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小学语文教学以问题意识促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2018-05-09石冬芸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7年36期
关键词:培养路径问题意识创新能力

石冬芸

【摘要】新课改政策的提出为小学语文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提供了更多的思路,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了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讲解语文知识。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以问题意识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路径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意识;创新能力;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6-0233-02

前言

语文是小学阶段重要的课程之一,对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现代基础教育的背景下,创新能力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应该重视问题意识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作用,并真正发挥小学语文教学的作用。

一、营造和谐的小学语文教学氛围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下,很多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过于死板,使得学生对语文课堂教学产生了比较深刻的刻板印象,认为语文课堂是严肃的,并不敢于向教师提出问题。这样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的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提问意识,更无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1]。针对这样的教学情况,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和谐平等的课堂学习氛围,使学生感受到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处于平等的地位,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质疑。

二、激发学生针对语文知识提出问题的意识

激发学生针对语文知识提出问题的意识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前提。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情节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使其能放下顾虑,大胆提问。提问的过程也是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思考和理解过程,有效的提问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能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例如,教师讲解到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篇课文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读课文,然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个题目有哪些含义?”教师引导学生从整篇课文的内容以及文章中提到的叶圣陶先生的作品作为解答问题的着手点。有的学生认为作者的题目是根据一次做客经历而来,有的学生认为与叶圣陶先生的文章有关。通过这样关于题目的一个问题,有的学生的会提出一个问题“《一幅画像》这个题目比《一张画像》好在哪呢?”教师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提问意识。

三、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

合适的教学情境能在很大的程度上为学生提供一个提问的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例如,教师讲解到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桂林山水》这篇课文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播放几张桂林山水景色的图片或者一段展现桂林山水的纪录片,将课文中的内容直观展现在学生的眼前。教师可以向学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去过桂林吗?”有的学生回答去过,有的回答没去过。学生在观看教师放映的图片或者视频时,会带着好奇向教师提问“老师,哪座山是作者看到的山呢?”有的学生会向教师提问“老师,您去过桂林吗?”“如果坐在飞机上看桂林的山水会是什么样子的呢?”等,教师应该耐心回答学生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提出自己的问题。

四、创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法

(一)从课题角度提问

教师讲解到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鱼游到了纸上》这篇课文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课题的角度提出问题。认识课题是开展一节语文课的前提,教师应该将课题作为开展语文教学的着手点,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贯穿于整个教学的过程之中。教师讲解到《鱼游到了纸上》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将课文的题目写在黑板上,并帶领学生大声朗读这篇课文的题目。学生读完课文的题目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读完这篇课文的题目后,你有哪些疑问吗?”有的学生会问“这篇课文是描写了一个魔术吗?”有的学生会问“鱼生活在水中,怎么会游到纸上了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题目还可以提出“鱼是怎样游到了纸上?”这样的问题。通过这样的训练,能使学生学习语文课文的时候首先思考文章题目,再根据文章题目提出疑问,接着通过学习课文的内容解答自己的疑问,从而提高其问题意识。

(二)从课文内容角度提问

教师与学生针对课文的题目展开提问与思考后,教师应该带领学生朗读课文的内容。首先,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通读全文,使学生对课文的内容产生基本的印象[4]。其次,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深读课文,并根据课文的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有的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会发现课文中有一句话:“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一个女孩惊奇地叫起来。学生会产生一些疑问,作者为什么会用“惊奇”形容女孩?有的学生会产生疑问,课文中存在一句话: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学生会提出问题“青年在安静的作画,既没有很大的动作,也没有说话,而鱼在水池中欢快的游动,这样一静一动是如何融合在一起的呢?”教师应该认真听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在小组中讨论问题,从而更好的理解语文课文的内容。

(三)从课文结尾角度提问

小学语文教材中《鱼游到了纸上》这篇课文,其结尾是整篇课文的点睛之笔,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的内容。学生只有在深度思考过后才能提出值得思考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在《鱼游到了纸上》这篇课文的结尾处,作者描写到:他接过笔在纸上又加了一句“先游到了我的心里。”这句话是整篇课文的中心。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仔细思考这句话的含义。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针对课文的结尾提出自己的疑问,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出“鱼游到了纸上和先游到了我的心里这两句话存在什么样的关系?”这样的问题,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出“青年说出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样的问题等。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引导学生更好的投入到对课文的深刻思考当中,还能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本文对小学语文教学以问题意识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路径展开的一系列研究,希望能为提高我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陈俊华.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质疑问难[J].中国校外教育,2016.

[2]寇海洋.小学语文教学视野下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6.

猜你喜欢

培养路径问题意识创新能力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路径探究
问题意识与专题化教学研究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保定市高校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路径研究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方式如何与时俱进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个性化阅读的原动力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