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河南省养老产业发展框架探究

2018-05-11王智超胡雅婷

山东国资 2018年2期
关键词:养老老年人社区

王智超 许 喆 蒋 珺 胡雅婷

一、河南省人口老龄化现状及特征

(一)人口老龄化现状

截至2015年底,河南省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470多万,比2010年增加273.7万,占总人口的15.5%,比2010年提高了2.78个百分点。其中,80周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150多万,同比增加8.5万,占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的10.2%,同比增加了0.1个百分点;空巢老人600多万;失能、半失能老人250多万。全省人口平均期望寿命从2010年的74.6岁逐渐提高到75岁以上,女性寿命高于男性寿命,高龄老人中女性比重占比越来越高,其中90+老人中女性占同年龄段比重提高到70%。根据对河南省人口结构预测,到2020年,河南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将提高到17.5%以上,将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2016年-2030年,河南省人口发展将进入深度转型阶段,将面临不可忽视的问题和挑战。“未富先老”和“少子老龄化”现象会加大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压力,凸显劳动力有效供给约束,人口红利减弱深刻影响经济潜在增长率,为河南省养老产业探究一条发展之路迫在眉睫。

(二)人口老龄化特征

1.未富先老,社会承担养老负担重

河南省进入老龄化社会的1998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尚不到1000美元,与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超过5000-10000美元相比差距很大,未富先老、未备先老,政府、社会养老负担较重。

2.基数较大,老年人口快速增长

河南省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470万,占全国老年人口的7%,超过河南常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0.1个百分点,老年规模比较大;2010-2015年河南老年人数年均增长4.2%,高于全国增速近0.3个百分点,比2006-2010年增速提高了2.9个百分点,呈现高于全国增速和增速快速增长特征。

3.寿命增长,高龄化趋势明显

随着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医疗技术等水平的不断提高,河南人口平均寿命从1990年的70岁、2000年的72.8岁、2010年的74.6岁,增长到2015年的75岁以上,老年人口快速增加,尤其是全省8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呈激增趋势,由138万增长到150万。

4.空巢严重,失能失智老人增多

近年来,越来越多年轻人背井离乡,空巢老人和农村留守老人不断增加,2015年达到600多万人,提高到全省老年人数的40.8%;同时,由于疾病、自然衰老和意外伤害等原因,失能、半失能老人也逐渐增多,2015年达到250多万,提高到全省老年人数的17%。

5.老龄加速,老年抚养系数提高

随着“4-2-1”家庭模式的普遍化,老龄化增速从“十一五”的1.3%增长到“十二五”的4.2%,老年抚养系数呈现逐年增长态势,从2006年的11.3%增加到2014年的13.5%。老年人口抚养系数在总抚养系数中的比重,则从27.9%上升到30.7%。

6.地市失衡,老龄化程度不一

从2015年各省辖市老龄化现状看,大部分省辖市老龄化率为14%左右,但最高的漯河市达到17.3%,最低的商丘市则为13%,差别较大。

二、河南省养老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公办、民办养老机构发展不协调

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中,政府举办的公办养老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我国目前投入到公办养老院的资源有限,使得公办养老院接纳的老人以“无子女、无固定收入、无劳动能力”为主,提供的床位也有限。以河南省郑州市为例,该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突破100万,而养老院床位只有5000多张,养老床位呈现巨大缺口。郑州市目前共有养老院近40家,公办养老院只有3家,郑州市老年公寓是其中之一,该公寓有专门的医务室,还有健身房、棋牌娱乐室、图书室等休闲场所,护理人员每天两次测血压、量体温、巡查房间,但其床位总共才150 张。“公办养老院住不进,民办养老院住不起”成为现阶段河南省居民养老的真实现状。

(二)民间资本投入乏力

长期以来,我国养老机构投资主体以民政部门为主,民办养老机构近年来虽有发展,但投资规模和投入力度远远不够。由于我国老龄人口增长迅猛,仅靠政府投入必将产生巨大的资金缺口,老年公寓行业也不能获得长期、稳定和充分的发展,引导民间资本投入是一个重要的政策取向。河南省民政厅此前的一份报告显示:郑州市舒心老年公寓、晚晴山庄老年公寓、爱馨老年公寓都收益甚微,舒心老年公寓投资近400万元,每月只有1080元的利润,晚晴山庄老年公寓则处于亏损状态。由于民办养老服务产业投入资金大、回收周期长加上行业风险较高的原因,使得民营资本投入乏力。

(三)养老服务项目单一

目前,河南省开展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多偏重于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物质生活层面的多,而精神文化层面的少。为居民提供的社会事务服务主要包括便民生活服务、下岗就业安置、居民社会保险办理等项目。在养老方面,社区主要是为老年人提供社区健身活动室、图书阅览室、棋牌室等文体类设施,以及老年人日间照料、家政服务等生活服务。但笔者在与小区老年人交谈中得知,这些项目在社区内的开展情况不容乐观,许多社区内居民表示没有听说或接受过上述服务。

(四)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匮乏

养老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受教育程度不高,具有护理职业资格的专业护理人员数量很少,大多数工作人员不具备专业管理、护理知识,由此导致人员素质和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此外,养老服务志愿者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志愿者服务难以保证。由于养老护理员工作繁杂、待遇较低,难以吸引有一定文化知识的中青年人进入这一行业,进一步限制了养老服务产业市场的形成。

(五)经营监管困难

由于养老服务市场涉及民政、财政、劳动、卫生、国土资源等部门,目前并没有一个明确的主体和领导机构,河南省养老服务产业也缺乏统一的市场规范和行业标准,市场监管机制不健全,导致养老服务水平良莠不齐、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收费标准不一、管理混乱、监管困难等问题,不利于养老服务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河南省养老产业发展对策及建议

(一)强化政府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相对较低的情况下,政府主导是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前提和保证。为此,政府必须在政策制定、统筹布局、资金投入、监督管理等方面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一是要完善对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尽快出台针对养老服务业的各种规章制度和优惠政策,保证养老服务业可持续发展。二是要制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从宏观上把握养老服务产业的格局,分类逐步推进,从而提高体系建设的科学性和发展的连续性。三是加大养老服务体系的公共财政投入。利用政策优势和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契机,争取中央和地方财政的专项资金和政策,加大对城乡社区居家养老的扶持力度,努力打造普惠型的养老服务新格局。四是要进一步规范养老服务体系的监督管理机制,保证养老服务产业健康运行。

(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推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离不开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各级政府要通过制定各种扶持政策和激励措施,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人力和物力等资源有序参与养老服务事业。要充分鼓励企事业单位、集体组织、民间组织以及个人等社会力量,以独资、合资、参股等方式兴办各种性质的养老机构,吸纳社会资本。此外,要通过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的敬老美德,充分调动全社会的慈善意识,创新捐赠方式,拓展慈善捐赠渠道,募集更多的资金扩大养老基金,调动更多的社会志愿力量参与为老服务。

(三)完善养老服务周边产业

养老服务产业化的基本内涵是:为老年人提供满足特殊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其外延至少包括家政服务业、医疗护理业、保险业、老年理财业、老年休闲娱乐业、老年用品、老年旅游、老年教育、老年文化体育、老年心理咨询等行业。这种包括老年人的生活照料、精神交流、思想沟通、人体康复等多个环节的养老服务产业,更能满足精神层面的需求。这就对发展养老服务产业提出了新要求,要想扩大老年人对养老产业的有效需求,就要在服务内容上兼顾物质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目前,这些行业在河南省还处于起步阶段,市场需求大,而市场供给严重不足,养老产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四)加强养老服务专业队伍建设

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必须建立一支业务精、素质好、热情高的老年人服务队伍。加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应着力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一是大力加强服务人员专业化建设。鼓励大中专院校开设养老服务专业课程,有计划地培训现有养老服务人员的知识专业化和职业专业化;推行养老管理和服务工作人员持证上岗制度,规范养老服务专业队伍。二是大力发展志愿者服务。广泛宣传志愿服务理念,倡导奉献意识和公民意识,使志愿服务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建立志愿者激励和培训机制,促进志愿服务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三是设立养老服务业的行业规范和监管体系。建立规范透明的行业标准和专业化、标准化的监管体系,保证高质量的服务水平。

(五)加快养老服务产业的法治化

政府的法律规范与法律保障,是养老服务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目前,我国要么缺乏养老服务产业方面的法律法规,导致相关部门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无法可依;要么这些法规缺乏具体的可行性,导致无法落实到位。养老服务产业的法治化建设,应由中央政府顶层设计并提速推进,加快建立指导、帮扶、激励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便于指引与保障各类养老服务的规范化发展。在有关法律法规初步建立以后,要依据产业发展状况不断健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依法落实到位。

四、目前国内主流养老模式

(一)传统养老机构养老模式——以开封市家源老年颐养中心为例

目前国内传统的养老机构为需要养老服务的老人提供居住与日常活动场所、一日三餐、基本的医疗服务以及娱乐服务或一些个性化服务,向老年人提供全寄宿式的服务。

开封市家源老年颐养中心地处开封市内,除提供生活需求外,还为老人提供精神上的慰藉,养老院定期组织老年人举行各类娱乐活动,附近大学青年志愿者定期走访并与老人交流。公寓按照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要求进行规划布置,房间为双人间,内设独立卫生间、电视、中央空调、基本家具等生活设施。公寓设有医疗室、餐厅、棋牌室、无线上网等功能齐全的生活、娱乐和服务设施,基本满足了现阶段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家源老年颐养中心主要养护对象有3类:自理、半自理/介助、不能自理/介护。自理收费标准为700元/月;不能自理是专人看护,可以时时保障老人们的安全,收费标准为1500-1600元/月。

(二)医养结合模式——以郑州市爱馨养老城为例

医养结合模式大部分为医院自行投资建设养老院及小部分养老院自行投资建设医疗中心。由于目前河南省内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不匹配,催生了这种模式,将医院与养老院建在一起,方便老人及时就医与日常医疗保健。

爱馨养老城位于郑州市内,依托自建的大型综合性医院兴建综合养老社区,集养老、养生、医疗、娱乐、学习于一体,实现了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互动养老四位一体化,为老年人提供“医养结合、分级护理、康复理疗”的服务。在养老区域内建设医养结合综合护理大楼、居家养老公寓楼、银龄之创意博物馆、银龄课堂、养生会所等设施,收费标准为自理级3100-3700元/月,介护级4500-6100元/月。

(三)居家式社区养老模式——以武汉市乐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例

“社区养老”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在为居家老人照料服务方面,又以上门服务为主、托老所服务为辅的整合社会各方力量的养老模式。社区养老的特点在于:让老人住在自己家里,在继续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由社区有关服务机构和人士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或托老服务。

武汉市乐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提供以下服务:一是上门为有需求的老年人做护理、清洁、助医、助浴、助餐、康复训练等服务,按项目与时间收费;二是在社区门口设立服务中心,包含多功能室、日间照料室、图书阅览室、取暖(纳凉)点、老电影茶吧、社区食堂及服务咨询室,老人白天可以在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休闲娱乐,与其他老人交流,接受服务与照料,晚上回到自己家中休息。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站相邻,便于老人就医。

五、河南省未来养老产业发展框架

(一)在经济程度较好、社区发展较完善的市县区发展居家式社区养老

1.成立居家式社区养老管理办公室

由社区养老管理办公室负责行业审批、各项管理制度的制定、福利养老人员的审批及对各管理中心的考核与监督。

2.成立社区养老管理中心

管理中心负责街道和社区的居家养老日常管理工作,主要职责是:严格落实家庭养老院工作措施的实施,组织入户调查,制定各项工作制度和管理方法,并对养护员进行管理、考核和培训。

3.成立社区养老服务中心

社区居委会成立或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成立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主要职责是为老人提供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助餐服务、应急服务和精神慰藉。包含多功能室、日间照料室、图书阅览室、取暖(纳凉)点、休闲娱乐场所、社区食堂及服务咨询室等。一是“走进去”,上门为有需求的老年人做护理、清洁、助医、助浴、助餐、康复训练等服务,按项目与时间收费。二是“走出来”,鼓励能够自理的老人走进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老人白天可以在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休闲娱乐,与其他老人交流,接受服务与照料,晚上回到自己家中休息。

4.设立监督员

监督员主要负责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各项制度的检查落实,并对养护员的工作进行监督。同时,监督员应主动了解老人需求与想法,汇总老人意见,上报到街道管理中心,由管理中心与服务中心商讨后最终落实。

(二)在县市交界处、县城周围吸引民营资本建设大型医养结合中心

目前河南省境内各地市区内和县城内土地已基本上规划完毕,大型医养结合中心集医院与养老所住地于一体,需要占用较大面积的土地,城区已无法提供足够的场所。同时,建在城区周围有利于分散城区的医疗压力,通过其医疗资源的影响力辐射全县市,吸引全县市老年人口前来居住。

医养结合中心应集养老、养生、医疗、娱乐、学习于一体,实现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互动养老四位一体化,为老年人提供“医养结合、分级护理、康复理疗”的服务。建立大型三级医院,涵盖多样的医疗服务,以医疗服务吸引人。在医院旁边建设养老社区,除设立医疗区、护理区、康复保健区和养老区等基本功能区外,还应设立老年大学、健身房、游泳馆、水疗中心、图书馆、培训中心、营养餐厅、幸福农场、超市等多项设施,以满足老年人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医养结合中心应将医疗作为主要的赢利点,对利润较低、成本较高的养老部分地方政府应予以财政补贴。

(三)在乡镇地区鼓励当地民营医院发展养老产业

河南省的民营医疗事业自起步以来发展迅猛。截至目前,全省民营医院达到1004所,其中二级以上医院150所,民营医院卫生技术人员逾5.7万人,床位总数逾6.7万张,在全省医疗服务体系中比重逐步增加,多元化办医格局正在形成。以周口市商水县为例,全县划设24个乡镇级行政区,拥有28所民营医院,每个乡镇拥有至少一所民营医院。近年来,乡镇级民营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有些甚至已经申报二级,能够为养老产业提供可靠的医疗保障,同时他们的服务对象都是当地群众,对当地人民情况比较熟悉,并在当地拥有较高的社会公信力,这些都为养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当地政府应出台民营医院扶持措施,如规划养老用地和对养老事业进行财政补贴,鼓励民营医院投资建设养老区,达到中小型医养结合中心的水平。以商水县豫东平民医院为例,在新建12层病房大楼之后,将原有的5层病房楼改造为养老大楼,打造成农村地区的医养结合中心。同时,该院与当地乡政府联系,了解当地孤寡老人及五保户状况,双方合力帮助老人入住该医养中心,为当地养老问题的解决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也为其他乡镇提供了可供学习参考的案例。

(四)以村为单位建设居家养老点

农村地区大部分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造成河南省空巢老人增多,老人们的身体健康得不到保障,心理上也缺乏慰藉。这种现状下,不仅要积极发展乡镇级医养结合中心,让不能自理的老人有处可居,还要以村为单位建设居家养老点,为基本能自理的老人提供聚集的场所。居家养老点要选在人口集中、场所属于集体的村部或空闲的学校等地,且要求面积在80平方米以上。养老点应有村卫生所,并至少有一名乡村医生负责。同时,各养老服务中心要配齐配全活动所需的设施,经验收合格后方可拨付项目经费,从而保障经费全部用于项目建设。在抓好硬件设施的同时也要抓好软件建设。活动中心必须建立本村(社区)老年人活动档案,便于掌握老人情况。县民政、老龄部门每年要对各地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进行考核评比,对抓得好的点要给予适当奖励,不断提升养老服务水平。

县政府应设立1-3名公益性岗位,挑选一些人员,为老年人提供各种服务。同时,民政、老龄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每年要组织2-4次培训活动,提升管理服务人员整体素质。活动后续经费要有保障。对已开办的城区居家养老服务点,县财政应每年安排3万元;对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点,每年安排1万-2万元,用于维持中心生存和发展。也可以采取乡镇拿一点、村级(社区)出一点、有关单位捐一点的“三个一”办法筹措资金,着力改善中心建设条件。

(五)先进地区先发展“互联网+养老”

前期在城市社区内逐步投入使用养老“一键通”(手机与固定电话连接的服务终端,老人遇到问题一键拨通,有人来回应和服务),采取“政府主导、企业运营、社会参与”的运营模式,引入实力强、信誉好的服务商家,与医疗机构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相接轨,为社区居民提供标准化、高质量、价格优的服务,满足社区居民各方面的服务需求。以区为单位建立养老网络服务中心,以“一键通”智能呼叫系统为技术支撑,为老年人提供“公共服务、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紧急帮助”四大类服务,让辖区内老人在自己家里就能享受到专业化的养老服务。前期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对80岁以上低保、空巢、贫困、半自理和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免费安装“一键通”呼叫器,终身免费服务;对60岁以上老人免费发放终端设备,由政府购买的服务,如志愿者服务、免费体检等服务免费,收费的服务主要为市场化提供的养老服务。通过“一键通”的落实,达到紧急求助有人管、吃饭有人送上门、看病买药有人陪、买东西打个电话就行的水平,实现居家养老服务的系统化、网格化、精细化服务新模式。

(六)最终在全省范围内打造完备的“互联网+养老”体系

1.以满足老年服务需求为导向,推动关键技术的研发突破,探索多种“互联网+养老”服务模式

以满足新形势下老年人多元化、多层次、不断发展提升的养老服务需求为导向,尊重、培养、引导老年人的消费习惯,以“智慧社区”为依托,利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坚持免费试用与产业链延伸、上门服务与大数据结合的理念,整合线上线下服务资源,创新业态模式,改造服务流程,积极发展老年平台经济、老年健康管理、老年信息服务、老年智能帮扶、老年电子商务、老年在线教育、老年互联网金融等多种“互联网+养老”服务模式。利用现代科技和信息服务,开展老年医疗、老年康复、老年护理的技术攻关,推动关键技术研发突破,支持老年人可穿戴设备、紧急呼叫监控、家庭服务机器人等智能健康软硬件产品创新、研发和应用,丰富智慧养老服务产品供给。打破传统居家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之间的界限,建立老年人、家庭成员、街道社区和各类服务机构的多方联动机制,为老年人提供有针对性的“一站式”“一体化”新服务和新产品,提高养老服务的供给效率,构建“没有围墙的养老院”,促进养老服务模式的创新发展和全面变革。

2.以“互联网+医养结合”为特色,发展上门医护服务

在全省范围内广泛推进医疗康复和养老服务的融合发展,积极探索互联网条件下基于家庭和社区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鼓励互联网企业与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合作建立统一的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手段,探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化社会组织和区域内养老机构的合作新模式,发展上门医护服务,加强区域内医疗、养老、护理资源共享和服务对接,深入开展老人的日常体检、疾病预防、健康档案建立、远程监护设备数据传输评估和指导、慢性病护理、远程医疗服务、紧急救助等工作,为老年人提供长期跟踪的个性化健康解决方案和管理服务。在有条件、有代表性的区域规划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示范性强的“互联网+医养结合”试点项目,及时总结推广经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逐步建立具有河南特色的智慧医养护一体化模式。

3.以弱势老年群体为重点,建立省级大数据平台,逐步实现河南“互联网+养老”服务全覆盖

按照高效、便捷和广覆盖的原则,建立省级层面的大数据平台。对失能、高龄、空巢、失独和农村等弱势老年人群体优先安排,逐步将河南省老年人基本信息档案、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资料全部纳入数据库,在有效保护老年人隐私的前提下,加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间医疗、养老数据信息的共建共享,在数据收集、存储、分析和应用上形成河南省智慧养老的大数据生态链。重视信息技术的动态管理,建立由平台管理、呼叫中心、养老服务应用、APP手机客户端、智能终端接入等子系统构成的养老智慧服务系统平台,推进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系统集成,对接各级医疗机构及养老服务资源,建立老年健康动态监测机制,发展健康养老数据管理和智能分析系统,实现健康养老大数据的智能判读、分析和处理,提供便捷、精准、高效的健康养老服务。以构建“智能化、数字化、虚拟化”养老服务系统为目标,推广全面量化健康生活新方式,为老年人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打通养老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七)河南省未来养老产业发展框架图

猜你喜欢

养老老年人社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养生不是养老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