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凝血功能测定的影响因素

2018-05-07李丽娟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8年1期
关键词:合格组间标本

李丽娟 邓 超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检验科 郑州 450000)

凝血功能检测在凝血功能障碍疾病的诊治和手术之前的检查建议及药物服用的抗凝状况判断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能够进行血栓前状态检查、凝血功能异常的筛选检查以及反映机体凝血机制的选择性检查。为探讨影响凝血功能检测的检测前采集因素、检测中标本状态和操作因素、治疗中药物影响因素,本文研究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院内没有凝血病史的病患66人,血栓病患13人,患有肝病的病患10人,门诊病患15人展开研究。

1.2 仪器和试剂

运用sysmexCA1500全自动血凝分析设备和德灵试剂作为研究的仪器和试剂。

1.3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1.0统计软件展开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血凝功能标本采集因素

选取真空负压采血管(抗凝剂为109mmol/L枸橼酸钠0.2ml加入1.8ml静脉血,抗凝剂与全血比例为1∶9)轻轻混匀,如果比例不准确将会和规定的正常抽血含量的结果有一定的误差(P<0.05)。标本量不足2ml者PT结果(14.3±2.0)s、APTT结果(45.2±3.9)s、TT结果(26.3±3.2)s显著高于重抽血后合格标本测定结果,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单位:s)。

表1

项目标本量不足2ml者测定结果重抽血后合格标本测定结果PT14.3±2.010.6±1.5APTT45.2±3.921.8±3.1TT26.3±3.214.7±2.1

2.2 标本测定中的技术因素及标本状态因素

离心5min测定PT结果(10.2±1.67)s、APTT结果(24.5±1.30)s显著低于离心10min测定结果,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单位:s)。

表2

项目离心5min测定结果离心10min测定结果PT10.2±1.6712.3±1.54APTT24.5±1.3027.2±1.80

溶血标本PT结果(9.2±1.1)s、APTT结果(26.1±3.5)s、TT结果(23.1±2.2)s与重抽血后的合格标本测定结果,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单位:s)。

表3

项目溶血标本重抽血后的合格标本PT9.2±1.112.6±1.4APTT26.1±3.532.5±3.7TT23.1±2.218.4±2.0

血标本内有微小凝块:有凝块标本与正常标本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PT、APTT值低于合格标本,TT尚可。下表是5例有凝块的凝血功能标本和重新采血的PT、APTT结果对比,见表4(单位:s)。

表4

有凝块标本测定结果重抽血后合格标本测定结果PTAPTTPTAPTT例110.325.411.427.6例29.722.510.426.4例39.622.311.027.0例410.145.011.651.0例58.629.510.231.2

3 讨论

通过本文研究证实,标本量不足2ml者PT结果(14.3±2.0)s、APTT结果(45.2±3.9)s、TT结果(26.3±3.2)s显著高于重抽血后合格标本测定结果,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标本采集量会对凝血功能检查指标产生影响,在具体检测过程中,必须抽取足量的血液标本。另外,在血液标本采集过程中需注意,收集标本时扎压脉带时间不宜过长(≤5min),否则会引起凝血及纤溶因子活化。严禁抽血时反复回针穿刺,会出现溶血或者组织因子进入血液的情况,使凝血机制得到启动,不可进行剧烈的运动,必须在心平气和及空腹状况下采集血液,因为人在运动之后,Ⅷ因子活性会极速提升,这样会影响到APTT,在采集血液标本后,禁止振荡,应即刻送去检测。离心5min测定PT结果(10.2±1.67)s、APTT结果(24.5±1.30)s显著低于离心10min测定结果,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3000转/min的速度离心10min为宜,避免为了使速度变快而把离心时间缩减至5min,因为这样的做法会极大地影响到凝血功能的检测结果,出现十分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另外,试剂也是影响测量结果的重要因素。溶血标本PT结果(9.2±1.1)s、APTT结果(26.1±3.5)s、TT结果(23.1±2.2)s与重抽血后的合格标本测定结果,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血对于凝血功能的检测来说有着相对大的影响,因为红细胞磷脂的表层有着凝血活酶的活性进而能够改变血浆凝固的时间。因此溶血标本和标准标本之间具有显著的统计学误差。有凝块标本与正常标本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如抗凝管出现质量问题、采血时血液标本采集不顺利、采集后没有和抗凝剂充分混匀都会出现血标本有凝块的现象,无论大小,都要重新抽血。有些病房护士以为把凝块挑出就没事,事实上该标本已经参与凝血。

综上,我们能够得知,血液标本的收集、制备、病患的生理因素和血液检测时的各项细节都是影响凝血功能检测的因素,在对影响凝血功能检测的因素进行详细了解,并且使用相对应的策略之后,才可以使临床诊治的结果更加准确。

1 郭笑如,黄浩南,肖婷.对凝血试验影响因素的探讨.血栓与止血学,2011,17(4):186~187.

2 苏春康.急诊凝血试验的分析前质量控制.河南外科学杂志,2011,17(2):105~106.

3 王继萍.血液标本的采集质量与检验结果相关分析.山西医药杂志,2011,9(6):556~557.

4 程育春,赵燕霞,侯临平,等.血凝的影响因素分析.实用医技杂志,2011,18(7):712~713.

5 周灵玲,胡晓蕾,尧银光,等.标本部分凝集对凝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3,17:3365~3367.

猜你喜欢

合格组间标本
达格列净对预混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不达标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
3D打印技术在动物标本中的应用
巩义丁香花园唐墓出土器物介绍
COVID-19大便标本采集器的设计及应用
数据组间平均数、方差关系的探究
要背沟,不要“虎背熊腰”
更 正
教你制作昆虫标本
我是合格的小会计
做合格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