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一日生活中发展幼儿语言能力的指导策略
2018-05-10何四芳刘稀琦
何四芳 刘稀琦
摘要:幼儿的语言表达活动贯穿于一日生活中,教师将语言教育融入活动中,为幼儿创设一个想说、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和肯定的语言环境。在活动中扩展幼儿的经验,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和心理感受,培养了幼儿语言的兴趣与能力,最终实现语言能力培养目标。
关键词:一日生活;幼儿;发展;语言能力;指导策略
语言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它既是幼儿学习的内容,又是幼儿进行自我表达和社会交往的工具。是幼儿社会化、个性发展的重要标志。在开展语言教育实践中,普遍存在着只重视语言集体教育活动,而忽略生活中语言的培养。实现幼儿语言教育目标仅靠几节集体活动是完不成的,在一日活动中,自始至终贯穿着幼儿的语言表达活动。教师应将语言教育融入一日生活、游戏活动、教学活动,最终实现语言能力培养目标。
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扩展幼儿的经验,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和心理感受,为促进幼儿语言发展创造条件。教师把握教育时机,在日常生活入园、离园、饭前饭后、过渡环节、自由游戏等的各项活动中培养幼儿语言的兴趣与能力,为幼儿创设一个想说、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和肯定的语言环境。
一、支持性心理环境策略
支持性心理环境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重要条件,体现了教师对幼儿的尊重,体现师生间的和谐统一。幼儿的语言学习是通过与他人互动的方式和生活经验的丰富学习和使用语言的,为幼儿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与同伴共同相互交流。
(一)愉悦的倾听氛围
倾听是幼儿接触世界、表达自身的第一步, 是幼儿感知和理解语言的行为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幼儿是否能听清并听懂老师的讲解,将直接影响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活动效果的达成。为了能使幼儿愉快参与、顺利完成相关的活动,教师在每个活动环节,随时提醒每个幼儿认真倾听。例如:每日的点名环节就是培养幼儿倾听习惯的良好机会。在点名时可以要求幼儿仔细听,活动初期,教师可以有规律地点名,逐步过渡到打乱点名册上的学号顺序,今天从第一位跳跃到最后一位,明天从最后一位跳跃到第一位,后天则彻底打乱顺序,进行无规则点名。以激发孩子们对点名方式的兴趣,诱导孩子安静地倾听老师是否叫到自己的名字了。从而使点名活动与培养良好倾听习惯有机融合。又如:在幼儿关心的热点讨论中,不仅要求幼儿倾听老师的讲述,而且还注意引导幼儿倾听同伴的讲述。我们可以在一个幼儿说完后,问其他小朋友:“你觉得他(她)说得好不好?好在哪里?”这也促使每个幼儿认真倾听同伴的讲述,从而逐渐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在生活中,教师组织轻松的倾听游戏。如“指令性游戏”、“辨错游戏”、“传话游戏”、“接龙游戏”、“猜谜游戏”等多种形式,在轻松趣味的倾听游戏中激发幼儿语言学习的兴趣。
(二)自由的随机谈话氛围
语言的产生,源于人们相互交流的需要。对于幼儿来讲,新鲜的、兴趣浓厚的话题则是幼儿交谈内容的重要来源。创设能够激活幼儿说话需求的环境,具有特殊意义。在一日生活中,营造语言环境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诸如晨间悄悄话、新闻袋袋库、小小气象员等等。但任何一种方式都必须立足于自主与交互。 没有不想说和不会说的孩子,教师把握住生活中谈话的主题和内容,引导幼儿交流相互交流。为使孩子的语言学习和日常生活有机融合,将孩子感兴趣的自由谈话,转变为语言教育的有效方式。
(三)赏识的情感交流氛围
心理学研究中有“期待效应”理论,期待不是等待,发生期待效应的基础一是有期待,二是使对方意识到这种期待的存在。形成这种意识的途径是沟通,语言交流则是沟通的最有效方式。针对不爱交流、孤僻的幼儿,老师运用“蹲在他身旁”、“轻抚着幼儿的头”、“眨了一下眼,轻轻点了点头”等情态及肢体语言,和幼儿说“你真棒!”等口头语言,和幼儿沟通,并在沟通中让幼儿感知到教师尊重的爱,赏识的爱,激励的爱,期待的爱,最终引发幼儿的转变。每个幼儿都是独特的个体,面对来自不同家庭、不同性格的孩子能够蹲得下身,沉得下心,用真爱融化隔阂。真正让孩子在赏识的交流中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只有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才能使他们都获得成功体验,具有积极向上的动力,才会使幼儿各项能力能够得到良好发展。
支持性心理环境策略使幼儿获得有益的语言经验:注意倾听、理解和执行生活常规以及教师的指令性语言;学习能够运用语言与他人交往,乐意与人交流;学习运用语言向他人表达自己的需求和要求,对他人提出的要求作出恰当的应答。
二、操作性游戏活动策略
幼儿认知的特点是通过他们自身的操作活动来发生于环境的交互作用。并用包括动手、动脑、及手脑并用的操作。幼儿语言教育的活动具体体现在教育过程之中,教师更多地提供幼儿充分操作语言的机会,鼓励幼儿以多种方式操作语言和发挥幼儿在操作语言过程中的主动性。提供多种形式幼儿操作游戏的机会,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幼儿的语言活动往往与游戏、摆弄等具体形式分不开的,用活动的形式帮助幼儿学习语言,可以使幼儿学的更活、学的更有趣,也学得更深入。
(一)在操作游戏中互动,更好的体验语言
幼儿语言教育效果与教育情境设置密切相关,受幼儿年龄、心理及思维发展水平制约,幼儿可接受的教育情境,一般是實物情境,而非意象情境。借助背景材料、实物道具及肢体语言营造的教育情境,孩子们才会产生亲临其境的感觉。教师创设了易于幼儿操作的游戏,故事互动墙饰、操作台,角色手偶等,幼儿利用故事互动墙饰,头饰、手偶等操作材料,根据生活中的情境和故事中的角色,手持各式道具在“小电视”的操作台上进行操作互动,兴趣浓厚、表达自由。在材料丰富、操作性强的互动中,幼儿更好的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
(二)在表演游戏中互动,更好的表现语言
故事表演是幼儿通过扮演某一文学作品中的角色,运用一定的表演方法(语言、动作、表情等)再现文学作品内容的一种游戏形式。在幼儿园语言教学中,故事表演常常被用于帮助幼儿理解、体验作品内容。故事表演的内容来自于语言丰富、优美的文学作品,幼儿在进行故事表演游戏时,能接触大量文学语言,要在特定的情境中,幼儿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需要,教师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与幼儿一起讨论、设计、制作表演的道具,如:手偶、头饰及利用废旧物制作的道具,分配角色,努力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在表演《拔萝卜》、《小熊请客》等故事过程中,帮助了幼儿理解故事的内容,体验故事情节,学习运用语言、动作、表情去表现文学作品,所以能极大地丰富幼儿的词汇、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三)在合作游戏中互动,更好的运用语言
合作是指为了共同的目的,两人或多人、两个集体或多个集体共同完成某一工作或某一任务的行为。幼儿要想合作完成游戏就必须的要进行必要的沟通,因此合作游戏也是促进幼儿有效交流,运用表达的一种手段。
在日常的游戏当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群孩子在一起玩,玩着玩着就发生了矛盾,起了争执,结果是不欢而散。那么这种行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应该说语言的运用在其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即:交流与沟通。教师在孩子发生了冲突时我们要鼓励幼儿寻找出现问题的原因,自己通过交流去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因此,为了培养这种合作的意识、沟通的能力,我们才应该多设置一些合作性的游戏,通过分配合作中游戏的角色、商讨游戏的玩法、解决出現的矛盾等等促进幼儿的交流,从而发展儿童的语言能力。在游戏过程中我们不要怕孩子在与同伴游戏时受到伤害或欺负,相反,我们应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学习解决矛盾,让双方达成共识。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游戏中与同伴自由地交往、协商,最终达到合作游戏的效果。幼儿经过合作游戏,人际交往的能力在与来自不同环境背景带着不同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的幼儿打交道时得到提高,心情也会变得轻松、愉快、无拘无束,有了安全感和归属感,形成了待人处事应有的态度,获得社会交往的技能。
游戏活动策略使幼儿获得有益的语言经验:学习运用玩具、材料结合动作自言自语,进行自娱自乐或自我练习;学习自主选择游戏的内容、伙伴、材料等;学习通过协商等语言方式,解决与同伴在游戏内容、材料的选择以及游戏规则的制定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冲突。
三、整合性强项带动策略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不同的兴趣、爱好和需求,而且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智力组合。 老师应尊重和关注孩子的智力差异,为孩子各自的智力强项和弱项之间搭建桥梁,用孩子的智力强项带动他的智力弱项。互相渗透的各个领域教育是发展幼儿语言的重要途径。老师根据幼儿的需求,因材施教,为他们创设有利于各种因素发展的环境。充分意识到幼儿语言发展与其他智能、情感等方面是整合一体的。
(一)满足好奇,激发表达
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有的幼儿善于观察、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但不爱表达。 春季,自然角饲养的小蝌蚪深受着孩子们的喜爱,早晨来园、晚上离园、饭前饭后等过渡环节总有许多幼儿来这里进行观察。教师抓住幼儿的好奇心,引导幼儿仔细观察,他们尤其对小蝌蚪的成长变化过程充满了好奇。当幼儿有了新的发现时,便鼓励幼儿及时把发现小蝌蚪的每一次的生长变化讲给全班的小朋友听,教师和幼儿把每一次观察到的结果还编成了朗朗上口的小儿歌:“小蝌蚪,细尾巴;黑身子,头儿大。小蝌蚪,有变化,长出两条后腿啦!小蝌蚪,又变化,长出前腿力气大!小朋友,细观察,小蝌蚪的尾巴没有啦!脱下黑衣裳,换上绿裤褂,变成一只小青蛙。”
这种活动,不仅提高了孩子的语言能力,也促进了每个孩子的个性的发展,同时使每个孩子的智力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二)多种形式,大胆表达
幼儿存在着个体差异,有的喜欢表达,有的不善表达,但他们会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希望得到周围人的肯定。不喜欢表达的幼儿往往是缺乏被肯定体验的直接结果。教师应很好地把握幼儿的这一特点,在美术活动中幼儿自发的运用美术语言表现自我,表述思想,宣泄情绪,想象和创造他们自己的世界,幼儿在画画、制作的过程中,把头脑中对事物表象的感知,通过不同形式表现出来,常会自觉不自觉地发出一些声音或自言自语,还会主动将自己的作品与同伴交流,流露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教师抓住幼儿绘画活动中自发表达交流的特点,倾听幼儿讲述自己的作品,给予肯定和鼓励,培养幼儿自信心和表达的愿望。再引导幼儿用清楚连贯的语言讲述自己的绘画、捏泥、剪纸等作品,创编出诗歌、故事,并制作成图书。如大班泥工、剪纸作品《长颈鹿的一家》、《骄傲的公鸡》、《龟兔赛跑》、《拔萝卜》等。通过解读作品,激发幼儿想像的丰富性、思维的流畅性、发散性,鼓励幼儿大胆自信地描述,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整合性强项带动策略使幼儿获得有益的语言经验:集中注意倾听教师布置活动任务;学习运用语言指导观察和操作并思考事务之间的相互关系,指导表达对观察对象的感受和认识;理解语言与其他活动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学习运用语言促进相关领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提高学习效率。
在生活中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教师更能关注幼儿学习的过程,扩展幼儿的语言经验,提高幼儿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社会性及情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寄石.楼必生.《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2]周兢.余珍有.《幼儿园语言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10月.
[3]北京市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实施细则.同心出版社.2006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