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调查性报道的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
2018-05-08王炳韧
王炳韧
摘 要 调查性报道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挥新闻的舆论监督作用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新媒体时代“泛传播”“信息碎片化”的特点,给调查性报道带来了一定的机遇与优势,同时也不可避免存在一定的问题。文章在新媒体时代特点和调查性报道界定基本理论知识介绍的基础上,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结合现状对新媒体时代调查性报道的发展困境及对策进行分析。
关键词 新媒体;调查性报道;记者;调查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04-0091-02
1 新媒体时代特点
首先,多媒体融合是当前我国新媒体时代最具表象的一种传播环境特点,也是传媒呈现出的一种发展态势,并且随着媒介发展的不断深入,这种趋势更加明显、深化。其次,新媒体时代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手机等媒介融合全面发展,打破了消息传播的“定时性”,可以将图像、声音及文字等多种媒介形式融为一体,有效整合多种传播方式,扩大了信息传播的全面性,能够满足不同受众对信息接收形式的不同要求。最后,在新媒体时代,绝大多数信息传播和使用行为都是通过网络进行的,通过对用户网络行为数据进行专门的挖掘分析,媒体就可以了解信息产品被接收、阅读、使用、转发、评论以及受众态度倾向等情况,以此实现更加有效及具有针对性的信息传播。
2 调查性报道界定
调查性报道是新闻报道中最具有事实说服力的新闻类型,具体来说,指的是以一种比较深入、全面、系统的方式揭露社会、公共机构及政府等里各领域中发生或者存在的某种现象、问题,并通过深入的挖掘探索事件背后的原因,以求寻找到某种解决方法,满足受众信息需求,促进新闻事件更好更快解决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调查性报道通常发挥的是一种更为明显的舆论监督功能,大部分是对有损于社会公众利益、不公事件、丑恶现象等的揭露与报道,主要包括以下3个要素:维护公众利益,调查具有独立性,并以揭露与监督为主。
3 新媒体时代调查性报道发展困境
1)信息源鱼龙混杂。信息源的丰富多样化,既是新媒体时代调查性报道发展优势,能够提供更多的调查选题,同时也是调查性报道的一个困境,会形成真假难辨、鱼龙混杂的信息环境。在新媒体语境中四面八方的消息蜂拥而至,这些信息之中存在着一些虚假或者诽谤的因素,而记者和媒体在这种环境中扮演的角色相对于信息的收集者更应该作为鉴别者,把真正有价值的信息筛选出来作为支撑调查性报道的证据。
2)选题重复同质化。当某一新闻事件出现,尤其突发性新闻事件发生之后,各路不同媒体就会围绕同一个事件进行争先恐后的报道,并且部分报道内容具有明显的“复制粘贴”特点,调查角度、深度同质化,千篇一律,不仅给受众带来了视觉疲劳感,严重浪费社会资源,使报道失去了具有自身媒体及记者特点的优势,也容易将部分没有创新、不具价值的调查重复性报道淹没在调查报道的信息海洋中。
3)失实性报道增多。当前媒体日益发达和媒体竞争空前激烈的情况下,各种虚假新闻层出不穷,新闻失实现象成为一个令学界和业界头疼的问题,极大地破坏了媒体的公信力,损害了受众的利益。在调查性报道中,也存在失实性报道,并在新媒体时代呈现增多的趋势,这不仅对调查报道的新闻节目、媒体带来了不良的负面效应,影响了其声誉,也阻碍了调查性报道事业的发展。
4 新媒体时代调查性报道发展对策
1)强化调查深度与准确度。在新媒体的信息海洋中,要突出调查性报道自身的优势,给浅阅读的广大受众增添一点新意,推动新闻事業发展,促进人们思考,提升新闻价值,调查性报道记者必须强化调查深度和准确性。与外部的语言表达技巧和形式等相比,调查性报道记者独立的思考能力、敏锐的洞察力和缜密的思维能力等内部素质条件则显得更加重要,直接决定着调查报道水平的提升空间。所以调查性报道记者要从这三方面努力来不断提升自我。
首先,要培养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调查性报道记者对新闻事实的认知要有自己的分析与观点,在报道中进行的阐述能够体现出自己思维的独特性,要善于通过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新闻事件背后隐藏的问题关键,然后形成观点,这样才能富有个人印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其次,要具备敏锐的新闻洞察力和缜密的思维能力。具备敏锐洞察力的调查性报道记者才能够善于捕捉信息,懂得抓住问题的关键信息进行点评,才能透过新闻事实的表层看到本质,将问题说透
说懂。
最后,记者在语言表达过程中才能够体现出一环扣一环的逻辑性,并且层层递进,不仅有助于受众理解,还能够将问题不断引向深入,而不是将调查停留在事情的表面,提升调查报道意义。
2)选择正确的舆论焦点。具有价值的选题、正确积极的舆论焦点及导向是新媒体时代调查性报道发展中应该注重的一条路径对策,尤其是在部分媒体片面注重负面性调查报道的发展现状下,主流媒体一定要坚守正确的调查报道方向。在选题上确保调查新闻事件的价值,做到调查内容与普通大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补全人们想认知却无法全面认知的内容。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给予考虑:与大众利益密切相关,并具有一定的严重后果;所调查的内容是否具有反常性、代表性和冲击性;调查内容是否是因为某个机构或者个人因为某件行为而辜负的大众,损害了大众利益;调查内容是否具有典型性,在某领域说明某种现象,能够引起大众的注意力等。在此基础上调查记者深入一线进行采访调查,全面接触、探析调查事件的来龙去脉,发现问题的实质,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进行报道,并要具有人文关怀精神,这样才能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促进所报道事件的解决及其发展。
3)调查内容贴近公众利益。新闻报道的贴近性是众所周知的新闻报道规则,但是如何落实贴近规则犹如雾里看花。随着新媒体的广泛运用与普及,在未来的媒体传播环境中,人人都是信息发布者,更多的人将参与到调查报道中。但是这种参与调查具有一定的倾向,更多关注与自身密切相关的新闻调查事件,而那些与自身生活较为遥远,不会产生任何影响的事件则会被众多调查事件所淹没,这是由新闻的贴近性所决定的。《柴静调查:穹顶之下》所关注的雾霾污染问题正是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问题。雾霾对人体的健康危害,使得此类报道让每一个人都成为潜在受众和必然受众。在新媒体发展时代,“内容为王”的指导原则下,调查性报道依然并且会愈来愈彰显贴近公众利益的特点,这样才能唤醒广大受众的认知,吸引受众关注度,彰显调查性报道的价值,提升其影响力。
5 结论
新媒体为调查性报道的发展带来众多优势,不仅丰富了调查性报道的选题内容,扩大了选题范围,丰富了调查报道信息来源,同时也有助于推动调查性报道深度的不断提升,促使调查报道呈现方式更加灵活,顺应新媒体时代阅读收看习惯。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新媒体时代给调查性报道也带来了一定的困境,这就需要调查性报道记者及媒体要在复杂的新媒体环境中强化辨别能力,提高自身的新闻职业素养,选择正确的舆论焦点,顺应时代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岳光宇.微博与电视调查性报道的互动关系研究[D].成都:成都体育学院,2014.
[2]操卫珍.网络时代调查性报道发展的思辨[D].合肥:安徽大学,2014.
[3]罗旻.媒体公众号的调查性报道研究[J].东南传播,2016(3):1-5.
[4]张消夏.网络传播时代调查性报道的发展趋势[J].新闻研究导刊,2016(17):96.
[5]乔洪霞.参与式文化下我国电视调查性节目发展路径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5.
[6]葛向阳.中国调查性报道趋势研究[D].北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5.
[7]闫茹.新媒体语境下调查性报道的新发展[J].新闻传播,2015(3):31-32.
[8]宁怡楠.浅谈新媒体语境下调查性报道的机遇与挑战[J].新闻研究导刊,2016(7):20,32.
[9]汪红春.探析新媒体时代调查性报道的困境与创新——以《公安局政委女儿冒名顶替上大学》报道为例[J].视听,2015(7):48.
[10]刘艳琼.融媒体环境下调查性报道的嬗变[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6(12):82-84.
[11]林阳.浅论“旧媒介”新闻报道在新媒体时代存在的必要性[J].新闻研究导刊,2017(1):99.
[12]安烁羽.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现状及发展前景[J].新闻研究导刊,2017,8(2):246.
[13]董艺莹.新媒体时代《天网》栏目現状及发展方向[J].电视研究,2016(S1):68-70.
[14]陈旭.新媒体时代暗访报道的探析[J].中国传媒科技,2017(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