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院2013~2016年轮状病毒肠炎数据统计分析
2018-05-11邓叶美梁英华
邓叶美 梁英华
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小榄医院信息统计中心,广东中山 528415
轮状病毒性胃肠炎为急性消化道传染病,由轮状病毒引起,好发于6~24个月的婴幼儿。据报道[1],轮状病毒性胃肠炎患者多出现急性发热、呕吐及腹泻等症状,病程大多较短,且轮状病毒已成为秋冬季节婴幼儿腹泻最常见的病原体。轮状病毒主要通过粪-口和人-人直接感染,也可以通过气溶胶形式经呼吸道感染而发病[2]。该病发病初期多伴流涕、喷嚏与轻咳,部分患儿出现脱水与酸中毒,病情重者对碳水化合物不耐受,常需数周至半年才可恢复。由于婴幼儿身体机能尚不成熟,故生长发育可能受到较大不利影响。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小榄医院对2013~2016年收治的轮状病毒肠炎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进一步挖掘该病的发病规律,为疾病的预防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表1 不同月份的季节指数
表3 伴随疾病的分布情况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选取某院病案信息数据库中病案首页的出院日期在2013年1月~2016年12月之间且主要诊断为轮状病毒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包括住院号、住院次数、姓名、年龄、住院天数、出院日期、主要诊断、其他诊断、离院方式、总费用等。
1.2 方法
使用Excel整理分析数据,按照年份、月份对患者的年龄、发病季节、伴随疾病情况等数据进行归类和统计。采用季节指数分析法对不同年份相同月的数据进行分析。季节指数计算公式:季节指数=同月平均数/各月总平均数×100%。将患儿发病年龄分为6个月以下、6个月~1岁、1~2岁及2岁以上,比较不同年龄段的发病率。计算各种伴发疾病(心肌损害、代谢性酸中毒等)的百分率,统计离院方式(医嘱离院、非医嘱离院等)、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计数资料以 [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出院时间分布
2013年1月~2016年12月共收治741例次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各月总平均数为61.75。根据患儿数的月动态变化情况与月季节指数可以看出,1、2、11、12月的季节指数高于100%,属于轮状病毒肠炎发病较多的月份,其中1月和12月的季节指数高于300%,是轮状病毒肠炎高发的月份。3、4、5、6、7、8、9、10 月季节指数均低于 100%,属于轮状病毒肠炎发病较少的月份,其中6月季节指数最低。见表1。
2.2 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年龄分布
741例患儿中以2岁及以下患儿居多,占患儿总人数的92.85%。6个月至1岁年龄段的患儿最多,发病率达61.94%,显著高于6个月以下、1~2岁及2岁以上等各年龄段的发病率17.27%、13.63%及7.15%(P<0.05);其他年龄段的发病率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年龄段的发病率分布
2.3 伴随疾病情况
741例患儿中,心肌损害、代谢性酸中毒与脱水的并发率最高,分别占70.85%、64.51%、27.94%。其它伴随疾病还包括低钾血症、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支原体感染等,发生率均在25%以下。见表3。
2.4 离院方式、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
741例患儿中,医嘱离院660例,医嘱离院率89.07%,非医嘱离院率10.53%,转社区率0.27%,转院率0.13%;平均住院时间(5.26±1.54) d,平均住院费用(4972.26±382.32)元。
3 讨论
轮状病毒肠炎为常见的婴幼儿疾病,其主要的临床症状是发热、呕吐腹泻等[3],其潜伏期24~48小时。轻症患者一般无发热症状,仅表现为轻度腹泻;病情较重患者的表现为突然发病,出现水样腹泻症状,每天3~10余次。呕吐腹泻症状的出现易引起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故患儿粪便中电解质浓度显著低于细菌性肠炎,如霍乱、致病性大肠杆菌等,且多为急性失水,故多引起等渗或等渗偏高脱水,重者可以出现高渗性脱水[4-5]。另外,新生儿也可发生轮状病毒肠炎。有研究显示[6],某院2015年出生的新生儿中出现1例轮状病毒肠炎,表现为轻微腹泻,占该病出院患儿的0.14%。现有证据表明[7],2岁以下为该病的高发阶段。本研究中2岁及以下患儿的发病率为92.85%,其中以6~12个月的婴幼儿最多,达459例,在总发病人数中的占比达61.94%,提示6~12个月的婴幼儿发生轮状病毒肠炎的风险最大,与上述研究的结论基本一致,应引起重视。
轮状病毒肠炎的发病率和温度息息相关,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发生在较寒冷的季节每年的10月至次年的2月是轮状病毒腹泻的高发季节[8]。随南北地区的不同,又稍相差1~2个月,而春季3~5月份又可有小高峰。该病全年都有住院患者,从1月开始逐渐递减,到10月开始又慢慢递增,其中以1、12月发病最多,季节指数均高于300%。本研究中,1、2、11、12月的季节指数均在100%以上,为轮状病毒肠炎发病率较多的月份,其中1月和12月的季节指数分别为325.51%与306.07%,均在300%以上,提示1月及12月为该病一年中的高发期。轮状病毒肠炎的这种季节放规律可为疾病的预防提供参考,在高峰期之前前做好准备工作,未雨绸缪,高峰季节及时发现并予以治疗,可控制疾病的暴发流行,有效降低传染病的发病水平。
有证据表明[9],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多伴上呼吸道感染和心肌损害症状。本研究的表3可以看出,741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中,主要系统疾病是心肌损害、代谢性酸中毒和脱水,分别达70.85%、64.51%和27.94%,提示轮状病毒肠炎患儿伴发心肌损害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风险较大,与相关文献的结论相符。目前研究显示[10],由于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的心肌损伤症状较轻微,故容易被忽视。心肌酶活性的改变既是肠炎时心肌损害的重要依据,又是监护肠炎患儿病情的重要指标。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发生心机损害可因病毒直接作用所致,亦可由毒素作用引起[11]。肠炎合并脱水酸中毒与单纯肠炎心肌酶谱有明显差异,提示肠炎合并脱水酸中毒时心肌损害随之加重[12]。轮状病毒肠炎合并心肌损害,应该早期诊断、有效的治疗,有利于改善患儿的预后。临床上应关注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的心肌酶活性,可通过检测血清心肌酶活性的方式明确患儿心肌损伤情况,适当加用营养心肌药物治疗,避免病情的延误与心肌损伤的进一步发展。
在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的离院方式方面,医嘱离院表示患儿的出院情况是治愈或好转,非医嘱离院则往往代表未愈。741例患儿的医嘱离院率达89.07%,说明治愈好转率较高,与医院对疾病的重视及确诊后的积极治疗有关。有研究显示[13],轮状病毒肠炎临床路径表单中的标准住院时间是4~7d,本研究中患儿的平均住院时间为(5.26±1.54)d,在标准范围内。值得注意的是,轮状病毒肠炎的病情进展较快,非医嘱离院或在非治愈或好转情况下转院或转社区不利于患儿疾病的治疗,可能造成治疗延误,导致后续治疗时间与治疗费用的增加,故临床还应做好患儿家属的教育工作,提高其对该病的重视度,尽量做到医嘱离院,以减轻患儿家庭的经济负担。
轮状病毒肠炎为传染性疾病,且轮状病毒传染性很强,含有该病毒的人粪便标本可以在4℃甚至20℃维持其感染性数月,故对该病的防控应引起重视,结合该病特点进行预防可提高预防控制措施的针对性,是降低疾病发生率的关键。笔者结合本研究所发现的轮状病毒肠炎的发病年龄、季节等方面特点制定以下防控措施,以进一步预防该病的发生:(1)控制传染源。轮状病毒肠炎的患者、隐形感染者及病毒携带者均可成为传染源[14]。病房应设置隔离区收治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并减少人员流动;社区和门诊留有相对的隔离区给轮状病毒肠炎患儿治疗,家长做好监护,避免患儿之间的接触;幼儿园和学校发现轮状病毒肠炎患儿时,及时做好隔离并报告家长将其带回。(2)切断传播途径。在每年的放高峰期之前做好预防工作,如加强手卫生,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位患者之前,均应做好手消毒,同时做好陪护人员的卫生宣教;加强消毒隔离措施,诊疗、护理患者过程中使用的非一次性仪器、物品等要做好消毒;做好患儿粪便的消毒,防止应用水源和食物被污染。发现大便不能自控的婴幼儿,应限制其进入人流密集的区域,特别是幼儿园和学校。在1月及12月的疾病流行期间,谨记“勤洗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勤消毒”的预防原则[15]。(3)接种免疫,做好宣传。由于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轮状病毒的疫苗已在临床应用,对于高危人群和易感人群应在流行期间接种疫苗,预防感染[16]。(4)就诊情况:对于就诊的疑似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应积极检测其心肌指标,明确其伴随疾病并予以相应治疗。提倡母乳喂养,母乳特别是初乳中含较多的slgA抗体,可以预防轮状病毒感染[17]。
轮状病毒肠炎属于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肠炎之一,是丙类传染病,结合该病的发病特点,应在1月及12月加强疾病的预防措施,尤其6~12个月的婴幼儿为该病的高发阶段,应谨记“勤洗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勤消毒”的预防原则,并做好家属的健康教育,尽早就诊并明确伴随疾病的发生情况,予以针对性治疗,降低该病发病率。
[参考文献]
[1] 王慕逖 .儿科学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65-266.
[2] 郑运波.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综合治疗效果观察[J].医学前沿,2017,7(13):19-20.
[3] 孙雨,童国元,潘秋莎,等.影响轮状病毒肠炎致乳糖不耐受婴幼儿康复的因素[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0,25(19): 1486-1488.
[4] 康莺歌.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心肌酶谱检测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2,14(28):220.
[5] 赵德伟,田军华.小儿腹泻病静脉补液的原则及方法[J].中国社区医师,2006,10(22):10-11.
[6] 戴桂芬,褚珺琼,王丹阳,等.基层医院儿童院内感染轮状病毒肠炎临床分析[J].浙江医学,2017, 39(12):1019-1020.
[7] 卢爱洁.轮状病毒肠炎研究进展[J].Clinical Rational Drug Use,2011,4(7):122-123.
[8] 杨黎明,方玉才.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患者的流行及临床调查[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11,25(5):371-373.
[9] 阎西革,徐进洁,花琛,等.2006-2012年烟台市10中传染病季节性分布研究[J].中国医院统计,2014,21(3):8-11.
[10] 包忠宪,李晓东,吴日勉,等.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血清心肌酶谱的变化[J].实用儿科杂志,2005,20(12):1258-1259.
[11] 盛曙君.60例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心肌酶谱检测及分析 [J].临床医学,2007,27(11):83-84.
[12]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48-1294.
[13] 张健.432例小儿轮状病毒肠炎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1):640.
[14] 聂青和.轮状病毒性腹泻流行病学及临床诊治研究进展 [J].传染病信息,2005,18(2):61-62.
[15] 黄珠能.65例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免疫反应及肠外损伤的研究 [J].医学综述,2012,18(14):2323-2324.
[16] 马兰,姜丽娜,刘晓红,等.小儿轮状病毒肠炎51例临床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0(24):1949-1951
[17] 马笑影,陈英姿.轮状病毒肠炎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探讨 [J].福建医药杂志,2011,33(5):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