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孕产妇高危人群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影响
2018-05-11张彩娟
张彩娟
(建德市第一人民医院 产科,浙江 杭州 311600)
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是指静脉血液因回流障碍凝结于下肢深静脉血管内。下肢DVT可造成继发性静脉曲张、下肢水肿、色素沉着、淤滞性溃疡等,治疗不当可能导致肢体功能障碍甚至瘫痪[1]。妊娠期和产褥期的孕产妇是下肢DVT的高危人群,围生期不规律产检、剖宫产术、卧床时间>3 d、妊娠合并症、病理产科及合并内科疾病等均是下肢DVT的重要危险因素[2]。本研究探讨护理干预对孕产妇高危人群下肢DVT发生率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4月—2017年4月在建德市第一人民医院产科进行产前检查至分娩的孕产妇228例。纳入标准:①超声和产前检查均显示为单胎、头位;②骨盆和胎儿双顶径等径线均在正常范围内;③心、肝、肾功能均正常;④无人格障碍、智力障碍或脑损伤等疾病;⑤文化程度均为高中以上。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4例。观察组孕产妇年龄22~34岁,平均27.4±4.9岁;孕周36~42周,平均39.1±3.7周;体重60~75 kg;孕次1~3次;初产妇49例,经产妇65例。对照组孕产妇年龄21~35岁,平均27.9±6.7岁;孕周36~41周,平均38.1±2.7周;体重60~77 kg,孕次1~3次;初产妇56例,经产妇58例。两组孕产妇的体重、孕周、年龄、孕次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建德市第一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选孕产妇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孕产妇就产前、分娩期、产褥期及产后给予常规的护理模式。观察组孕产妇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干预:①孕期。讲解下肢DVT常见症状、病因、危险因素和后果;讲解防止下肢DVT发生的注意事项:经常变换体位,宽松穿衣,保证每天8 h以上的睡眠时间,睡姿取左侧卧位,适当垫高脚部,饮食避免高脂、高盐、高糖食物,控制体重,多饮水。产检时采用血栓危险因素评估表[3]评估孕产妇血栓形成倾向,低危(1分),中危(2分),高危(3~4分),超高危(5分或5分以上)。若发现孕妇形成静脉曲张,指导孕妇穿上医疗弹性袜(爱民卫材股份有限公司),每天最多穿10 h;同时指导孕妇对腿部和脚部进行按摩,并坚持适量的运动。②产期。自然分娩的产妇产后卧床时抬高下肢,产后6 h开始进食进水;产后24 h,鼓励产妇下床活动。剖宫产分娩的产妇,手术中由护理人员对产妇下肢进行专业的按摩,产后由产科医生开具静脉镇痛泵,缓解产妇切口疼痛;产后立即应用医疗弹性袜,低危产妇产后每日穿6 h至下床活动、中危产妇产后穿12 h至下床活动、高危和超高危产妇产后穿至出院;产后第3天鼓励产妇下床活动,交替抬高双下肢。
1.3 观察指标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DVT诊断,采用D-二聚体水平检测结合肺动脉造影诊断肺栓塞。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产妇剖宫产率16.67%(19/114),对照组33.33%(38/114),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44,P=0.006)。两组孕产妇孕期下肢DVT和肺栓塞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期观察组下肢DVT和肺栓塞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孕产妇下肢DVT和肺栓塞的发生率[n(%)]
3 讨论
下肢DVT是临床上发病率较高的一类周围血管疾病,下肢DVT将造成静脉瓣膜不能发挥其正常的功能,并可引起肺栓塞,是影响患者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危险因素。静脉血流滞缓和血液高凝状态是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形成的血栓会出现脱落的情况,进而引起肺栓塞[4]。妊娠期和产褥期孕产妇是下肢DVT的高危人群,发生下肢DVT的比例高达25%。在妊娠期,孕妇的凝血酶原时间缩短,血浆纤维蛋白的水平增加,随着妊娠月份的增加,盆腹腔压力升高,可导致下腔静脉回流缓慢而形成下肢DVT[5]。
本研究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孕产妇更系统的护理干预,结果显示,护理干预后的产妇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的产妇,提示其原因可能与系统的护理干预能减低孕产妇的不良情绪,增加产妇自然分娩的勇气有关[6]。下肢DVT常见于剖宫产产妇,主要原因为剖宫产对于产妇生理的创伤较自然分娩大,产后卧床的时间较长,导致血液的粘稠度增加;同时剖宫产术可能损伤体内的血管,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异常[7-8]。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干预后的产妇产期下肢DVT和肺栓塞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的产妇,提示系统的护理干预能提高产妇对下肢DVT的警惕性,使其能够在妊娠期和产期科学饮食,保持身体的灵活性,减少下肢DVT事件的发生[9];穿着医疗弹性袜可增加下肢的压力,加快下肢血液循环及淋巴液回流的速度,增加动脉回流的动力,减轻产后由于卧床引起的血液粘稠和回流受阻,从而降低术后小腿膨胀的程度[10]。
综上所述,系统护理干预可降低产妇的剖宫产率,降低产期下肢DVT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周美媚, 任海燕.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J]. 健康研究, 2014, 34(2):205-207.
[2] Mai C, Hunt D. Upper-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 a review[J]. Am J Med, 2011, 124(5):402-407.
[3] 姜桂春, 李玲, 朱晓平. 深静脉血栓评估表在预防恶性肿瘤患者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J]. 现代临床护理, 2013,12(11):32-35.
[4] 李文东, 李晓强, 钱爱民,等.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进展[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4,34(12):1190-1193.
[5] 刘待霞, 辛藏玲, 宁东艳. 围生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48例临床特征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 2016, 31(6):1145-1146.
[6] 刘映莲, 刘惠英, 邓映秋. 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术后尿潴留的效果[J]. 广东医学, 2012, 33(13):2031-2032.
[7] 刘红莲. 系统化护理对妇产科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发生率的影响[J]. 中国医药导刊, 2016, 18(6):639-640.
[8] 刘杨. 子宫捆扎治疗剖宫产术中大出血19例临床分析[J]. 浙江创伤外科, 2013, 18(2):182-183.
[9] 叶开创, 蒋米尔. 提高对下腔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警惕性[J]. 临床外科杂志, 2016, 24(8):583-586.
[10] 杜玲娟, 杨镛, 杨国凯,等. 分娩方式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3, 20 (2):143-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