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碗菜”在浦东“复活”

2018-05-05/丁

上海商业 2018年1期
关键词:河鲜南汇素菜

文 /丁 翔

一场别开生面的祭海仪式不久前在浦东新区书院镇葵园农庄隆重举行。主祭人手持檄文,身穿古式汉服,面对祭坛的一只盛满河鲜的海碗,面向大家,念念有词道:洪荒初年,即有大海。吞日吐月,孕生风雷,生命之源,伟哉大海。浦东南汇,古称蓬莱,育成不物,牧渔料海,尊师重教,书院典范,中华文明,传承千代,海碗祭海,助我开怀。朗朗上口的祭海词,围绕海碗,把在场的人们带进了一个令人起敬的美丽传说的情景。

据说,浦东新区的南汇地区,民间一直流传着一条俗语“海碗”。意为这个人做事很厉害,也表示这件事做来很大。顺口会说一句“海碗”,浦东南汇人的口音中带一个重音。在音同字不同的语句中,常常会夹带了一些令人发笑字句。“海碗”这二个字就是这种民间俚语中,很有特色的话语。

而真正让这“海碗”二字,深入人心的是,它的产生还有多种版本的说法。

一种是因为渔民出海打鱼,风浪大,时间长。在船上吃喝不可能像在岸上一样,几只小菜盛放几只小碗。颠波的鱼船,只能用一种比较大的瓷碗,把在船上草草烧煮的荤素菜盛在一只大碗里,大家围在一起,共同享用。时间一长,这只随着渔船在大海上航行的大碗,也称为“海碗”了。

还有一种说法是,靠海吃海的当地人,每次要出海打鱼,为祈求平安,都要海岸上摆开桌子,放上几只荤素菜,点上香烛,众人面对大海,一齐跪磕。在众多的荤素菜中,有一种比其它碗大二倍的瓷碗,比较显眼。当地人认为,要向大海祈祷吉祥平安,端上的菜,必须要盛在最大的碗里。而这种大碗盛大菜面向大海的碗,也自然称为“海碗”了。

种种的“海碗”传说,也不是最主要的解读,让人佩服的还有二种对“海碗”菜烹饪技艺传说。

早前,人们信仰神仙,海神娘娘是出海渔民人人敬畏的保护神。人们在出海前,都要备足出海捕鱼所需的各种食物。这些食物,不管荤素,都要从岸上带去。唯独不会带上先前捕上岸的海鲜。而到了船上,哪怕再困难,也不会随意食用捕上来的各种海鲜。这是因为,人们信奉一条相传了千年的规距,就是不能当着大海食用海鲜。如果,违背这个承诺,海神娘娘说不定发脾气了,掀风浪,灾难也可能不请自来。这种敬畏海洋的观念,世代相传,也成为一条不可逾越的底线。而为了让在渔船上烧煮的荤素菜肴,确保与岸上的海鲜一样美味,渔民会推选出一位在当地稍有名气的厨房手艺人。这位也是以打渔为生的手艺人,会根据船上特色,在选料和烹饪方面,动足脑筋,讲究吉祥如意。据当地人介绍,比如在烹饪河鲜时,要放上八种,意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烹饪素菜时,也非常讲究和谐善意,放上一些略带红色的胡萝卜和大头菜等,这样也能改善一些口味。还有捕鱼人经常在海上吸着海水咸味,不利于身体健康。而在素菜中放些红酱油之类的调味品,也可以解决一些鱼的身体上的咸味问题。

还有一种做法就是在对海碗菜进行烹饪时 ,考虑到海上风大浪高,因此,在灶膛里添柴时,不能等到火熄后再添。厨师必须手脚并用,快捷利索,翻炒焖煮连续不断的上手。也由此荤素菜放在一起烹饪,味道鲜透,淡咸适中,尤其是盐不能多放的。这样的海碗菜味道独特。众人围着小桌上的海碗,一起品尝任凭渔船在风浪中颠婆航行,大家也吃得津津有味。别有一番风情了。

如今,海碗菜已在浦东新区书院镇的葵园农庄复原了。而复原了的海碗菜也进行了一番创新改良。但是,不管如何变化,“八种河鲜”的传统神韵,还是保存了下来。特别是在葵园农庄广场上,矗起的一口高大的青花瓷海碗塔,更成了当地的一道独特的乡村风景。曾经的祭海仪式,也在葵园重新复活了。那首朗朗上口的“祭海词”,叙述了海边人对大海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海碗菜释放的和谐友好,敬畏海洋,保护自然的优秀文化的精髓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海碗菜的大气包容,和谐精神,让人们在洋溢着书香的庭院中,抒发久违的乡愁。

猜你喜欢

河鲜南汇素菜
张大林
河鲜肥美,入粥最宜
筷子
从竹枝词考察近代南汇地区社会文化变迁
常德河街里的江湖味道
“仿荤素菜”的那些事
没猫的日子是一道素菜(组诗)
“仿荤素菜”的那些事
南汇水蜜桃[1]
这些年我们没有吃过的“河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