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为本”中的领导智慧
2018-05-09王启涛
王启涛
儒家重要典籍《礼记·大学》里有一段我们耳熟能详的话:“想在普天之下所有的国家中树立美好道德之人,要先从管理好自己的国家做起;要把自己的国家管理好,应先把自己家里面的事情处理好;要把自己家里面的事情处理好,应先把自己的修养练到家;要把自己的修养练到家,应先使自己的心归向于正道;要使自己的心归向于正道,应先让自己的心志真诚;要使自己的心志真诚,应先做到知识广博,明白善恶吉凶之所终始;要做到知识广博,明白善恶吉凶之所终始,应先推究事物之理。(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在我看来,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就是“齐家”两个字。
在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中,“家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人生最重要的追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儒家文化是把个人与国家和天下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提倡以自身的修养为前提,以自身的言行为表率,和天下人一起,共同建设我们的家与国。所以,在中国文化中,爱家、爱国的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在儒家看来,一个国家的领导者,首先应该在家庭形象上给下级和百姓树立一个好榜样,因为领导者对老人尊敬,下级和百姓就知道孝敬父母;领导者尊敬师长,大家都会尊老爱幼;领导者同情孤寡,大家也就不会背叛领导者(见《礼记·大学》)。所以,一个国家的道德秩序应该是这样的:作为领导者,要对下级和百姓讲仁爱,而作为下级,要对上级尊敬;在家里,作为孩子,要孝敬父母;作为父母,要慈爱孩子;与所有人交往,要讲信用(见《礼记·大学》)。可见,在儒家看来,治国与治家并没有本质区别。所以,当孔子的弟子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说:“自己要保持羞耻之心,出使外国很好地完成君主的使命,就可以叫做‘士了。”子贡又问:“请问次一等的呢?”孔子说:“宗族称赞他孝敬父母,乡里称赞他恭敬尊长。”(见《论语·子路》)可见孔子还是从“忠”“孝”两个角度来评价干部的。
古人讲“天地君亲师”,在“天地”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君亲师”,也就是国君、父母、老师,这三者分别构成工作关系、家庭关系、学校关系。孔子的弟子子夏说过这样的话:尽心尽力孝顺父母,尽力献身效忠国君,与同学和友人言而有信,这种人虽然没有经过正规的学校教育,我也认为他已經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见《论语·
宪问》)。
在这三种关系中,根据古今的运作情况来排序:首先是家庭关系,其次是学校关系,再次是工作关系。
为什么这么说呢?从一些称谓看,中国人把学校关系和工作关系看成是另一种家庭关系,形成了一种类推。
先看学校关系。中国人把老师叫“师父”,意思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老师”被类比成为另一位父亲,老师的夫人被称为“师母”。至于同学,则被称为“师兄”“师姐”“师弟”“师妹”。
再看工作关系。在古代,称地方官为“父母官”,百姓被称为“子民”,要求为官者要爱民如子。所以,工作关系也被家庭化了。
那么,儒家文化对“齐家”有哪些要求呢?
其实就是一个“孝”字。百善孝为先,以孝治天下。
在儒家思想中,“孝”分为四个层面:第一,父母活着,按照规定的礼节侍奉他们;第二,父母死了,按照规定的礼节埋葬他们;第三,父母葬了,按照规定的礼节祭祀他们;第四,父母在与不在,我们都要爱惜自己的身体,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所以孔子说:“孝子对父母双亲的侍奉,在日常家居的时候,要竭尽对父母的恭敬;在饮食生活方面,要保持和悦愉快的心情去服侍;父母生了病,要带着忧虑的心情去照料;父母去世了,要竭尽悲哀之情料理后事;对先人的祭祀,要严肃对待,礼法不乱。这五方面做得完备周到了,才可称为对父母尽到了子女的责任。侍奉父母双亲,要身居高位而不骄傲蛮横,身居下层而不为非作乱,在民众中间和顺相处、不与人争斗。身居高位而骄傲自大者,势必要招致灭亡;在下层而为非作乱者,免不了遭受刑罚;在民众中争斗,则会引起相互残杀。这骄、乱、争三项恶事不戒除,即便对父母天天用牛羊猪三牲的肉尽心奉养,也还是不孝之人啊。”(见《孝经·纪孝行章》)
在儒家看来,尊重祖先,孝敬父母,是三德之一、三行之一。(《周礼·地官·均人》:“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教三行,一曰孝行以亲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贤良,三曰顺行以事师长。”根据郑玄注,至德是中和、中庸之德;敏德是仁义顺时者也;孝德是尊祖爱亲、守其所以生者也。)“孝”是学校教育的必修课之一。而中国的汉字“教”,左边就是“孝”,可见“孝”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孝”是对尊亲敬老等善德的通称。即使是一个国家的最高领导者,也要从“孝”做起,然后推广到对他人的爱,并将其作为道德标准让下级和百姓效法。《孝经·天子章》里面强调,如果一个领导者孝敬父母,就不会对别人横生怨恨,敬重父母,就不会怠慢别人,然后把这种品德推广到下级和百姓中,放之四海而皆准。所以《孝经·圣治章》里面说:“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孝”还是“礼乐”教化的基础,一切社会风气的好转和和谐,都是从“孝”开始的,所以孔子说:“教育百姓互相亲近友爱,没有比倡导孝道更好的了。教育百姓礼貌和顺,没有比服从自己兄长更好的了。转移风气、改变旧的习惯制度,没有比用音乐教化更好的了。使君主安心,百姓顺服,没有比用礼教化更好的了。所谓礼,也就是敬爱而已。所以尊敬他的父亲,其儿子就会喜悦;尊敬他的兄长,其弟弟就会愉快;尊敬他的君主,其臣下就会高兴。敬爱一个人,却能使千万人高兴愉快。所尊敬的对象虽然只是少数,为之喜悦的人却有千千万万,这就是敬作为要道的意义之所在啊。”(见《孝经·广要道章》)
值得注意的是,儒家文化倡导的“孝”不是“愚孝”,就像“忠”不是“愚忠”一样,父母有不对的地方,也要指出来,以免父母遭遇挫折,只是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孔子的弟子曾子问老师说:“像慈爱、恭敬、安亲、扬名这些孝道,已经听过了夫子的教诲,我想再冒昧地问一下,做儿子的一味遵从父亲的命令,就可称得上是孝顺了吗?”孔子说:“这是什么话呢?这是什么话呢?从前,天子身边有七个直言劝谏的诤臣,因此,纵使天子是个无道昏君,他也不会失去天下;诸侯有直言谏诤的诤臣五人,即便自己是个无道君主,也不会失去他的诸侯国地盘;卿大夫也有三位直言劝谏的臣属,所以即使他是个无道之臣,也不会失去自己的家园。普通的读书人有能直言规劝的朋友,自己的美好名声就不会丧失;做父亲的有敢于直言力争的儿子,就能使父亲不会陷身于不义之中。因此在遇到不义之事时,如系父亲所为,做儿子的不可以不规劝力阻;如系君王所为,做臣子的不可以不直言谏诤。所以对于不义之事,一定要谏诤劝阻。如果只是遵从父亲的命令,又怎么称得上是孝顺呢?”(见《孝经·谏诤章》)
至此,我们不禁要问:儒家为什么那么看重“孝”呢?这与行政管理又有什么关系呢?很有关系。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国家的最高领导者,首先应该在“孝”上做出示范。这本身就是他进行管理的一个内容,是领导这个国家走向有序与和谐的重要手段,所以孔子说:“君子教人以行孝道,并不是挨家挨户去推行,也不是天天当面去教导。君子教人行孝道,是让天下做父亲的人都能得到尊敬。教人以为弟(悌)之道,是让天下做兄长的人都能受到尊敬。教人以为臣之道,是让天下为君主的都能受到尊敬。《诗经·大雅·酌》里说:‘和乐平易的君子,是民众的父母。不是具有至高无上的德行,又怎么能使天下民众顺从而如此伟大呢!”(见《孝经·广至德章》)
原来,在家行孝,在国必忠,“孝”是人类至高无上的精神修养——“仁”的核心基础。所以《论语·学而》记载了孔子弟子有若的话,他说:“一个人如果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尊敬师长,却喜欢触犯上级领导的,简直是少极了;不喜欢触犯上级领导,却好作乱的人,更是绝对没有。”所以做人首先要从根本做起,有了根本,就能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就是做人的根本。孔子的弟子曾参说过:“谨慎地对待父母的死亡,追念远代的祖先,自然会使老百姓归于忠厚老实。”(见《论语·学而》)而《孝经·广扬名章》里面记载孔子的话说:“君子侍奉父母双亲能尽孝,所以能把对父母的孝心移作对国君的忠心;事兄长能尽敬,所以能把这种尽敬之心移作对前辈或上级的敬顺;在家里能处理好家务,所以能把治家的道理移于做官治理国家上来。因此说能够在家里尽孝悌之道、治理好家政的人,其声名也就会显扬于后世了。”
所以,我们要对孩子从小开始进行“孝”的教育,这对于孩子今后立足于社会是非常有好處的。我们总以为,随着福利制度的健全,我们当父母的都有足够的退休金和养老金安度晚年,不需要我们的孩子赡养我们,“孝”在我们这个时代似乎逐渐失去它的现实意义。其实不然,讲求“孝”,主要是培养一个人立足社会的能力,尤其是培养他与长辈、老师、上级领导相处的能力。因为:
一个人在家里与父母处理好了关系,在学校就能与老师处理好关系,进入社会就能与长辈处理好关系,工作之后就能与领导处理好关系;
一个人在家里处理好了夫妻关系,在社会就能与同龄人处理好关系,工作之后就能与平级处理好关系;
一个人在家里与子女处理好了关系,在学校(如果是老师)就能与学生处理好关系,在社会就能与晚辈处理好关系,工作之后就能与下级处理好关系。
所以,培养孩子“孝”的能力,培养孩子在家庭中与亲人和谐相处的能力,就是培养他今后为人处世的能力,甚至包括他的行政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官员就是从家庭里面培养出来的,一个人的政治素质、组织能力也是从家庭里面培养起来的。“家”可以说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而且是最重要的老师。孩子今后是否成才,往往决定于父母的家教如何。
从领导艺术角度讲,儒家文化的“家为本”,究竟给我们哪些启发呢?
一是家为本就是要求领导者首先要给下属和员工树立一个良好的家庭形象。《论语·为政》全面展示了孔子的从政理论,其中讲到这样一个细节,说的是季康子问孔子:“怎样使老百姓做到恭敬、忠诚、勤勉呢?”孔子的回答是:“你对老百姓严肃认真,他们就对你恭敬了;你在家里孝敬父母,尊老爱幼,他们就忠于你了;你任用贤良、培养人才,他们就为你勤奋工作了。”在儒家看来,领导者和管理者,就是对群体的领导和管理,而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正式群体,所以,最初的领导行为应该就发生在家庭中。当有人问孔子:“先生为什么不从政呢?”孔子说:“《尚书》里面说过:孝啊,只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这就是领导和管理了呀,这就是从政啊,难道只有做官才算从政?”(见《论语·为政》)所以,一个人的第一份从政鉴定,应该是家庭成员给出的。孔子还说过:“从政侍奉上级,在家孝顺父母,尽力办好丧事,不酗酒,这三件事对我有什么困难?”(见《论语·子罕》)言下之意,这是小事一桩。孔子倡导年轻人应该孝顺父母,尊敬师长,言语谨慎,认真诚信,广施爱心,亲近仁人志士。能做到这些,有闲暇,就可以从事理论研究了(见《论语·学而》)。《论语·微子》里记载周公对鲁公说:“君子不要怠慢他的亲属,不要让大臣抱怨没有被信任,不要抛弃老臣故人,不要对人求全责备。”
二是家为本就是要求领导者像经营家庭一样经营单位、企业和国家,就是要求员工和领导者一样,像关爱家庭那样关爱集体,像为家庭承担责任那样为集体承担责任。家庭成员是互相体贴的,所以领导对下属要关心、爱护、帮助,而员工对自己的单位和岗位也要保持热爱,不应轻易跳槽。家庭成员基本是不可变化的,所以领导对下属也不要轻易撤换和解聘。
三是家为本要求领导者以情动人,以情管人,柔性管理(柔性管理模式有三个特征:一是内在的驱动性,二是影响的持久性,三是激励的有效性)。
(选自《国学中的领导智慧》,光明日报出版社。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