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髋关节置换后的隐性失血

2018-05-09王国超

健康必读·下旬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危险因素

王国超

【摘 要】目的:分析全髋关节置换后出现隐性失血的影响因素。方法:从三台县人民医院2014年1月至2017年5月接收并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中,抽取20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分析其術后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结果:(1)200例手术患者中有110例患者术后出现隐形失血,发生率是55.0%。(2)110例全髋关节置换后隐性失血患者中,72.73%的体质量指数超过25kg/m2,81.82%的假体类型为生物型、86.36%的抗凝方式为低分子肝素钙、72.73%术后发生静脉血栓形成,且上述患者的隐性失血量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质量、假体类型、抗凝方式、静脉血栓形成均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全髋关节置换;隐性失血;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R165.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1-03--01

目前,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是骨科临床中较为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常被应用在股骨头坏死、髋关节骨性关节炎、髋关节发育不良等疾病患者的治疗中,颇受临床医务人员的青睐。该手术虽然能够获得较好的疗效,但由于术中需要大面积的截骨、松解面积大,术后患者的失血量也较高[1]。一般情况下,术中出血量与术后引流量均是作为手术失血量的重要评估指标,但部分存在于关节腔以及外渗至组织间隙中的血液,或者溶血作用所丢失的血红蛋白等,均被作为隐形失血,难以及时被发现,会对患者术后的肢体功能恢复以及康复效果等造成影响。为了提高对全髋关节置换后隐性失血的预防,及时分析其相关因素十分必要,鉴于此,本研究抽取了2014年1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200例患者进行详细分析,并把具体情况作如下总结:

1 资料与研究方法

1.1 基本资料

200例研究对象均为2014年1月至2017年5月接收并应用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的患者,包括了男性120例、女性80例;年龄范围处在38岁-68岁之间,平均是(62.0±5.0)岁;200例患者均复合《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2]的标准;均为首次全髋关节置换;24h补液量不超过2000ml。排除翻修手术患者以及术前查出可能危及生命并发症患者;排除置换后出现广泛性皮下出血患者;排除对本次研究未知情同意的患者。

1.2 研究方法

200例患者的手术治疗均由同一名医生完成,严格按照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标准及其操作流程进行。术后对所有患者的手术时间、假体类型、抗凝方式、总失血量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3 数据统计处理

本次研究所获数据均经统计学软件SPSS19.0分析并处理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前者通过“[例(%)] ”描述,后者以“()”表示,其中,计数资料以“”检验,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检验结果P<0.05,提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00例患者的疾病类型与隐形失血的发生率

200例手术患者中,有110例患者术后出现隐形失血,发生率是55.0%。其中,包括40例骨性关节炎、40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和30例髋关节发育不良。

2.2 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患者的影响因素

110例全髋关节置换后隐性失血患者中,72.73%的体质量指数超过25kg/m2、81.82%的假体类型为生物型、86.36%的抗凝方式为低分子肝素钙、72.73%术后发生静脉血栓形成,且上述患者的隐性失血量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3 讨论

目前,临床上关于隐性失血的发生机制并不十分明确,而相关资料提示,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后初次失血量达到2400ml,则需要对隐性出血的问题进行密切监测,且隐性出血情况应当与显性出血情况一样受重视。患者接受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治疗后,如果失血量较大往往对其术后的肢体功能恢复造成较大影响,而且患者发生并发症的风险也会随之增加,即便及时通过有效的止血处理,但术后隐性失血依旧受到广泛。关节置换手术后可暂时激活患者机体的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加快了局部血液的循环叙述,虽然能够有效预防血栓形成,但同时也可能增加局部的失血量,临床医务人员务必对此点给予重视,同时需要加大对髋关节置换手术后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便于及时做出正确的处理[3]。

通过本次研究,200例手术患者中有110例患者术后出现隐形失血,发生率是55.0%,说明患者接受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后,发生隐性失血的可能性非常高。而通过一系列的分析, 而在110例术后发生隐性失血的患者资料中,有72.73%的体质量指数超过25kg/m2,有81.82%的假体类型为生物型;有86.36%的抗凝方式为低分子肝素钙;有72.73%术后发生静脉血栓形成,且上述患者的隐性失血量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提示体质量、假体类型、抗凝方式、静脉血栓形成均为髋关节置换手术后发生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但本次研究的样本量较少,可能对研究结果造成一定影响,今后需增加样本量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徐海永,张明,方怀玺,等.初次全髋关节置换后的隐性失血: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19(13):1974-1978.

张成欢,刘云,赵建宁,等.静脉滴注联合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可减少全髋关节置换后隐性失血[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19(44):7071-7076.

陈德龙,陈鹏,周驰,等.强直性脊柱炎全髋关节置换后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7,21(11):1669-1674.

猜你喜欢

危险因素
急性胸痛恶性事件危险因素的早期识别及治疗策略
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病多重危险因素及其相互关联的临床研究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