二)强化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养
1.完善农村电商人才培训体系
(1)加强农村电商人才的服务支撑。首先,地方政府可以借助良好的社会效应鼓励地方企业探索农村电商的新模式,动员企业、社会组织等为本地区农村电商发展培养、输送电商人才,并为农村电商人才提供较好的收入待遇和较大的升职空间,通过定期奖励等方式激发电商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从而推动当地农村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其次,各级政府近几年推出了相关政策对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进行指导。例如,农业部和商务部实施的“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和“电商进农村计划”,以及国务院提出的“百万英才计划”等,不断聚焦农村电商的人才培养。因此,各级政府需继续出台农村电商的相关扶持政策,加强电商知识的培训和引导,吸引更多具有电商从业经验的本地年轻人、电商专业的大学生以及电商人才投身农村电商发展,改善农村电商的发展环境。例如,可以采用改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改革薪资分配制等吸引优秀电商人才加入到农村电商建设中,通过提供就业与创业的优惠政策培养电商职业经理人。同时,搭建农村电商平台,开展当地农村电商的创新创业大赛,为引进专业化农村电商人才创造基本条件。再者,地方政府可以投入资金在农村地区建立起相应的电商人才培训点,开展电子商务的专业化培训,并通过当地电商的师资力量,以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为主题开展电商操作运营培训,促使农民学会电商、参与电商,逐渐营造出浓厚的农村电子商务学习氛围。
(2)构建农村电商人才培养的咨询服务体系。首先,依托当地现有的空置厂房、产业园区等闲置的土地资源,建设县级电子商务综合运营中心,运营中心采用企业运营、政府监管的模式服务农村电商的专业人员,承担区域内农村电商创业或就业人员的电商业务咨询和职业技能培训等工作,鼓励当地电商培训机构、电商企业以及行业协会等对农民开展专业化培训。其次,整合当地现有的供销合作社基层网点和农村邮政网点,通过电商服务职能实现农村电商“乡站、村点”的服务全覆盖,为农民提供农村电商创业或就业的咨询服务以及代办网络购物、代办网络售货、代收快递包裹、代办转账汇款等服务,培养兼具电商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农村电商复合型人才。
(3)建立规范化的本地电商人才体系。首先,打造本地化的农村电商产业园,聘请当地专业化的电商人才培训机构对农村供销合作社人员、农业种养大户和农业企业负责人等进行电商业务培训,逐步健全包含高端人才回流机制、城乡人才流动機制等农村电商基层人才培养体系。其次,“吸引人才”、“创造需求”是农村电商人才机制的“双驱动力”,设计并应用电商发展的“双驱动力”模型。农村电商的“双驱动力”模型以“吸引人才”为起点,引进劳动力安置在农村,同时农村电商的持续发展离不开网销业务,农村网销的发展拉动了农村经济的持续提升,进而提高了消费需求,而消费需求的提高将带动农村地区网络购物以及当地经济的进一步提升,从而吸引并留住更多的电商人才。
(4)打造农村电商教育孵化体系。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生态圈和多元化的全产业链农村电商教育孵化体系,将各类企业电商专家、涉农专家、数据分析学者等聚集在同一平台,对农村地区从业人员进行全方位培训,并整合社会资源补充电商培训力量,发挥平台企业对农村电商人才培养的积极作用。同时,地方政府可以联合大型优势平台企业对各类培训机构进行授权认证和复核,规范各类培训机构的教育资质,提升其办学质量。
2.立足农村地区实施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策略
(1)选择培养对象。首先,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农村电商的主力消费者的平均年龄为18-35 岁,可见农村电商消费者偏年轻。因此,可以选择农村市场经济中的青年人作为农村电商人才的主力培养对象,建立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和分级信息咨询站,培训年轻农民使用各类电商信息设施,掌握农村电商的基本从业技能,通过多层次信息培训加强主力培养对象的电商从业能力,提升其接收和利用信息的技能,从而对周边其他年龄人群产生影响,推进农村电商人才整体培养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其次,筛选出农民群体中具备学习基础和专业能力的人员作为主要的农村电商培养对象,以便于保证农村电商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培养效果。
(2)确定培养内容。第一,农村电商从业者需具备的核心能力分别为电商运营能力、农业生产能力、市场营销能力以及物流配送能力等。因此,农村电商人才的培养应围绕四大主要能力开展。同时,农村地区可以依据当地农村电商发展的现实情况添加、调整电商人才的培训内容,提升电商人才培养的契合度,以确保电商技能培训可以匹配农业生产和电商运营。第二,对电商企业职员进行适时的技能培训。随着农村电商模式的不断创新,农村电商所需人才也随之发着生变化。因此,电商企业可以定期组织农村电商技能挑战赛,采用集中式、远程式等形式为农民提供农村电子商务的技能培训,培养出更多适应农村电商业务的电商人才。第三,做好农村电子商务的专题培训。组织乡镇电子商务的分管领导、联络员等围绕电商实际操作、网络营销、物流配送等开展农村电商的主题培训,将网店申请、在线沟通、发布产品、处理订单、销售技巧、在线支付等实用技能作为农村电商的主要培训内容,提高电商从业人员参与农村电商业务的能力。
(3)选用培养方法。第一,差异化培训法。网商在不同阶段会遇到不同的问题,所以,可以依据网店的不同等级在原培训内容的基础上实施差异化培训,并定期聘请专业化的电商培训讲师进行不同层面和不同侧重面的培训,培养即具有电商理论基础、又具备实际操作能力的农村电商人才,进而为农村电商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同时,可以对计划涉足农村电商业务的农民采用有针对性的免费培训,促使其成为优秀的农村电商从业人员。第二,非正式交流法。首先,运用多种形式促进农村地区的成功网商与创业个人之间的交流,以成功网商的实践经历向农村电商创业者传授实操技巧。其次,农村电商从业人员应积极参加地方政府、电商行业协会、电商企业等组织的线上及线下的经验交流,及时了解相关电商政策以及店铺营运等问题。再者,地方政府、行业协会、电商企业应提供交流载体,加强中青两代农村电商从业者交流,融合实体经济与电商等方面的专业技能,鼓励农村电商从业者互相扶持,进一步促进农村电商企业之间的互动交流。第三,多样化培训法。首先,以美工设计、运营推广、数据分析等方面的电商知识技能作为培训重点,采用多样化的培训方法,加强农村电子商务专业技术人才与电商管理人才的培训,培养电商高管、专业骨干、操作人员等各层次人才,推动农村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其次,充分发挥农村电商人才机制“双驱动力”模型中农村劳动力的价值。①乡村专业人才作为产业带头人发挥示范作用。农村电商的发展吸引了相当一部分高层次专业化人才,比如,部分“淘宝村”的龙头企业一般会聘用大量大中专毕业生就职于售后、客服等岗位,而高薪聘用即懂技术又有经验的专业人才担任经理。②鼓励进城务工人员回乡创业或就业。企业和政府可以积极争取具备电商知识的人才返乡就业或创业。例如,顺丰鼓励企业员工以加盟形式回乡开设网点,提供资金补贴完成顺丰向更细的区域渗透物流网络布局。③支持高校毕业生作为技术人员参与农村电商建设。地方政府出台优惠政策,搭建电商平台吸引高校毕业生担任村官并成为地方企业的储备人才参与农村电子商务建设。④盘活农村地区留守人员作为简单劳动力。农村电商发展可以为农村留守人员提供大量诸如农产品包装、地面推广等农村电商简单劳动岗位的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 夏会珍等.我国电子商务农村网购市场发展潜力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3).
[2] 孙自标,杨为民.农村引入电商的现实剖析[J].南方农业,2015(36).
[3] 许亮.浅析我国农村电商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对策[J].商,2015(42).
[4] 窦继民.新形势下农村电商发展的模式创新问题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6(2).
[5] 孔维琛.农产品电商:蓄势待发[J].中国经济信息,20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