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校“长课文”整体感知方法探究
——聚焦盲生阅读关键能力的培养
2018-05-09陈秋节
● 陈秋节
阅读力是学习力的基础,体现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专注力、观察力、理解力、创造力、记忆力等,是评价一个学生学习能力的主要依据之一。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认为,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变化,阅读及阅读素养已不再仅仅是要求儿童在早期学校教育期间具备的一种能力,而是在人一生中接触各种阅读材料及和同伴的相互作用下建构的一种可增长的知识、技能和策略的能力。
参考我国的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江苏省中小学学业质量分析、反馈与指导系统,我们认为,阅读的关键能力主要是整体感知能力、提取信息能力、形成解释的能力、合理使用并且作出评价的能力四个方面。
盲校学生使用的是盲文书籍,大量的阅读文字是拼音文字,靠手指触觉认读文字,在文本感知上不能达到常人“一目十行”的效果;盲文的特殊字形,让盲文的课本也较普通汉字课本更为厚重,一篇普通的4~5页汉字课文,在盲文书中通常篇幅在10页左右,这也让盲生阅读文本增加了不少负担。于是,在盲校的课堂上,特别是小学高年级段(5~6年级)和初中段(7~9年级)的语文课堂上,超过3000字的“长课文”对学生而言充满了挑战。笔者认为,“长课文”看起来是一个挑战,但也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借此可以进行阅读关键能力中的首要能力,即整体感知能力的培养。
整体感知,是指读完一篇文章后产生的心理感触,是对课文的整体领悟,是阅读者通过直觉在较短的时间内对课文要点进行总体领会和把握。它需要阅读者着眼于全局,通过自己的主观认识,综合运用学过的各种语文知识和语感,对阅读材料进行宏观理解。语文新课标强调指出“要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应起到理解内容、明确主旨的作用”。因此,盲校的教师就应该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寻求多种方法,提升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一、提高阅读速度
提高阅读速度看似与整体感知能力不在一条目标之上,但是对于“长课文”这样一个特殊的载体,盲生的摸读速度和整体语感都大大影响了其着眼于文章全局的能力。较高的阅读速度是在良好的语感下进行的,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宏观理解。
(一)长期而有效的摸读训练
盲校应该在一年级教学盲文时就开始注重学生的摸读及写字能力培养。在小学六年中,要在写字课上形成长期而有效、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指导学生在认读盲字、分词(包括成语、俗语、文言字词等较难的分词)和整体阅读理解等方面分年级有所侧重地进行有效的摸读及写字训练,每学期做好检测工作,每月自测,以学期为单位纳入学生学期成绩,并且进行有效统计。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检测一分钟速写和一分钟阅读的音节数,纵向对比,分析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情况,逐学期跟进,让学生在小学阶段打好坚实的摸读能力基础。
(二)课堂上注重多种朗读方式训练
语文课标中提出三年级就应该注重默读能力的训练,盲校教师也应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注重默读乃至略读方法的有效训练。通常长课文是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才有所增加,但是在中年级学段就可以指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默读、略读、浏览,培养初步的正确阅读方法,打好基础,到第四学段(7~9年级)学生遇到3000字以上的长课文时才不至于觉得摸读困难。
(三)指导盲生进行课外阅读训练
阅读理解的关键之一是语感,阅读速度和语感也密不可分。只有阅读面拓展了,遇到不标声调的盲文词语,有着大量阅读背景的盲生便能迅速地整合进而轻松地理解。而阅读面不广的学生往往会在一个词语上浪费大量的时间。长课文中可能存在更多难以理解的词语,这就更加大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因此,从低年级开始,每学期语文教师都应相应地开出简单而有趣的书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哪怕听读也是好的。用兴趣引导学生走进更深的阅读书目,学生在阅读中的语感生成就会比在课堂上的生硬感知要更有效得多。
二、明确教学目标
在遇到长课文时,教师往往会觉得难点挺多,重点也挺多。但是一节课只有四十分钟,课文这么长,学生读一遍就过去半节课了。于是,每个知识点都是蜻蜓点水,学生貌似什么都学到了,但是什么都没记住。
笔者认为,语文课堂教学不能仅仅是让学生记住篇文章,了解这篇文章讲了些什么,我们更应该关注阅读力的生成,借助教材这个载体,让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提取信息能力、合理解释能力、合理使用并且进行评价能力等得以提升。
以初中教材为例,一个学期有6个单元、30篇左右的文章。一节课如果能讲述一个重点、突破一个难点,学生学会一种方法,那就是一节有效的课。遇到长课文,教师在备课时要更多思考:我要在课堂上达成的目标是什么?对于这篇长课文,如何才能帮助盲生在整体感知能力上有所提升?这样,教学的针对性就更强了。
三、优化教学方法
有了明确的目标后,更重要的是寻求合适的教学方法。“长课文”因其本身的篇幅很长,对于盲生来说是个困难,要让盲生向更难的整体感知挑战,教师就应该巧妙地寻求更优的方法让学生在整体感知上有所提升。
(一)巧设问题
巧妙的问题设置,既能引导学生去关注文本,也能让学生在回归文本的过程中更容易去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明确文章的主旨。比如,在八年级的一篇文章《信客》中,笔者设置了“你能概括一下两位信客的一生吗?”这个问题,其实已经帮学生迅速地把文章的故事主线全部串联起来了。学生根据这个问题,能够将文章整体串联起来,文章的脉络明晰了,自然围绕信客的一生去理解文章主旨也便简单了。
同样,在许多文章中,我们都可以寻求一个合适的点,以一个探究性的问题把文章的主线拎出来,帮助盲生在长课文中寻找到串联整体的线索。比如《孔乙己》中“人们对孔乙己的出场笑了几次?”、《故乡》中“文章中‘我’回家后见了哪些人和事?”等。甚至在说明文和论说性散文中,我们依然可以采用这样的问题设置方法,比节如在《说“屏”》这篇文章中,笔者设置了这样的问题:“说‘屏’,到底说了‘屏’的什么呢?”在《获得教养的途径》中,笔者就直接问了一个问题:“你觉得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课本剧《威尼斯商人》 供图 陈秋
对于问题的设置,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从简单的引导学生串联整体、了解文章脉络开始,再到深层次的挖掘主旨的主问题,最后以大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整合归纳,让学生随着年级的递进和能力的提升逐渐选择更深的问题,帮助学生以主问题的形式提升整体感知能力。
(二)对比、演绎等方法提升
“长课文”的篇幅局限让学生在整体感知上容易顾头不顾尾,选择合适的切入方法会让学生学得事半功倍。比如在小学高年级段有一篇《林冲棒打洪教头》,教师可以采取对比的方法,选取一段文字让学生在招式、动作、性格三个方面详细比较了林冲和洪教头的不同点之后,请学生自己按照这种对比的方法,在文章中寻找还有哪些可以作为对比法来分析文章。一个示例,再加一个探究问题,选择“对比”的方法,让学生能够迅速整体感知到两个人物的特点,也体会到《水浒传》的语言特点。整节课似乎只有一个对比的过程,但是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却在不经意间得以提升。
同样,在九年级《威尼斯商人》一课教学中,笔者让学生预习之后直接在课堂上演绎“在法庭上”这幕戏。一方面这是学生所喜欢的方式,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的热情;另外一方面,这也是督促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对此幕戏有整体的了解并分配合适的角色、精简语言。学生的再创作是建立在对文章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的。
四、寻求多种拓展
真正的课堂是关注学生能力发展的课堂,面对“长课文”的课堂,我们更要做减法,让教学目标聚焦在一个点上;但是课堂也要有延伸,要让学生的能力在拓展中实现提升。
(一)合适的文章拓展
每一篇“长课文”的课堂教学,我们会聚焦在一个整体感知能力的提升上,也尽量选择一种方法贯穿整个课堂,因为我们要少而精,让学生集中精力去感知文本。但是课后,教师可以及时提供一些类似的文章,让学生适时阅读,可以是主旨类似的,也可以是感知方法类似的,让学生得以现学现用。比如学完海伦·凯勒《再塑生命》,可以引导学生去看魏巍《我的老师》;学完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可以推荐夏丏尊的《白马湖之冬》。
(二)聚焦合适的整体感知题型
教师应该有题型敏感度,合适的课后练习题是一个很好的巩固学生能力的方法。比如设置课后阅读选择题,找出不符合文章原意的选项;比如《信客》一课学习后,能否为文章主人公写一段墓志铭?等等。
语文教学应置于社会的大背景中,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构建课堂内外联系,选择更深入更丰富的拓展方式,扩大语文学习的空间,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这样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也在这些阅读和训练中更快地提升了。
“长课文”是盲生学习上的一个很大的障碍,但教师应该有拨开这层厚重面纱的能力,清晰地明确自己的目标,选择合适的方法,做个教学上的有心人,定能够以四两拨千斤的巧劲守得云开见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