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今日头条新闻客户端的“信息茧房”传播效应影响

2018-05-08陈佳茹

新媒体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今日头条信息茧房

陈佳茹

摘 要 互联网传播环境下算法分发已经是聚合类新闻客户端的技术标配,这种个性化推荐系统改变了以往受众在传统媒体获取信息的方式,但“算法至上”的个性化推荐系统也加剧了“信息茧房”效应,对互联网用户媒介素养的培养、网络新闻舆论引导产生了消极影响。文章对今日头条新闻客户端的算法原理和个性化推荐系统进行分析,审视“信息茧房”的形成原因和传播效应。

关键词 今日头条;信息茧房;个性化推荐系统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04-0011-02

算法分发是互联网环境下重要的数据计算技术,在聚合类信息平台、搜索引擎、社交软件等互联网工具中广泛运用。算法分发能够精确定位用户需求,个性化推荐用户所想要得到的讯息,从新闻信息、博客博主到电商产品等,一应俱全。今日头条作为以数据技术驱动新闻传播的新型新闻媒体,是个性化新闻推荐系统开发的先驱和行业的佼佼者,从2012年9月开发第一版推荐系统,至今已经经历了四次大规模调整。

今日头条的个性化新闻推荐系统,一方面通过“网络爬虫”从互联网信息海洋中截取有效信息汇聚到自身信息平台,另一方面通过对用户的浏览行为进行分析计算,依照个体差异性需求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新闻推送,达到千人千面的新闻传播现象。这种信息推荐行为逐渐压缩用户的信息涉猎空间,加剧“信息茧房”的形成。“信息茧房”(information cocoons)最早由桑坦尼提出,“我们只听我们选择的东西和愉悦我们的东西的通讯领域。通俗地阐释说,在信息传播中,因公众自身的信息需求并非全方位的,公众只注意自己选择的东西和是自己愉悦的通讯领域,久而久之,会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信息茧房”阻隔了个人与信息环境的全面发展,在新闻聚合平台推荐下,用户处于信息接收面逐渐缩窄的选择、筛选、接收与理解的信息空间,会像蚕一样作茧自缚,形成自我意见强化的“回音室”。

1 今日头条“信息茧房”形成的原因

1.1 互联网传播环境是培养温床

“流量”和“日活”是衡量一款互联网产品成功與否的基础标准。网站为了用户数量会用尽办法来增强用户的数量和使用频率。与传统新闻媒体尊崇的新闻专业主义不同,聚合类新闻平台的内容版权模糊,栏目策划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内容生产和传播诉求完全依赖于用户。通过对今日头条用户偏好的调查得知,社会热点、娱乐类信息是用户偏爱的新闻类型。“标题党”和低俗新闻具有较高的关注度。今日头条在低俗内容推荐方面也受到网信办、公安局扽各相关部门的约谈和整顿。网络信息传播环境的倾向性特征迎合了大众的阅读兴趣,在往复的信息接收中为信息茧房的搭建提供了土壤。

1.2 “算法至上”的个性化推荐系统是搭建工具

今日头条的个性化推荐系统,如果用形式化的方式去描述实际上是拟合一个用户对内容满意度的函数,这个函数需要输入三个维度的变量:

第一个维度是内容。头条现在已经是一个综合内容平台,图文、视频、UGC小视频、问答、微头条,每种内容有很多自己的特征,需要考虑怎样提取不同内容类型的特征做好推荐。

第二个维度是用户特征。包括各种兴趣标签,职业、年龄、性别等,还有很多模型刻画出的隐式用户兴趣等。

第三个维度是环境特征。这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推荐的特点,用户随时随地移动,在工作场合、通勤、旅游等不同的场景,信息偏好有所偏移。

结合三方面的维度,模型会给出一个预估,即推测推荐内容在这一场景下对这一用户是否合适。

今日头条通过用户在他类平台的信息挖掘和自平台的使用行为构建用户画像,建立用户的“兴趣图谱”。今日头条的注册允许第三方社交平台绑定登录,包括QQ、微信、微博等,一旦用户实现了绑定,“兴趣图谱”就开启了为用户个性化内容的匹配初始阶段。系统会在用户往复的浏览行为中自动抓取中频率较高的主题、关键词等,在庞大而精密的标签体系中推荐用户感兴趣的内容,做到“你关心的,才是头条”。

1.3 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是内在动因

传统新闻是点对面的单向传输,观众处于被动接受姿态。在互联网传播环境下,“观众”成为“用户”,被动接受的局面一去不复返,成为用户主导的主动接受姿态。碎片化的信息接收习惯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丰富的信息量,适应快节奏生活状态下的信息接收场景。今日头条抓住了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大刀阔斧的砍掉用户不感兴趣的冷内容,为用户节约了寻找感兴趣内容的时间。并且在感兴趣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范畴,提供狭小范围内丰富的信息。因此今日头条用户的使用黏性很强,在差异化内容推送方面不仅定位趋于精准,而且内容量丰富。

2 今日头条“信息茧房”的传播效应

2.1 信息窄化压缩认知空间

聚合新闻平台受众的信息窄化压缩了用户的认知空间,导致其对真实世界的认知失衡。沃尔特·李普曼在“拟态环境”概念中个提出,大众传播所形成的信息环境源于真实环境,却又不尽一致的媒介环境。个人通过对象征性事件的信息加工形成媒介环境,因此个人所接收到的信息环境就是媒介构成的虚拟环境。“信息茧房”下的受众的虚拟环境狭隘,会造成个体对世界认知的偏差。今日头条以用户需求为主导,根据个人偏好推荐的差异化新闻讯息,一定程度上为每个人打造了一份“个人日报”。长期沉浸在“个人日报”中,会加强新闻传播领域的“马太效应”,对不感兴趣的内容避而不理,阻断了多领域观点的碰撞,导致认知上的不平衡,甚至极端的认知现象。

2.2 个体接收信息的“回声室”效应

“回声室”效应是个体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虚拟环境中,意见相近的声音不断积聚,分歧的意见被屏蔽在圈外,这些声音被夸张和扭曲,并且封闭环境中的人认为这些扭曲的故事就是事实的全部。今日头条中的用户既是信息的获取者,也是信息的生产者。今日头条的内容主要来源于两部分,一是具有成熟内容生产能力的PGC平台,二是UGC用户内容,如问答、用户评论、微头条。数百万计的内容生产者会以受众的兴趣为基础来进行话题设置,排除受众不喜欢的声音。个体沉浸在自己的“回声室”中,难以听到外界的声音,从而陷入极端主义和盲目自信。

2.3 泛低质内容的负面影响

今日头条的“蜘蛛抓取”式内容生成方式对泛低质内容的识别效果较差。虚假新闻、黑稿、标题党、低俗涉黄内容等很难被机器识别,需要提供大量的比对信息文本和人工审核。面对大体量的内容,人工编辑产出有限,因而有较大一部分泛低质内容流向用户。这些虚假、低俗的内容给用户带来错误的引导,也造成个性化推荐内容的“越描越黑”。“信息茧房”中的用户缺乏独立的思考和理性的甄別,会受到泛低质内容的误导。

2.4 助推互联网群体极化现象

群体极化是人们在进行群体决策时会做出比个人决策更冒险的决策,从而偏离最佳决策。在网络社会中,群体极化现象更为普遍,较常见的就是“水军”和粉丝现象。网络中的“水军”或粉丝有着共同的认知倾向和价值追求,对已认定的意见顽固推崇,毫无事实依据的抗议一些反对声音。社交网络通过分享、转发、点赞等方式来划定相同意见的群体,而今日头条作为资讯平台并不具备较高的社交能力,但每条新闻的评论、点赞、回复、关注等功能能够将意见同一的人聚集起来,从而独立存在的茧房通过信息平台上的互动成为有外在纽带连结的茧房群。匿名的特点加剧了茧房群之间信息交换的畅通性,在突发性事件发生时,极端行为很容易被激发。

3 结束语

个性化推荐为今日头条获取了大量受众,但算法和模型无法判断新闻价值,反而加剧了“信息茧房”效应。聚合类新闻平台要提升互联网人的新闻素养,把握好新闻的真实性和价值性,强化新闻编辑的“把关人”作用,把“个性化”推荐与“人性化”推荐相结合,不断提升平台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做到“懂得”人的需求,冲破“信息茧房”带来的负面效应。

参考文献

[1]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M].张智勇,乐国安,侯玉波,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23-42.

[2]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89.

[3]梁锋.信息茧房[J].新闻前哨,2013(1):87.

[4]胡婉婷.“信息虽房”对网络公共领域建构的破坏[J].青年记者,2016(10):26-27.

[5]马嘉悦.定制化信息为我们带来了什么?——“今日头条”App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6(6):131.

[6]苏梦奇.移动客户端如何实现“用户至上”——以今日头条、澎湃新闻、人民日报为例[J].传媒观察,2015(11):22-23.

猜你喜欢

今日头条信息茧房
后真相时代的信息传受方式与应对路径
微时代大学生“信息茧房”效应干预
社交媒体时代下新闻产需变化刍议
“信息茧房”禁锢了我们的双眼
“信息茧房”禁锢了我们的双眼(观察家)
60亿收入进账但盈利仍未可知 “今日头条”创始人张一鸣底气何来
从“今日头条”看媒介融合
感知价值与满意度的关系研究
《今日头条》与《微信》的内容之战
济南法院集体入驻“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