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2018-05-05方世巧徐少癸
方世巧,徐少癸
(广西师范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十八大也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由此可见,在新时代,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旅游产业作为一项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具有重要意义。文化可以提升旅游的内涵,发挥引领作用;旅游可以为传播文化提供载体和平台,为文化创造市场需求。广西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旅游资源。充分发挥这些资源的独特优势,从而让旅游产业得到实质性的发展,民族文化得到保护和发展。因此,笔者引入全域旅游这一全新的理念,着力探索广西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思路,从而为建设广西旅游强区、壮大广西经济文化提供理论依据。
一、全域旅游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关系
2016年,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提出我国的旅游要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此后,《中国旅游发展报告(2016)》《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导则》等政策文件明确要求深入推进全域旅游和“旅游+”的行动。全域旅游的提出,从微观来说,是为了完善旅游产业体系,优化旅游产业结构;从宏观来说,是为了有力地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增强国家的综合竞争力。目前,我国学术界对全域旅游的概念虽然存在差异,但其基本内涵一致,都将区域整体作为旅游目的地,是一种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
纵观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全域旅游和产业融合的研究,笔者认为全域旅游与产业融合存在以下关系:(1)全域旅游为产业融合提供新的理论指导。全域旅游以区域为主体,能够有效整合、配置区域内的经济社会资源,促进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2)产业融合是全域旅游的实践方式。旅游产业通过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可以全面优化旅游产品的结构,促进旅游市场有序健康地发展,从而实现全域旅游的发展目标,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
图1 全域旅游与产业融合关系图
二、广西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
(一)广西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的现实基础
广西位于祖国的南疆,世居民族有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等12个,另外还有满、白、土家等其他民族40多个。这些民族在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出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为发展广西的旅游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如壮族的干栏式建筑、苗族的吊脚楼、侗族的风雨桥等民居建筑;壮族的三月三歌圩节、苗族的踩花山、仫佬族的走坡节、京族的哈节等民族节日。这些丰厚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充满着浓郁的民族风情,形成了种类齐全、产业链完整的民族文化产业体系,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游客,为广西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源保障。
近几年,广西旅游产业发展迅速,所取得经济效益显著提高,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截至2015年底,广西已评定国家A级景区308家,其中,AAAAA级景区4家、AAAA级景区132家;全区共有宾馆饭店2000多家,其中五星级11家、四星级80家;全区拥有旅行社652家,其中具备出境资格的旅行社62家。广西旅游产业发展迅猛,旅游综合实力大幅度提高,旅游交通、旅行社、景区、餐饮、住宿、娱乐、购物、厕所等设施配套齐全,拉动了农业、工业、林业、文化产业等行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以山水观光、休闲度假、宗教历史文化体验、长寿养生、民俗风情、康体运动、红色旅游、会展商务和乡村旅游九大产品为主导的旅游产品体系。在此基础上,提高旅游资源的利用率,加大民族文化资源的内涵挖掘,打造国际一流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成为广西发展旅游的主要任务。
(二)产业融合发展初有成效
随着交通体系和智慧旅游等现代科技的发展以及“遍行天下,心仪广西”旅游形象的打造,广西的旅游业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旅游业的各要素与民族文化产业紧密融合,为旅游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旅游产业初步形成一定的规模和体系。以桂林市《印象·刘三姐》山水实景演出为代表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已迈进国际市场,这是融合刘三姐山歌、少数民族风情和桂林山水于一身的广西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代表作,对于广西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柳州市三江县倾力打造的大型侗族风情实景演出《坐妹》,将侗族的行歌坐夜、出嫁婚庆的风俗习惯以及侗族服饰、芦笙踩堂和多耶舞等民族文化融入旅游产品。除此之外,《坐妹》还借助“侗乡鸟巢”这种独特的鼓楼、风雨桥等侗族建筑为背景,全景再现了侗族“坐妹”这一传统恋爱习俗。《坐妹》成为广西侗族文化旅游的新亮点,成为又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近年来,广西旅游产业所取得的经济效益显著,无论是旅游收入还是旅游人数,都保持上升的趋势,已然成为广西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广西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已具有初步成效。
(三)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瓶颈
尽管近年来广西的旅游业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也应该理性地认识到广西的旅游发展仍然面临诸多挑战。一是产业融合体制机制不健全,二是融合力度不大,三是融合发展水平不高,四是融合发展体系不完善。具体表现在:第一,广西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层次较低,且开发模式单一,难以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求。虽然近几年出现了少数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但是目前尚未形成以壮族文化为主的旅游产品,这对于打造“壮乡文化旅游”极为不利。第二,旅游市场产品同质化严重,未能有效融合民族文化,只停留在表层,对于民族文化的内涵没有进行深入发掘,缺乏市场吸引力。大部分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由于缺乏资金投入和规划开发,以观光型为主,体验互动型产品有待拓展。第三,旅游产业的增长主要依赖于需求弹性较低的产业部门,依靠“门票经济”存活,未能充分发挥民族文化产业在旅游产业中的市场吸引力,使得旅游产业缺乏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并且许多旅游企业以经济为导向,忽略了民族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可再生性,严重破坏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广西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
(一)打破行政壁垒,完善旅游产业和民族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是两个不同的产业,两者的融合需要较多的条件。《广西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构建“一个旅游龙头、两大国际旅游集散地、三大国际旅游目的地、四条旅游发展带、一批特色旅游名县和旅游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框架。所以,政府要积极响应“十三五”规划,充分发挥组织领导作用,打破行政区域壁垒,从全域旅游的视角出发,对广西全区进行科学有效的规划,建立健全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有效整合广西民族文化资源,优化旅游产业的空间布局。首先,要充分发挥以《印象·刘三姐》为代表的壮族文化的龙头带动作用,依托刘三姐文化资源,着力打造刘三姐壮族文化旅游精品。其次,要积极开拓参与少数民族文化生活和体育活动的旅游产品,整合三江侗族风情、富川瑶族民俗村寨、万尾京族生产文化等资源,打造“民族风情”旅游品牌。最后,还可以结合少数民族的节日庆典活动,开展少数民族节庆旅游。通过壮族三月三歌节、白彝族跳弓节、毛南族分龙节等民族节日,办好民族特色节庆活动,将广西建成旅游强区,成为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区域性国际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让广西民族文化走向世界。
(二)基于市场需求,建立有利于旅游产业和民族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良好环境
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要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主体,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目前的旅游活动基本都是在白天完成,夜间旅游产品则相对较少。基于全域旅游的视角,应着力打造全天候的旅游产品,注重夜间旅游产品的丰富性、多样性和体验性,为游客提供不间断、不停歇24小时服务。广西旅游产品已趋于成熟和完善,但是夜间旅游产品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广西区内,有美丽的山水实景和众多的民俗风情,这为开发夜间旅游产品提供了厚实的资源保障。由于夜间旅游活动空间的有限性,就必须从以下两方面设计开发:一方面,民族饮食。游客在到达某一旅游目的地之后,白天观赏秀丽的风景,晚上便是品尝当地的风味小吃。作为少数民族众多的广西,民族饮食文化相当丰富。壮族的五色糯米饭、竹筒饭、猪红肠、马蹄糕、订亲粽,苗族的腌酸、烤鲤、辣椒骨,侗族的酸鱼酸肉、打油茶等,再结合百家宴、长桌宴等形式予以展现,游客尽可在夜晚尽情品味民族风味,体验少数民族人家的饮食文化。另一方面,民族娱乐。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的成功演出表明,以演出形式展现民族文化深受广大游客的青睐。广西还有众多民族文化尚未开发成为成熟的旅游产品。如瑶族的信歌、铜鼓舞,毛南族的毛南戏、木面舞等。将这些民间艺术文化加以整合,设计开发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既可以丰富夜间旅游产品的种类,又可以增加市场吸引力。这种“白+黑”的旅游产品不仅整合了民族文化资源,调整了旅游产品的时间结构,而且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加快了旅游产业与民族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
(三)激励当地居民参与,有效促进旅游产业和民族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均属于创意性产业,其融合发展是旅游与文化两个领域的碰撞。要积极引导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合理发展,就要激励全民共建共享、共同参与,为旅游产业和民族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出谋划策。旅游目的地的各方民族参与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建设,既能让建设方、管理方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又能让广大居民生活舒适、游客开心。当地居民生活于本民族文化中,对民族文化资源最为熟悉,在旅游开发中最有发言权。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让当地居民参与到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中来,他们能够切实结合自身利益,既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提供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又能避免后期的利益纠纷,从而保证居民的基本权益,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而游客作为旅游产品最直接的消费者,他们希望能够深入地体验民族文化、感受民族风情。所以,让游客参与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建设,他们能够最大程度地开发出满足游客需求且具有市场前景的旅游产品,再配合政府规划、企业实施,可以切实有效地发挥民族文化内涵的产业优势作用,为延伸旅游产业链提供保障,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需求。因此,让当地居民和游客参与产业融合,可以有效实现主客共建共享,增加民生福祉。从而让当地居民有整洁优美的居住环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和更多的就业机会,让游客有丰富多样的旅游产品体验和选择,提升游客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程锦,陆林,朱付彪.旅游产业融合研究进展及启示[J].旅游学刊,2011(26):13-19.
[2]余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J].旅游学刊,2007(10)∶9-10.
[3]张海燕,王忠云.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26):322-326.
[4]田里,张鹏杨.旅游产业融合的文献综述与研究框架构建[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9):119-123.
[5]陈红玲,陈文捷.基于新增长理论的广西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3(4):173-176.
[6]覃雪香,徐晓伟.广西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2(8):23-27.
[7]北京巅峰智业旅游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课题组.图解全域旅游理论与实践[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6.
[8]厉新建,张凌云,崔莉.全域旅游:建设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的理念创新——以北京为例[J].人文地理,2013(3):130-134.
[9]于洁,胡静,等.国内全域旅游研究进展与展望[J].旅游研究,2016,8(6):86-91.
[10]广西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桂政办发(2016)182号)[EB/OL].http://www.guilin.com.cn/lygz/lygh/201707/t2017 0703_652087.html.
[11]林轶,段艳.“印象·刘三姐”与广西民族文化传承[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7(4):131-135.
[12]程晓丽,祝亚雯.安徽省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12,32(9):161-165.
[13]刘晓明.产业融合视域下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14,05(34):187-192.
[14]甘霖.全面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努力把广西建成生态旅游大公园——2017年全区旅游工作报告[EB/OL].http://www.gxta.gov.cn/home/detail/34907,2017-03-06.
[15]尹华光,姚云贵,杨小沛,等.武陵山片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对策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9):46-51.
[16]曾祥辉,郑耀星.全域旅游视角下永定县旅游发展探讨[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8(1):86-91.
[17]孟秋莉,邓爱民.全域旅游视阈下乡村旅游产品体系构建[J].社会科学家,2016,10(10):85-89.
[18]刘又堂.全域旅游视阈下旅游目的地功能变化[J].社会科学家,2016,10(10):90-94.
[19]王兆峰.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耦合发展研究——以湖南湘西为例[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39):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