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业体制改革对岱山盐业生产带来的问题与对策
2018-05-09
岱山一直以来是浙江省重点产盐地区。历史上,盐业生产作为岱山传统产业、基础产业为解决盐区就业、盐村村级集体经济壮大乃至全县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民生改善、全省食盐安全供给与保障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岱山盐业基本情况
上世纪80年代初,岱山盐田面积达到历史最高值,盐田生产面积40343亩,年产盐量一度在17万吨左右。岱山每个住人岛屿几乎都有盐田,直接从事盐业生产人员达到5000余人。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岱山经济发展,尤其是群岛新区建立发展速度提速,岱山盐田废转步伐日益加快,盐田面积逐步减少。2016年,全县有盐场8个,盐田面积18748亩,产盐不到4万吨。2017年,随着舟山市政府落实全市耕地占补平衡政策,保障“十三五”期间新区波音飞机、观音文化园、自留港区、宁波舟山港主通道等一大批重大项目建设,对此岱西四个盐场、高亭一个盐场共7457.5亩盐田实施垦造耕地项目,全县盐田生产面积减少至11290.5亩,生产盐场3个,预计全年产盐量在2.5万吨左右。且从2018年起,因岱山北部围垦需要,岱北盐场收储生产停止,全县仅剩两个盐场,即本岛双峰盐场和外岛衢山桂花盐场,盐田面积为7600余亩,原盐产量不足两万吨。预见5年后,随着岱山城区新一轮规划实施,双峰盐场作为城区后花园,必将列入新一轮盐田废转规划之中,衢山桂花盐场随着衢山岛整体开发的需要也将逐步废转,岱山盐田面积将仅在2000亩左右,盐的产量仅5000吨左右。预计不久的将来,岱山将从贡盐故地、全省重点产盐地区转型为基本无盐田资源之县。
二、盐业体制改革对岱山盐业带来的影响和冲击
盐业专营时期,按照《浙江省盐业管理条例》,岱山盐田年产原盐都由岱山盐业公司收购,省盐业集团公司统一调拨至余姚、慈溪、萧山等全省各地,主要用作腌制加工用盐。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省产海盐各项制盐成本的日益提升,盐区干部、盐民要求提高盐价的呼声不断高涨,我省海盐价格已处于全国最高区位。省产海盐用作腌制用盐已经明显缺乏市场竞争能力、价格倒差矛盾开始突显。在此情况下,省盐业集团公司和岱山盐业公司于2005年7月在岱山合资组建了浙江绿海制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海公司”),岱山生产的原盐集中调拨供应绿海公司,作为绿海公司小包装生产原料用盐,加工成小包装食盐供应给全省城乡居民食用。岱山盐场当年生产的原盐,无论是歉产年景还是丰产年景,都从当年10月初开始放销,到次年6月左右全部放销完毕。在盐业专营体制的保护下,特别是近十年来,在绿海制盐“以工补盐”政策支持下,岱山盐业生产得以稳步开展。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岱山县天时三晴二雨,不利于盐业生产。岱山海盐制盐工艺采用短期结晶生产工艺,由此也产生了两方面影响。
一方面生产出来的盐产品具有色白、粒细、速溶,微量元素含量丰富的特质,深受消费者欢迎,形成了较好的品牌效益,自古素有贡盐之称;另一方面是因天时不利,加之短期结晶生产工艺造成盐的单位面积产量低,亩产在3-4吨,平均在3.5吨左右(目前剩余的双峰盐场、桂花盐场因基础设施差,单产更低,正常年景在3吨/亩左右),一个盐民管理盐田面积在15-20亩,平均在18亩左右,由此造成岱山海盐生产成本高。为保障盐民利益,提高盐民收入,我省多次提高原盐收购价格,造成原盐收购价格偏高。目前,绿海公司收购我县原盐价格远远高于北方海盐和澳大利亚进口海盐收购价格。盐业体制改革后,即使绿海公司直接从盐场购入原盐,但由于收购价格高,按目前岱山盐田面积、产能,预计差价还需在千万左右,如此巨大的差价,将给企业造成沉重的负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此高的海盐价格参与市场竞争,企业显然缺乏市场竞争力,处于被淘汰的困境。
今年初盐业体制改革方案实施以来,受省盐业集团公司经营策略调整以及省内食用盐市场受到省外海盐、井矿盐冲击的影响,直接导致绿海公司产能急剧下降,由原先的每天300吨左右、月生产6000-7000吨、年销售8万吨左右,下降到日产70吨、月产量维持在1500吨左右。绿海公司生产销售量的大幅下降直接导致了盐场生产的原料盐供应量的大幅下降。当前,我县各盐场面临着严重的原盐放销难、调运难困境。这一难题将会在今后岱山盐业生产中进一步凸显,必须采取积极稳妥的办法和举措加以解决。
三、思路与对策
针对我县盐场生产原盐收购价格高,制盐企业收购原盐造成亏损严重,企业缺乏市场竞争力,处于市场淘汰这一困境,以及盐业体制改革实施后,制盐企业可以自行采购原料盐这一新形势,笔者认为省经信、财政、国资等有关部门应该积极研究,制定有效的办法和举措。
(一)建议对制盐企业收购岱山盐场原盐进行财政补贴
一直以来,浙江盐场原盐生产有其自身特殊性,这就是浙江盐场包括岱山盐场不是食盐定点生产企业,生产的原盐一直都作为食盐定点生产企业的原料盐,由盐业公司实施统一收购。这次盐业体制改革方案中没有明确规定此类盐场生产的原盐可以自行买卖,而根据食盐定点生产企业只能减少不能增加的盐改精神,不能在盐区增加新的食盐定点生产企业。为此必须从我县盐业生产特殊情况出发,积极稳妥解决原盐收购、放销等问题。
当下,我县从事盐业生产盐民年龄结构老化,晒盐人员平均年龄在60岁左右,部分盐场已达到70岁上下。盐民收入较低,按一个盐民管理15亩盐田面积、正常年景一亩盐田产出4吨原盐计算,总产原盐在60吨/人。按现行原盐收购价格计算,总收入在3.5万元左右。刨除成本,天时条件有利时盐民收入仅在2万元左右;若遇到天时不利,盐民收入更少。
由于盐民收入偏少,晒盐队伍年龄结构日益老化,造成盐滩基础设施老化,单位面积产能不断下降。盐业体制改革是国家层面的大政方针,作为县级层面要积极支持、全力配合。但盐业体制改革要惠及盐民,不能有损盐民利益。针对岱山盐区盐业体制改革以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笔者认为体制改革以后盐民原盐收购价格必须保持原有水平。对制盐企业收购我县盐场原盐因价格高、存在严重亏损这一现实矛盾,建议通过适当补亏或转移支付作国企利润来解决这一问题。
(二)制盐企业应从岱山盐业自身特点出发,抓紧做好品牌建设
由于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天时不利加之生产工艺采取短期结晶,造成了岱山海盐生产劣势明显,劳动生产率低下,海盐生产成本高。但同时岱山海盐优势也十分明显,品质良好,素有贡盐之称,在省内居民中知名度较高。为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制盐企业要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岱山海盐特色、优势,做深、做精、做好品牌效应,同澳大利亚海盐打差异化竞争牌,进一步提高岱山海盐附加值,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确保企业在政府相关部门对收购岱山海盐政策支持下稳健运行,确保岱山盐业生产稳定大局,确保我省盐业体制改革各项目标任务按期圆满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