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模式下的综合心理干预在居家养老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18-05-09陈谷霖刘织荷邓小燕
陈谷霖,刘织荷,邓小燕
(1.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门诊部,南昌 330006; 2.修水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预防接种门诊;3.修水县卫生监督所质控科,江西 修水 332400)
居家养老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的养老模式,是旧的养老机制的转变,传统家庭养老的历史延伸,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健康老龄化[1]。脑卒中患者出院后均选择居家休养,由于心身康复周期长,且在康复阶段大部分患者对康复期望过高,因此,患者通常会产生焦虑不安,自卑恐惧等不良情绪。本研究通过评估居家养老脑卒中患者的情绪状态,在志愿服务模式下及时发现患者心理问题并采取个性化综合心理干预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出院的60例脑卒中患者,男41例,女19例,年龄60~75岁,平均(62.5±4.5)岁,均为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所有患者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均无明显心理障碍,能配合治疗。将6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及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居家照看模式。观察组在常规居家照看模式的基础上实施以居家养老志愿服务方式的综合心理干预:坚持每周选派有经验的医务人员入户施行一对一的综合心理干预与康复训练指导。1)支持性心理治疗:首先用亲人般的语气给予问候、安慰和鼓励;耐心倾听,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并采取针对性心理疏导。2)森田疗法[2]:其要点是引导患者面对疾病时要采取“顺应自然”和“为所当为”的态度;引导患者首先要接受自己患上慢性病的客观事实,使自己的认识符合客观,这即顺应自然;引导患者在接受患病的事实后,继续做自己病前可以胜任的事,而不因为患病而推卸、回避自己可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即为所当为。3)充分启动家庭支持系统:家属是脑卒中患者最大的精神支柱,志愿者应高度重视对家属进行相关亲情教育,嘱家人多给予患者关心和呵护,尽可能满足患者生活与心理方面的需求。
1.3 观察指标
比较2组干预前与干预3个月后的情绪状态和焦虑度。情绪状态评估采用格林伯格(Greenberger)情境、情绪评估法[2]现场测评患者面临3种情境时的情绪状态。情境一:当您面临“生活不能自理”,您是否有悲伤感?情境二:当您面临“坚持长时间康复训练”,您是否有焦虑感?情境三:当您面临“肢体功能残缺”,您是否有恐惧感?从0~100分按5个等级打分:0分为无,20分为略有,50分为中度,70分为高度,100分为强烈,低分提示情绪状态好。焦虑度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3]测定患者焦虑值。量表共20项,每项进行1—4级评分,正性情绪均反序计分,总分20~80分,分值越高表明焦虑程度越严重,SAS≥51分定为焦虑。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情绪状态评分比较
干预前2组患者在3种情境下都存在中等程度的不良情绪状态,但评估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3种情境下的情绪状态得分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P<0.01),且明显低于对照组干预后(P<0.01)。见表1。
表1 2组干预前后3种不同情境下情绪状态评分比较 分
*P<0.01与干预前比较;ΔP<0.01与对照组比较。
2.2 焦虑度评分比较
干预前2组患者都有中等程度以上的焦虑,但评估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焦虑度评估得分较干预前显著降低(P<0.01),且明显低于对照组干预后(P<0.01)。见表2。
表2 2组干预前后焦虑度评分比较分
*P<0.01与干预前比较;ΔP<0.01与对照组比较。
3 讨论
我国老年人口将迅速增长,如何保障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更加完善到位,尤其是老年慢性病患者心理康复是当前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根据“居家养老”服务的特殊性与我国医疗资源严重不足的现状,需要发展更多的志愿者参与到“居家养老”服务过程中。脑卒中是发病率较高的慢性病,患者通常丧失部分或全部自理能力,大多数患者有心理障碍[4],尤其是患者大脑皮质功能紊乱,情绪不稳定,有轻微的刺激就会引起激动、发脾气,故本研究通过组织志愿者入户服务,应用森田疗法从改变患者认知入手,并充分借助家庭支持系统的帮助,对居家养老脑卒中患者实行综合心理干预,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在面对生活不能自理、长时间康复训练及肢体功能残缺情境时,患者情绪状态明显优于对照组,焦虑度评估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故认为在常规居家照看模式的基础上实施以居家养老志愿服务的综合心理干预,患者可时刻感受到被关爱,从而逐步缓解或消除负性心理,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森田疗法是一种身心自然疗法,它注重行动在治疗中的重要性,通过行动来改变性格,从而扭转错误曲解的认识和思维活动。整个治疗过程始终贯穿着“顺其自然,忍受痛苦,为所当为”的森田理论[5]。本组森田疗法的应用使患者明白自身行为对康复效果影响重要性,并逐步改变暴躁情绪,并正确认识自身疾病,从而达到积极心理暗示的效果。而格林伯格情境、情绪评估法同其他心理评估量表比较,直观、准确,便于患者自我评判,且情景设置以疾病转归为导向,能精准的抓住患者心理状态,为制定个性化综合心理干预措施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陈君,颜骅,李泽兵,等.社区脑卒中患者功能状况调查[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13,25(3):162-167.
[2] 胡小红,陈谷霖,刘小敏.社区延续护理对老年糖尿病患者护理干预效果[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24):96-97.
[3] 袁利云.家庭访视护理对社区脑卒中患者的干预作用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2,2(10):97-98.
[4] 高春华,黄晓琳.我国脑卒中患者社区康复的进展[J].中国康复,2011,12(26):475-477.
[5] 荣建萍.森田疗法理论指导下的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患者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5,13(4):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