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数学“教”与“学”

2018-05-12安徽省霍邱县城关第一小学王洁玉

学苑教育 2018年9期
关键词:解决问题分数题目

安徽省霍邱县城关第一小学 王洁玉

数学课堂教学就是数学活动的过程,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体,积极主动地去参与课堂,投入到学习中,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下面简单地谈谈我的一些体会和做法:

一、教师的“教”

首先,教师要有完整的知识结构,至少对于小学阶段的所有数学知识有清晰的脉络。教师对数学知识的性质以及结构的了解和掌握,影响着学生课堂中学习数学的方式和程度。在平时教学中,对于每一个知识点在知识系统中所处的位置,跟上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更好地教会学生。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研究表明,当一位数学教师对数学自身的本质和对数学知识的组织有理性的认识时,就会用积极的方式去开展数学学习活动。

其次,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不仅需要知道传授什么知识,而且需要知道怎样传授知识,需要知道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哪些不同的教学策略。作为具有专业知识的教师,我们应当知道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具有独特的个性心理,每个学生的能力水平不同,兴趣所在也不同。不能用成绩去决定他的一切,应当去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公平地对待有所区别的他们。

二、学生的“学”

1.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在生活中,人们凭主观臆想与直觉经验“想当然”地去解决问题的现象比比皆是。反思我们的日常教学,我们会发现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对学情分析不深,对教材把握不准,没有根据教材的特点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常常忽略了学生的操作过程,忽视了学生思维意识的形成过程,盲目地追求数学思维的发展。比如在教学“用方程解决问题”这部分知识时发现,练习中给的题目大都是已知A的具体数字,A是B的几分之几,求B是多少,列方程解答。学生做多了此类的题目,开始出现了想当然的思维,认为此类题目都是B乘以几分之几等于A,从而解出B。这时练习中出现了一道这样的题目,已知A是多少,A比B多了几分之几,求B是多少,同样是列方程解答。这时有些同学对于题目就是一眼扫过,找到三个数字列出同上题一样的式子解答起来。

此时,我因势利导,从学生“直觉处”质疑,引领学生进行思考,组织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进行操作研究,讨论解疑,最后交流展示、反思纠错,亲身经历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再从自己经历的数学活动过程中获得经验,领悟数学学科所蕴含的思想。

2.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的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从中我们能够发现,学生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解决问题是知识技能在运用层面上的体现,而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精准的问题则是走向创新、迈向成功的关键要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立足于学生数学学习的基本需求,更要拓展学生的视野,诱导学生在观察中学会思索,在思索中发现,在发现中追问,并在这样一个不断提出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探索的魅力,享受创新的喜悦,进而变教为学,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约分》一课是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分数的意义》的第七课。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通过图示发现8/24=4/12=2/6=1/3,结合分数基本性质,认识掌握约分的意义和过程、最简分数,并在实际计算过程中加以运用。当我在讲解例题,并告诉同学们1/3就是最简分数时,有一位同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分子是1的就是最简分数。我很高兴,这个想法太好了,他直接引出了问题:只有分子是1的才是最简分数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同学们热烈讨论,有说是的,有说不是的。我顺势引导他们进行小组讨论,通过看书、查资料、举例论证等,最终,学生们发现:当分数的分子分母的公因数是1时,这个分数才是最简分数。学生们通过对自己提出的问题的探究,亲自参与数学活动,进而引起讨论,在讨论和体验中找到了答案。他们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任何成功的教学活动都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有机统一,二者缺一不可。教师拥有专业的知识和良好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会思维,学会质疑,学会提问,我们的数学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

猜你喜欢

解决问题分数题目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学会思考,尊重每一道题目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分数的脚步
分数的由来
无限循环小数化为分数的反思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解决问题的设计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