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五代、北宋山水画的写实精神
2018-05-14张志峰
张志峰
内容提要:五代、北宋存世的山水画无一不是中华民族的经典名作。那么,是什么原因令画家选择写实道路?这时期的画家又是怎样认识山水画的写实精神?那时绘画技法并不发达,画出如此仔细丰富的形象,画家是以什么方法来驾驭自然?他们是基于什么理念来探索出丰富的表现手法?之后又是如何传承与转变的呢?本文将结合史料前人的研究成果及自己的一些浅见,再观照近现代山水画发展趋势,对五代、北宋山水画中的写实精神分析与研究,看是否能给时下山水画带来新的启示,并从中希望对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有多方面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图真;理;观察;体悟
看过五代、北宋山水画的人,大概都会惊叹古人逼真描绘客观的能力。这些作品的创作者们,不但对所描绘的自然山水观察十分仔细,而且描绘一山、一石、一树等自然个体的形态特征上也十分认真。五代、北宋选择以水墨为主的写实山水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一方面,早期的山水画表现技巧稚拙而偏于简单的装饰,可是表现力有限;另一方面,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日渐清晰。隐士的增多,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日渐亲和。旧的形式语言也要随着新的情感表现的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与变化。五代、北宋以写实为主的山水画兴起给山水画注入了新鲜血液,带来了中国山水画的全面勃兴。
一、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风格比较
西方的风景画是通过忠实地再现特定的光源及视角下对象的视觉表象(逼近了自然事物的本来面目),以科学的透视观察法实行一种“对景写生”的创作形式。它有强烈的时间观,要在限定的时间内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感受,进行现场的艺术表现。西方画家在创作时离不开现场的观察和理解。他们通过透视规律,在画面表现了强烈的透视构图美,在画面上,只能看到同一视点构成的所有景物。
中国的山水画强调的是心中的真实,因此必然要对自然景物进行全面了解和把握,从中借鉴视觉经验。但是,五代、北宋山水画对于达到视觉相似手法的同时,以一种“心眼”来观察世界,强调心中的真实,即画家笔下的景物不仅仅是他眼中所见,更是他们心中所想。因此画家不是仅仅再现从一个固定的视角所看到的景象,而是要尽量表现所了解的对象的本质特征。宋代科学家沈括曾形象地概括过山水画家这双“心眼”,叫作“以大观小法”。就是说画家在观察自然时要像人们观看盆景和假山那样将山前山后的景色尽收眼底,这样才能“折高折远自有妙理”。画家并不局限于固定的视点,而是以“心眼”去表现“可居、可游”的“逍遥游”,没有进行过系统的科学探索。
西方写实风景画,注重对固定视角的瞬间景色再现,即强调视觉的真实。自然科学的发展,为西方风景画的艺术再现提供了客觀的帮助。而中国的山水画,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到了五代、北宋时,也达到了高峰,并对此后的山水画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图真”——五代、北宋山水画的写实特征
五代、北宋的山水画家正是在这样的认识上,建立自己一系列山水画的写实观念的。五代画家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出“图真”论,文中通过对绘画定义的辨析转入对形似与神似的关系讨论,表达了对写实观念的思考,使五代写实理论在总结时代最新艺术成就的基础上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荆浩认为,真正的艺术,是形神兼备、气质俱盛的。“似”是仅得物象之形,“真”是气质俱盛。因此,我们对“真”的理解是这样的;画家不仅能表现对象的形象之美,还要把握对象的本质生命。
五代、北宋的山水正是建立在“图真”的基础上进行写实探索,以再现山川之神。画家以概括的手法,提取自然中典型的树石形象组合,而不是把所有的景尽量罗列于画中。
三、写实理论的阐释
进入五代、北宋,山水画在技巧上全面成熟,并由成熟走向精微细致的写实描绘阶段。这时期艺术理论的建设受到高度重视。而文人阶层对于绘画艺术的普遍关注,更带来了中国绘画艺术理论的空前繁荣。对于山水画写实传统的思考,是宋人绘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人以“理”论画的议论很多,但最著名的是苏东坡的“常理”说:
余尝论画,以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常形之失,人皆知之;常理之不当,虽晓画者有不知。
万物皆有“常理”,这是东坡论“理”的出发点和前提,山水景物“无常形”,但也有“常理”。“理”内在于山水之中,决定着山川草木的生态,使之各具独特的情态。
但对“理”的把握绝非易事,无论是对有“常形”的还是对“无常形”的自然中的“理”的把握,都要认真审,潜心以求。因为,“常理”之失较之“常形”之失更难以察觉。画家须于自然中加强眼睛的观察、头脑的分析,还需要一种心的领悟、神的沟通,才有山水之神。因此,宋人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山形面面观”。“山形步步移”等一系列细心观察分析山水“无常形”而有“常理”的方法。本文将于下面论述。
当然,关于“理”的概念,并不是宋人首次引入美学的。中国古代人就很早发现“理”的存在。如《庄子》中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北宋山水画家成功的艺术实践告诉我们,要表现山川之神,必须在山石树木的生态中追寻“理”,这是非亲身经历而无法获得的。如过于依赖前人的经验总结,仅仅以从画谱、画诀中学习得来的绘画图式和结构口诀进行创作,不注重师造化,则会使山水画进入陈陈相因的程式化窠臼。在宋元以后的山水画进程中,画家放松了对视觉经验的借鉴,轻视师法大自然,更没有像五代、北宋山水画家探索艺术的精神。他们更多的是闭门造车,追求“笔墨”和“意境”。当然,我们不能完全否认画家对“笔墨”和“意境”的追求。但是,在这种追求中,一些画者在意境上重复前人的老套,在艺术的再现性追求上也止步于程式的习得,无法达到高妙的艺术境界,陷入程式化的泥潭。这种现象是客观存在的。
以“理”论画为北宋山水画写实实践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引导,北宋山水画以“求理”为核心追求,再现山水本质。此时的山水画对形似的追求就是在这种较高层面上展开的。
四、写实方法——观察与体晤
“图真”是山水画写实理论的根本特征,即对大自然万物生命内在精神的把握和传达。在宋以前,这种观念已深入人心,但在如何实现“图真”上始终没有一个可供学习者掌握的方法。宋人强调以理论画,对如何求理进行具体的探讨。要把握大自然之理,必须通过对事物结构、形态详细观察、揣摩和分析,进而获得对入自然之“理”的真正把握。在详细观察的同时,宋人也强调对山川自然的体悟,即通过详细观察进而达到神与山川同游,甚至不必拘泥于对形象的仔细观察,靠心与万物的交流,直觉地获得对对象的“理”的领悟。因此,观察和体悟是五代、北宋山水画写实风格的两个重要方法。
五代、北宋山水画家能够于纸上再现多种多样的景物,其实都是因为他们平日置身于大自然中,细心审视山川树木,从而积累了具体素材于胸中。细心的观察对积累丰富的素材有极大的帮助。观察不深刻,没有广度,就会出现单调的画面: “生吴越者,写东南之耸瘦;居咸秦者,貌关陇之北调。”原因在于“所览之不淳熟”。(《林泉高致》)
细心而深刻地观察自然山水,是要把握对象本质生命规律,把握规律的目的是“求理”,更好地表现山水之神。而把握物理,则更需要画家主体精神的介入和充分发挥。因此,观察自然山川的更高境界乃是进入体察山水的阶段。英国理论家贡布里希曾說过:“中国艺术家不到户外去面对母题坐下来画速写。他们甚至用一种参悟和凝神的奇怪方式来学习艺术。”这种方式其实就是一种体察方式,即古代常说的“物我合一”。这也是五代、北宋山水画写实方法论最重要的一个过程。画家于自然中观察山水,从而引起创作冲动,激发艺术灵感,使精神与自然山川相融合。
体察、感悟自然山水,要求画家能够设身处地地体会自然山水的内在本质。与客观理性观察法相比,更强调主观的移情,也就是需要画家具有一种对自然万物的同情之心。因此,画家对客观的山水把握就不是静态、无情的,而要在动静变化之间了解对象,在充满生命感召的心境中与对象相互沟通、交流,进而实现一种彼此无间的融洽。“山大物也”(郭熙语), “无常形而有常理”(苏东坡语),在对山水的观察、体悟上,五代、北宋的山水画家确实有过深入思考和成熟的艺术实践,并总结出一系列探索山水画写实的方法,为当时和后来的山水写实风格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五、五代、北宋山水画写实语言的探索
五代、北宋山水画一个非常重要的写实语言就是皴法了。画家于大自然中感悟对象,根据树石的不同质感、纹理,意会出浓、淡、干、湿及点、线、面相结合的笔墨效果,表现山川性灵。这些富有不同表现力的点线交织在一起,形成各种不同的皴法。这时期主要的皴法有董源、巨然的披麻皴,范宽的雨点皴,郭熙的卷云皴及稍晚些的李唐的刮铁皴。
皴法的出现,山水画自身形式语言得以确立。在明确山水画的写实性质之后,对于山水形态、视觉特征的表现就成为画家们努力的重点了。五代以后山水皴法的出现,对于模仿山石的质感、光影具有很大的表现力。但这种语言均是以程式化为基础的高度意匠的表现形式,如披麻皴、雨点皴、斧壁皴、卷云皴等。仅从其名称我们便可知道了,这又便于画家在写实路上“搜妙创真”(荆浩语)。
结论
概括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五代、北宋画家的意趣和笔墨运用都必须服务于对象的再现,这是山水画传统形成和成熟的时期;南宋、元代从写实传统中派生出表现画家主体精神气质为目的的写意山水画,是五代、北宋写实观念的理论之树自然生长的必然结果。随后由于画家过分倚重心灵体验作用,技巧、笔墨却趋老化,山水画创作偏于诗意,而画意较少,山水画每况愈下。而中国山水画的复兴,必须从源头上焕发活力。
近代的山水画探索,既有成功者,也有失败者。但是,对中国山水画写实传统的回归,并不是对透视、光影等写实手段的接受,中国山水画写实传统不以视觉的逼真表现为目的,而重在“图真”,把握自然本质生命。它早在五代、北宋就已形成自身的体系和特征。但过分依赖写实传统,则抑制了艺术的想象力,同时也限制了中国画的笔墨发挥,甚至妨碍了画家自由抒发情怀。若不借鉴写实传统,盲目追求写意,即使笔墨符号变化多端,也必然会忽略对形似的孜孜追求。作品也难引起读者的共鸣,“四王”的路子就是一例。
五代、北宋写实传统是传统的一种,是一种具有极具潜力而积极的传统。干百年来无数画家正是在这样的认识指导下,采取这样的方法创造出珍贵的作品的。
当下中国山水画发展正处于不确定的探索性的阶段,今天我们重新审视五代、北宋山水画的写实精神,它会因为我们不同的观照而被激活。我们不能再照着五代、北宋模范式的老路,而应该立足于传统和当下,通过对中国画的深入理解和把握,找到中国山水画写实传统的精髓和实质,结合宋元山水画的一系列优点,以平和心态看待西方绘画,并借鉴其中的优点,寻找新的绘画语言,才能在当代山水画艺术实践中进行有价值的构建。
这也是我们今天重新审视五代、北宋山水画的现实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