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苦难、教育与成长

2018-05-10黄莲莲

新一代 2018年2期
关键词:苦难教育教学

黄莲莲

摘 要:笔者执教二十年有余,却发现越来越不知该如何教小孩子了。《悯农?其二》有两句作“谁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历来我给小孩子讲要珍惜粮食的道理,希望在孩子们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笔者固执的认为小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跟读好书一样重要,可以说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就不可能学习好,在这个意义上讲,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甚至比成绩高更为重要。

关键词:苦难;教育;教学

我是农村教师,所教的孩子也大都是农民的孩子,想来农民的孩子应该更能理解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可是每天放学后,教室里面到处都是吃剩的馒头和零食。不经让笔者怀疑,珍惜粮食的道理是否已经过时了?记得有一年儿子回家(儿子在读大学),明显胖了不少,我说到还是城里生活好啊!跟儿子问大学里面都吃什么呀?儿子说大学食堂一般是二两米饭加两个菜,但是他拿两个菜却吃不完,一个菜就吃不饱,又舍不得把多余的饭菜倒掉,因此就胖了起来。我问他,那别的同学也是吃掉吗?他说别的同学大都会倒掉,我接着问,那你为什么不倒掉,他说他舍不得。

与儿子的一番交谈,对我感触极深,记得儿子四五岁那会,家里很穷,去地里干活的时候,儿子常常跟我在地里捡麦穗,正如白乐天《观刈麦》中所写一样,“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行,农民的入城务工,以及近几年国家强有力的扶贫政策,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珍惜粮食的观念可能也很难形成了。特别是今年,党的十九大已经确认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社会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给小孩子讲要珍惜粮食的道理还有意义吗?

以上笔者对《悯农》的解读似乎都已无法适应现代的小学语文教学,那么《悯农》到底应该怎么教?是否可以引导学生认识《悯农》诗中所描述的苦难,让学生从苦难之中获取养分,进而从作者的生平事迹切入?激发学生树立起读好书,将来为社会做贡献的伟大志向呢?顺着这样的思路,笔者有了如下的教学思路:

一、初读古诗、识字

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二、逐行读诗、品味

三、还原诗中的情景

第三步是教学的难点,难在要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还原和讲述诗中的情景。鼓励学生讲出自己脑海之中所想象出来的场景,然后笔者顺着学生的描述,丰富学生所讲述的故事。

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在第三步之上,讲笔者所准备好的故事,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同时通过故事启发学生认识人世间的苦难,引导学生把对人间苦难的同情之情化为学习的动力。

补充的背景知识和故事:

李绅(772-846),字公垂,亳州人。《旧唐书》和《新唐书》都有传,但其中所记载的李绅却并非完全是正面形象,李绅晚年因“吴湘案”而身败名裂。怎么结合李绅事迹来给学生讲授呢?百度百科上有这样一则关于李绅的故事:

唐朝时候,湖州出了一名大诗人,名叫李绅。李绅自幼好学,

二十七岁中了进士,皇帝见他学识渊博,才学出众,招官翰林学士。 有一年夏天,李绅回故乡亳州探亲访友。恰遇浙东节度使李逢吉回朝奏事,路经亳州,二人是同榜进士,又是文朋诗友,久别重逢,自然要盘桓一日。这天,李绅和李逢吉携手登上城东观稼台。二人遥望远方,心潮起伏。李逢吉感慨之余,吟了一首诗,最后两句是:“何得千里朝野路,累年迁任如登台。”意思是,如果升官能象登台这样快就好了。李绅此时却被另一种景象感动了。他看到田野里的农夫,在火热的阳光下锄地,不禁感慨,随口吟道: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逢吉听了,连说:“好,好!这首作得太好了!一粥一饭得来都不易呀!”

李绅仰天长叹了一口气,接着又吟道: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李逢吉一听,这不是在揭朝廷的短吗?这小子好大胆,回到书房,李逢吉对李绅说:“老兄能否将刚才吟的两首诗抄下来赠我,也不枉我二人同游一场。”李绅沉吟一下说:“小诗不过三四十字,为兄听过,自然记得,何必抄录?若一定落笔,不如另写一首相赠。”李逢吉只得说:“也好,也好。”于是,李绅又提笔写下一首:

垄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

窗下织梭女,手织身无衣。

我愿燕赵姝,化为嫫女姿。

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

写好,递与李逢吉斧正。李逢吉看了,觉得这首诗在指责朝廷方面,比上两首更为具体。第二天,李逢吉便辞别李绅,离亳进京了。李逢吉表面上对李绅很好,可内心里却想拿他作垫脚石,再高升一级。他回到朝中,立即向皇上进谗说:“启禀万岁,今有翰林院学士李绅,写反诗发泄私愤。”武宗皇帝大吃一惊,忙问:“何以见得?”李逢吉连忙将李绅诗奉上。武宗皇帝召李绅上金殿,拿出那首诗来,李绅看看,说道:“这是微臣回乡后,看到民生疾苦,即情写下的,望陛下体察!”武宗说:“久居高堂,忘却民情,朕之过也,亏卿提醒。今朕封你尚书右仆射,以便共商朝事,治国安民。”李绅叩头道:“谢皇上!”武宗又道:“此事多亏李逢吉举荐。”李绅则对李逢吉感激不尽。而李逢吉呢,听说李绅反而升了官,又惊又怕,正胆颤心惊,李绅却登门向他表示谢意。李逢吉更是蒙在鼓里,只好哼之哈之。不久,李逢吉被调任为云南观察使,降了官。这时他才感到自己是偷鸡不着蚀把米。李绅的三首悯农诗,千百年来人们只见到前两首。第3首《悯农诗》被传到皇宫,直到近代,人们才在敦煌石窟中的唐人诗卷中发现。

通过这一则故事,首先能够引出《悯农》的第三首,可视为为课外阅读材料。因为是笔者将给学生听,所以不存在识字问题,这也是说的教学和依托课本进行教学的不同之处。通过这则故事,讲给学生人一定要有才能,而有才能则必须好好读书,进而申明学习的重要性。

总之,育人成才是一门精雕细刻的艺术,从教路上还有很多问题有待我们思考解决。以上就是我教学上的一些想法,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 孙佩文. 《悯农》教学反思—关于小学古诗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思考[J]. 教育科学:全文版:00083-00083.

猜你喜欢

苦难教育教学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浅析《许三观卖血记》的苦难意识
历史齿轮上的累累伤痕
从蒙克看向朱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