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使用者认知度的城市全民健身器材发展对策研究

2018-05-08刘丹松郑伟涛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被调查者健身器材使用者

刘 干,刘丹松,郑伟涛

引言

“人类最大的财富是健康”[1]。《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以来,我国全民健身事业取得了重大成就:全民健身活动广泛蓬勃开展,全民健身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人们的健身热情不断高涨,全民健身组织体系、服务体系、激励机制等日益完善[2]。全民健身路径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全民健身工程重要内容之一,是中国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重要硬件保证。但是,国内针对全民健身器材使用者的健身动机、对自身情况和健身器材的知晓度、对健身器材的认可度等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武汉地处中部,且同全国其它城市一样,全民健身器材已遍布各大小区、高校、公园等地[3],具备一定的代表性。因此,本文以武汉市为代表,对武汉市的全民健身路径点全民健身器材的使用者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厘清城市健身人群对全民健身器材的认知度和认可度,以期为城市全民健身路径及器材的发展做铺垫。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武汉市武昌区、洪山区、江汉区、江岸区、汉阳区、东西湖区以及江夏区等七个市辖区内的28个全民健身路径点,对全民健身器材的使用者发放调查问卷。

1.2 研究方法

在对武汉市全民健身器材的使用者进行随机访谈后,结合使用者反馈的情况和问题,参考专家意见设计调查问卷,其主要内容包括全民健身器材使用者的特征、健身动机、对自身情况的知晓度、器材的知晓度、对健身器材的认可度等方面。采用重测法进行问卷信度检验,其信度为R=0.88;采用专家评价法进行问卷效度检验,其效度为93%。采取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问卷发放,运用SPSS 19.0对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录入及整理,并对问卷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问卷基本情况

对武汉市内28个全民健身路径点发放调查问卷,每个路径点发放问卷40份,共计1120份。实际回收问卷1086份,有效问卷1033份,问卷的回收率为97.0%,有效率为92.2%。

2.2 使用者的基本情况分析

本次调查中,被调查男性(54.2%)的比例略高于女性(45.8%)。在年龄方面,被调查人群的年龄覆盖了所有年龄段。其中,10岁以下占1%、10~18岁占4.3%,处于这两个年龄段的人群基本均处于义务教育阶段,以学业为主,而应试教育下,积极参与大众健身的人群比例不高[4],随机样本的比例相对较少。18岁以后,被调查人员的比例显著提高,18~30岁占26.1%,30~50岁占32.2%,50~60岁占20.2%,60岁以上占16.2%。

在被调查者的职业方面,退休人员(24.1%)和企业职工(27.5%)所占比例较大,其次为学生(17.0%)、自由职业者(13.8%),事业单位人员(8.9%)比例适中,进城务工人员、公务员和务农人员比例较低,均只占了2%~3%。而在受教育程度方面,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局面,初中以下学历(14.0%)和研究生学历(7.0%)人员相对较少,而高中(24.5%)、专科(21.9%)、本科(28.6%)学历分布较为平均。

2.3 全民健身器材的使用者认知分析

2.3.1 使用者的健身动机分析

动机是推动一个人参与或进行某项活动的内部动力,能够激发、维持人的活动,明确活动的目的性。健身动机是推动和维持人们进行健身锻炼的内部动力。

表1 使用者的健身动机分析表(%)

从总体上看,全民健身器材使用者的主要动机是“锻炼身体”(61.6%),其次是“陪家人”(30.3%)、“娱乐”(27.7%),基于“增进邻里感情”(16.1%)和“打发时间”(15.2%)动机的人群比例相当,“其他”动机人群甚少,仅2.2%。我国全民健身器材安装的初衷,一方面是加强全民健身,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另一方面也体现在它的趣味性,希望人们可以走到户外,进行娱乐和感情交流[5]。总体来说,全民健身器材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此目的,但是仍需进一步加强对全民健身器材的意义、用途等方面的普及和推广以强化其目的性。

2.3.2 使用者对自身情况的知晓度分析

使用者是否清楚自己身体的运动特点、基本状况以及功能改进方向是人们理性选择健身器材、针对性进行锻炼的前提条件。

表2 使用者对自身情况的知晓度表(%)

从总体上看,被调查人群对自身情况的知晓度较低,“知道一点”的被调查者比例达到了65.9%,“不清楚”的也达到了15.1%,而仅仅19.0%的人“非常清楚”自己的运动特点、基本状况以及功能改进方向。人们对自身情况的知晓度较差会直接导致人们使用全民健身器材的锻炼针对性较低,使得通过锻炼真正从本质上提升自身功能、改善身体状况的可能性不足。因此,在不断丰富和完善各种全民健身器材的同时,一方面需要加强人们对自身情况的了解,认清自身功能的改进方法以及各种器材的不同功能,另一方面也需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能够及时的为健身者提供合理的建议和反馈。

2.3.3 使用者对健身器材的知晓情况分析

使用者对全民健身器材的知晓情况主要包括对器材的使用方法、锻炼功能以及健身需求与锻炼功能匹配程度等。对健身器材基本情况的了解是正确、有效使用器材的前提,器材知晓度也从侧面反映了大众对健身活动的关注程度。

表3 使用者对健身器材使用方法、锻炼功能、需求匹配的知晓度表(%)

调查发现,“清楚”知晓健身器材使用方法(68.9%)和锻炼功能(69.4%)的被调查者比例均小于70%,知晓度的普遍性较缺乏[6],尤其是仅仅54.3%的被调查者能清楚进行自身健身需求与锻炼功能的匹配,也就是说仅有54.3%的锻炼人群会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性的使用健身器材,而有45.7%是无针对性的进行健身锻炼。同时,在另一项“经常使用的全民健身器材主要存在的问题”调查中,“不知如何使用某些器材”的被调查者占7.6%,“无专业人员对器材进行解释和说明”的也占了25.0%。而在“使用健身器材的顾虑”调查中,20.8%的被调查者害怕“陌生项目损害身体”,15.6%的认为“操作复杂、感到焦虑”,这些问题的存在和顾虑的产生都是人们对器材的使用方法、锻炼功能、需求匹配等知晓度低的体现。

人们对健身器材的知晓度低会导致人们错误的使用健身器材,增加运动损伤的概率,且容易导致人们对陌生的锻炼项目产生厌倦,远离全民健身器材。同时,对健身需求与器材锻炼功能匹配程度知晓度的缺乏也可能导致人们盲目的进行锻炼,降低锻炼的效果。提升使用者对健身器材的知晓度,一方面需对各类全民健身器材的使用方法、锻炼功能等进行浅显易懂的标识,一方面需加强全民健身器材相关知识的宣传和专业引导,普及健身器材常识。

2.3.4 使用者对全民健身器材的认可度分析

使用者对全民健身器材的认可度从多个方面体现了使用者对全民健身器材目前现状的看法或意见,也是全民健身器材在方便便利、安全性能、项目设计、尺寸合理以及外观色彩等多个方面是否符合人们或社会需求的外在表现。人们对全民健身器材良好的认可度往往会带来大量的使用人群,调动人们健身的积极性。调查显示,使用者对目前全民健身器材的认可度较为良好,但是也存在着部分突出问题亟需解决。

表4 使用者对健身器材方便便利、安全性能、项目设计、尺寸合理、外观色彩的认可度表(%)

在方便便利的认知方面,认为全民健身器材为其带来了方便的占了被调查者的78.4%。我国全民健身器材的安装点以住宅小区为主要布置点展开,辅以校园、公园的形式,其便利程度达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但是仍然有11.2%的被调查者认为其并不方便。对使用者期望全民健身器材安置地点的调查显示,虽然“居住地附近”(77.9%)仍然是使用者最期望的全民健身器材安置点,但是“工作地附近”却是使用者的第二期望安置地点,达到了16.5%,这一比例与健身广场、公园的期望比例一样。而本调查也显示,使用者经常使用全民健身器材的位置中,“工作地附近”仅仅占了3.8%,这与期望值相差太大。因此,为进一步增强全民健身器材的方便便利性,在继续加强小区全民健身器材的设置的同时,工作地附近将是另一个全民健身器材设置的重点。

在安全性能的认知方面,认为全民健身器材很安全的仅仅占到了被调查者的27.2%,认为其安全状况一般的占到了64.9%,同时也有7.9%认为其不安全。在本调查中,认为全民健身器材“日常管理、维护不到位”的占了被调查者的27.3%,认为“安全措施不够”的占了19.0%,而仅仅25.0%的被调查者所使用的全民健身器材有人定期进行维护。在经常使用的全民健身器材的安装年限上,仅仅11.8%的全民健身器材是2年内新安装的,而安装年限在6年以上的达到了38.6%。现行国家标准GB 19272-2011《室外健身器材的安全通用要求》中规定,一般全民健身器材的使用年限为8年,而具有转动、摆动或滑动等含有各类活动性零部件的器材,其安全使用年限仅仅为4年。全民健身器材基本全部安装在室外,长期暴露在自然环境下,加上其维修维护的不到位,导致其使用年限将会大打折扣。加强全民健身器材的安全性能设计,加强对全民健身器材的更新更换,安排专人对其进行管理维护是提高全民健身器材安全性能满意度的重要手段。

在项目设计的认知方面,23.6%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的全民健身器材项目设计很合理,46.1%认为较合理,27.5%认为一般,2.8%认为不合理。本次调查显示,在最常见的全民健身器材类别中,主要是针对身体特定部位的锻炼,如锻炼上肢(单杠、双杠、太极推手器、上肢牵引)、锻炼下肢(太空漫步机、健身车)和锻炼腰部(腰背按摩器、扭腰器)的器材,而综合性锻炼器材以及娱乐性、对抗性、益智性的器材相对较少,而最希望使用综合性锻炼器材进行锻炼的被调查者达到了56.6%,这也体现了目前全民健身器材的所涉及的项目种类并不是非常全面,或者项目设计并未迎合不同健身者的实际需求[7]。同时,在健身器材的科学性调查中,仅仅24.0%的被调查者认为全民健身器材的锻炼非常科学,68.6%认为其科学性一般。在“健身器材存在的主要问题”方面,18%的被调查者“无法找到合适自己的器材”,这一问题与使用者对自身和器材的认知度低相关,也侧面反映了健身器材项目设计的合理度缺乏。而在全民健身器材安置之初,仅仅20%的被调查者被咨询过其健身需求,咨询度低导致了部分健身人群的健身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提高全民健身器材的项目设计合理性,一方面需要加强新型锻炼器材的设计,特别是综合性锻炼器材以及娱乐性、对抗性、益智性的器材,一方面也需进一步提升锻炼器材的科学性。同时,在室外健身器材安置之初,进行全覆盖的民意调查也是必须的。

在尺寸大小的认知方面,32.5%的被调查者认为健身器材的尺寸大小都很合理,54.3%认为较合理,而认为其合理性一般和不合理的也分别占到了11.8%、1.4%。在“经常使用的全民健身器材主要存在的问题”方面,有12.3%的被调查者认为“器材尺寸有缺陷”。为保证大部分健身人群的健身需求,现有的全民健身器材均为标准尺寸。而在全民健身器材的可调节性方面,有高达77.2%的被调查者认为其无可调节性,无法根据自身的需求调整器材的尺寸。而在“目前社会上最缺乏的全民健身器材”方面,残疾人健身器材(33.0%)是目前最为缺乏的,其次是儿童健身器材(26.6%),而这两类器材是与标准器材的尺寸、规格相差较大的。同时,没有对健身者的实际需求进行详细的咨询,不了解该全民健身器材所覆盖人群的群体特征,也导致了部分被调查者对器材尺寸的不认可。因此,设计可调节性强的全民健身器材,加强开发残疾人、儿童健身器材,对器材设置点所覆盖人群的群体特征进行调研,是进一步提升全民健身器材尺寸满意度的有效手段。

在外观色彩的认知方面,对全民健身器材色彩设计很满意的为29.1%,较满意的达到了49.0%,认为其一般的为19.2%,也有2.7%的被调查者对其不满意。在“全民健身器材与周围环境是否相适应”的调查中,有33.3%的被调查者认为很适应,也有55.0%认为其适应性一般。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人们的生理和心理不同,对色彩的要求也不同。在另一项“喜欢的健身器材色彩”调查中发现,有62.3%的50岁以上人群选择了深色彩点缀亮色,30~50岁人群选择色彩差别大的深色和亮色搭配的被调查者最多,20~30岁人群则更多的选择以亮色彩为主,20岁以下人群选择多色彩搭配的比例最高。在“经常使用的全民健身器材主要存在的问题”方面,也有15.6%的被调查者认为全民健身器材色彩单一。因此,根据全民健身器材设置点所覆盖的人群的年龄差异进行颜色的搭配,同时使其与周边环境相融合,是提升全民健身器材色彩满意度的途径之一。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城市男性比女性更加频繁的出现在室外健身器材进行身体锻炼;随着年龄的增加,使用频率相应增加;使用者中退休人员最多;高中学历的人群使用频率最高。

锻炼身体是城市全民健身器材使用者的主要使用动机,其次是陪家人与娱乐,全民健身器材的安装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其初衷。

城市全民健身器材使用者无论是对自身身体的运动特点、基本状况以及功能改进方向,还是对健身器材的使用方法、锻炼功能以及需求匹配等的知晓度均未达到理想的水平。

城市全民健身器材使用者对目前全民健身器材的方便便利、安全性能、项目设计、尺寸合理、外观色彩等五个方面认可度较为良好,但是也存在着安装地点单一、维护管理不到位、器材更新缓慢、功能综合性差、尺寸可调节性差、色彩搭配单一等突出问题。

3.2 建议

加强健身器材的布局多样化及研制开发,提高全面性和综合性。在继续加强小区全民健身器材设置的基础上,应该进一步加强工作地附近全民健身器材的建设。同时,加强综合性以及娱乐性、对抗性、益智性新型锻炼器材的研制研发,设计可调节性强的全民健身器材,加强安全性能设计,符合不同锻炼目的、不同身体素质、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健身需求。

抓实健身器材的维护管理及更新更换,提升安全性和针对性。在各健身路径点设置器材维护、维修基金,成立健身器材维修维护工作队,对健身器材进行巡查、维修及维护。同时,在新器材设置之初,对全民健身器材设置点所覆盖人群进行民

意调查和群体特征调研,根据群体变化更新更加符合现有人群的新型器材。

增强健身群众的健身意识及锻炼认知,促进健身科学性和效果化。一方面对全民健身路径的意义、用途等方面的进行普及和推广,加强全民健身器材相关知识的宣传和专业引导,普及健身器材常识,深化人们对自身情况和锻炼器材的认知度,另一方面进一步推进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使其深入群众,对群众健身进行专业引导和健身反馈。同时,也需对各类全民健身器材的使用方法、锻炼功能进行更加明确、浅显易懂的标识。

参考文献:

[1] 宋文红,李新,党伟. 沈阳市全民健身器材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28(1):88-91.

[2] 董新光. 近15年我国群众体育发展之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2010,(10):1-6.

[3] 何艳君,陈绍艳,胡冬波. 武汉市全民健身路径及发展趋势的思考[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20(6):83-84.

[4] 杨韵. 被“应试”捆绑的体育:对学校体育发展困境的反思与批判[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14,(5):62-66.

[5] 李相如,展更豪,周林清,凌辉,钱雯,晓敏,高元义. 我国城市社区实施全民健身工程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 体育科学,2001,21(2):28-33.

[6] 姜莹莹,赵文华. 全民健身路径工程的知晓率和使用现状评价[J]. 中国体育科技,2013,49(2):123-126.

[7] 石峰,郭建荣. 西安市全民健身路径工程研究[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27(3):300-303.

猜你喜欢

被调查者健身器材使用者
新国标要求下室外健身器材综合测试系统的设计探究
设计让您在喜爱的虚拟世界中自由奔跑
新店:健身器材特色产业“化蛹成蝶”
00后阅读偏好的三大特点
新型拼插休闲椅,让人与人的距离更近
野地健身
抓拍神器
健身秀:囧并时尚着
梦乡床
敏感性问题抽样调查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