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生儿不同穿刺部位静脉输液安全性对比

2018-05-09芳,李

实用临床医学 2018年2期
关键词:外渗静脉炎输液

宋 芳,李 崎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南昌 330006)

新生儿病情复杂多样,变化快且住院时间长,需长时间静脉给药,因此静脉输液在新生儿疾病治疗期间是最基本且普遍的技术操作[1]。新生儿的皮肤较薄、皮下脂肪少、含水量多,使得静脉穿刺有一定风险,甚至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并发症,穿刺部位的不同对患儿会产生不同的护理结局。本文选择常用的腋静脉、四肢浅静脉、头皮静脉留置静脉输液的方式,对其护理结局进行了对比,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选取于2017年1—6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住院治疗的新生儿492例。纳入标准:1)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2)首次进行输液治疗且需长期(>7 d)静脉输液的患儿;3)年龄为出生~28 d,胎龄≥37周,体质量2500~4000 g。排除标准:皮肤有损伤及淤青;体温超过37.5 ℃;辅助呼吸;穿刺部位改变、输液时间<7 d。本研究获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儿家属知情同意。按穿刺部位的不同将患儿分为头皮静脉组(152例)、四肢外周静脉组(172例)、腋静脉组(168例)。3组患儿在性别、年龄、体质量、胎龄、静脉输液时间及特殊用药情况(静脉营养、10%葡萄糖酸钙、多巴胺、白蛋白或抗生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3组新生儿一般情况比较

1.2 穿刺方法

24G型静脉安全留置针连接安全接头,FLASH冲管液,透明敷贴;皮肤消毒液。留置针留置期间均24 h不间断连续输液;穿刺置管人员均从事新生儿专科工作3年及以上。

按常规消毒皮肤。头皮静脉、四肢浅静脉穿刺:左手固定新生儿头部(或肢体)并绷紧皮肤,右手拇指置于针柄的后方,食指与中指置于针翼前方稳妥持静脉留置针在血管上方以15°~30°角直刺血管,见回血后降低角度沿血管方向再进0.1~0.2 cm,拇指移至外套管左侧分叉处,食指顶住针翼顺势往后退0.2 cm针芯,拇指顶住套管分叉处往前缓慢送套管[2],置管成功后予4~5 cm 3M自粘弹力绷带从静脉留置针敷贴外超过针眼处开始沿着肢体平整稍加压缠绕一圈,松紧适宜,将整个留置针固定,肝素帽露在弹力绷带外[3]。

腋静脉穿刺:助手用拇指绷紧腋窝皮肤,按压腋静脉近心端,同时穿刺者左手置于穿刺肢体三角肌下方绷紧皮肤,尽量伸直患儿肘关节,右手食指对准腋静脉稍用力向下按压,持续2~3 s后快速放松,待腋静脉明显充盈显露后右手持留置针与皮肤呈10°~15°进针[4],见回血后边送管边退针芯(送管速度>退针芯速度)。

1.3 观察指标及判断标准

观察并记录输液外渗、皮下血肿、皮肤意外损伤率、静脉炎例数以及留置针留置时间、一次穿刺成功率、非计划拔管率。

1)采用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静脉炎程度的判断标准[5]评估穿刺静脉。2)一次性穿刺成功:指一针见血并顺利送管过穿刺鞘,有皮下退针反复穿刺动作或更换穿刺部位为二次或以上置管成功病例。3)采用新生儿输液外渗分级标准[6]评估穿刺部位局部皮肤情况。4)拔管标准:穿刺处肿胀、留置针阻塞、肝素帽脱落,Ⅰ级及以上静脉炎者应及时拔出留置针,如无前诉现象,保留7 d主动拔针[7]。留置时间尚无统一规定,有报道[7]建议为了防止药液长期刺激血管造成静脉炎和小血凝块进入血管造成栓塞,留置时间最好不超过7 d。记录留置针保留时间和拔出原因以及一次穿刺成功例数。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及q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组输液外渗、皮下血肿、静脉炎、皮肤意外损伤率、留置针保留时间和一次穿刺成功率、非计划拔管率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腋静脉组较其他2组留置针穿刺难度高、保留时间长,输液外渗、静脉炎、皮下血肿、皮肤意外损伤、非计划拔管等情况发生少(P<0.05),见表2。

表2 3组新生儿留置输液指标比较

3 讨论

腋静脉管径粗直,血液流畅性好,可迅速降低液体渗透压,减少高渗药物对血管的刺激,保持血管完整性,且腋静脉外置隐蔽不易被患儿抓掉,因此经腋静脉穿刺留置时间最长,静脉炎、外渗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最低,与徐玉华等[2,8]研究结果一致,但同时腋静脉也因走向不清晰,穿刺见回血后,再进针可能会穿破血管,导致送套管失败,且腋静脉与腋动脉伴行,新生儿腋动脉搏动弱,腋静脉血管暴露不清,易造成腋静脉、腋动脉分辨不清,难免出现腋下静脉置管误入腋动脉的情况[9],因此,腋静脉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最低。四肢浅静脉组使用了3M自粘弹力绷带包扎固定留置针,减少了透明敷贴卷边的可能,降低了留置针非计划拔管率,留置时间也得到较好延长[10],但同时又因自粘绷带的包扎增加了留置针导管底座对局部皮肤的压力,易造成皮肤意外损伤;头皮静脉组为提高穿刺成功率,需充分暴露视野,临床多采用一次性备皮刀剔除进针周围2 cm处皮肤的毛发,因刀口锋利缺乏保护,且留置针暴露在患儿上肢活动区域,在患儿哭闹、烦躁、抓挠时,极易发生皮肤意外损伤和留置针意外脱管,引起不良后果,如何降低四肢浅静脉组和头皮静脉组皮肤意外损伤率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综上所述,输液治疗时应根据患儿实际情况(住院时间、血管条件)选择合适部位进行穿刺,不断提高操作技能,对于住院时间<7 d的患儿可优先考虑四肢浅静脉进行穿刺。

参考文献:

[1] 陈琼.超声引导在小儿外周静脉穿刺中的应用研究[D].中山:南方医科大学,2016.

[2] 徐玉华,赵智勇.早产儿不同部位静脉留置输液损伤的观察[J].贵州医药,2015,39(10):953-954.

[3] 汪丽平.3M自粘式弹力绷带在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固定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7):124-125.

[4] 韩敏.改良方法穿刺在早产儿经腋静脉PICC穿刺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6,22(17):91-93.

[5] 杨玲娟,邹金梅,倪雪梅,等.三种PICC置管途径并发机械性静脉炎的比较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13(34):6676-6678.

[6] 辛霞,赵艳,辛华,等.规范化新生儿输液外渗管理模式的临床应用及效果观察[J].护理管理杂志,2011,11(1):52-54.

[7] 冯珊.静脉留置针的临床护理新进展[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3):41-43.

[8] 梅花,何婧,何敏.新生儿不同穿刺部位静脉输液损伤的对比研究[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4,11(4):157-159.

[9] 高丽华,李小燕,吴容燕.新生儿经不同外周静脉置入PICC导管的临床观察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7,14(2):137-141.

[10] 刘生娣,万承贤.弹力网套在股静脉置管固定中的应用效果[J].实用临床医学,2016,17(9):82-83,95.

猜你喜欢

外渗静脉炎输液
清热凉血散结方外用治疗化疗性静脉炎疗效观察
增速预注射在降低肿瘤非首疗程化疗患者CT增强检查对比剂外渗率中的应用价值
影像学检查增强扫描中造影剂外渗的护理对策的应用效果观察
六合丹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Meta分析
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局部外渗1例护理体会
放疗患者CT定位造影剂外渗的护理
输液时短细管中为什么没有药液流出
颈枕输液袋
多磺酸黏多糖乳膏联合超声电导仪治疗静脉炎30例
请您收藏
——输液反应抢救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