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在学习背景下高职院校与开放大学共建SPOC课程的探索
2018-05-05张苏婷
潘 ,张苏婷
(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江苏 镇江 212028)
一、泛在学习背景下教育资源共享的重要性
目前,终身教育的思潮和联通主义、微课、翻转课堂等学习理论对教学改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虚拟学习、移动学习以及泛在学习等开放学习方式已悄悄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泛在学习(U-Learning)的环境中,知识的获得、编码、存储、传播能通过最优化的智能环境进行,学习者可以高效利用碎片化时间,以多模态的形式展开个性化学习。SPOC是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的缩写,译为“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阿曼德·福克斯教授于2013年提出的一个在线教育的新视角,在加州大学伯克利的混合教学实践中获得师生一致好评,显著提升了教学质量。“small”和“private”是相对于 MOOC(慕课)中的“massive”大规模和“open”开放性而言的。“small”指学生规模小,一般控制在几十人到几百人,“private”是指特定人群,即对申请者设置准入条件。SPOC弥补了MOOC的局限,是MOOC在高校教育中的最新发展形态。教学的效果永远是教学实践追求的核心,泛在学习环境下,SPOC相对于MOOC的情境、模式、路径、受众都是截然不同的,有效增加了线下的互动交流,减少了MOOC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堆砌,既利用了MOOC的规模效应,又分摊了精品课程资源的人均成本,是MOOC的一种补充和发展,越来越受教育界的关注,也体现了教育的国际化。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和开放大学教育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两个重要途径,是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能胜岗、能转岗”的技能型人才,在培养方式上主要采用课堂教学,兼顾实训和实践,讲求工学结合;而开放教育相对于传统教育而言,不受时空限制,更重视教学资源远程传输和课程的整合,开放大学学生的学习行为大多基于网络平台,而当前高校精品教学资源匮乏且分散化,数字化课程资源的跨校整合一直是短板,只有通过整合现有慕课(大规模的基于视频资源的网络开放课程)和各级数字资源,实现校内外数字化教学资源一体化,为学生搭建一个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平台,才能做到“源于网络又高于网络”的教学改革。目前,北京开放大学、上海开放大学、浙江开放大学等都在积极探索跨校联合慕课的改革和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截至2017年12月,辽宁开放大学已建成605门精品开放课程并辐射全省。虽然这些精品课程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习者的积极性,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但其资源分散、低效率、形式主义等问题饱受诟病。美国企业研究所(AEI)于2015年发布了一份关于美国MOOCs发展政策的研究报告《分裂者、破坏者还是其他》,报告指出单纯的线上慕课效果比线下课堂效果要差,线上和线下结合才能产生更好的效果。因此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如何丰富课程资源、降低平台开发成本,充分发挥MOOC和SPOC各自的优势,互为补充,协同共进,有针对性地对传统教学过程进行优化和升级,也就成为高职和开放大学共建众享SPOC课程探索的重中之重。
二、高职与开放大学跨校联合共享SPOC课程的探索
高职教育有利于开放教育的职业性发展,开放教育的开放性有利于高职教育的社会化,使之更切合广大人民的教育需求。因此,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资源相互融合、优势互补是信息时代终身教育理念发展的必然趋势。而SPOC作为一种混合教学模式,能有效整合线上丰富的课程资源,增加线下师生面对面的交流机会,在促进教师角色转变、翻转课堂、大数据分析等领域具备新的内涵,能更好地满足当前泛在学习资源的多元化以及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偏好。因此,高职院校和开放大学深度合作,以SPOC的方式推出广博优质的教育资源,同时增加线下面对面的沟通,能够更好地解决学习者在学习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例如云南开放大学选取了12个试点专业,通过资源共享、学分银行为纽带,成功打造了中职教育与开放教育贯通的“中高衔接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SPOC——一种学习场域建构的有效途径
图1 泛在学习环境下SPOC教学的框架设计
教育场域是在教育者、受教育者及其他教育参与者相互之间所形成的一种以知识的生产、传承、传播与消费为依托,以人的培养、形成、发展和提升为旨归的客观关系网络。从育人这个角度来看,教育活动的开展依赖于场域的建立,其目标包括知识传播、情感传递、意念传承等三个维度。而SPOC嵌入教育教学的最大优势在于突出以学为本的课堂形态,拓宽教师与学生之间发生教育活动的空间,教学流程从先教后学转变为先学后导,强调线上、线下不同的教学内容及重点和难点,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和经验之间产生有意义的连接,进而为学习者建构一个由情境、交互、体验、反思为一体的学习场域,并诱导学生“入场”,实现知识传播、情感传递和意念传承这几个维度之间的衔接、融通和跃升,从而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因此,SPOC的教学设置对高职和开放大学学习者的能力培养有重要意义。
2.泛在学习背景下SPOC有效课堂教学的框架设计
泛在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的学习方式除了以章节安排知识点的学习之外,还应包括项目化学习、案例分析、金工实习、社会实践等丰富的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队协作的学习能力,同时也使教师有更多的精力科学合理地分配教与学的时间,发挥个性化指导的作用。
(1)平台的构建。通过梳理SPOC在国外的研究综述,国外有许多成功的案例,例如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大学的SPOC实验课。我国最早开始进行探索和实践的是清华大学,在其搭建的“学堂在线”平台上引入美国“云计算与软件工程”SPOC试点课程,有效增加了互动交流,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后经测试,学生取得了与伯克利分校基本持平的平均成绩,并被不断推广。目前,我国现有平台如ismart(外语智能学习平台)、学堂在线、超星等,教学者可以灵活借用各种网络工具和媒介,如 Ipad(平板电脑)、手机、QQ、微信、论坛等,跨区域、跨学科、跨校组建学习群和讨论群,组织教学活动和实施相应的教学任务。从课程平台的开发和设计来说,平台应向第三方提供开放的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方便为各种不同平台提供数据共享,这样其他开发者可以接入更多的应用,增添更多个性化的功能,如基于多学科在线课程的可汗学院,Edmodo(网站名,一个免费教育类内容分享网站),与企业合作提供职业或企业教育的Kalkura(网站名,一款全球领先职业社交平台),呈现自适应学习特征的Knewton(网站名,一款由应试教育转变为适应性学习的平台)等。目前,众多普通高校如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等使用的一个简单的做法就是依托爱课程网、学堂在线、超星等成熟的课程平台,经授权引入优质的名校SPOC资源并进行二次加工,修改成符合本校学生需求和特色的课程,实现平台的个性化和定制化教与学。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平台学习分析技术来采集、统计、测量、分析学生及其学习环境的相关数据,结合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学习状况的实时分析,为学习者创建一种自适应的学习系统,实现个体层面的课程定制和“对症下药”的个性化学习指导,推动课程的转型升级。
(2)基于SPOC理念的课程设计与开发。在SPOC理念下的课程设计开发之前,需要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搭建良好的理论模型,对学习者、学习环境、目标与内容进行考察分析,设计出适合SPOC的教学模式。具体做法是:首先对学习者进行学情分析,包括学习动机分析、学习风格分析等,因为高职尤其是开放大学的学习者有明确的职业倾向,具备自我导向的学习技巧,完全不同于中小学生那种被动、依赖的学习习惯,作为成年人的高职学生对自己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普遍具备明确的学习动机。其次是确定教学目标,教师应先根据课程的教学目的来分析该课程属于什么类型,然后确定SPOC课程教学的内容。比如知识普及型课程、问题解决型课程还是专题系列课程,不同的课程类型对应了不同的能力培养目标。目前采用较多的参照框架是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法,该方法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层面。为了适应我国开放大学目前的职业培养新要求,可以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培训为中心,采用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CBE模式。例如广东开放大学近年围绕重点专业标准化工程建设“线上+线下、自学+面授”的模式实现“互联网+标准化人才”培养之路,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最后一步是对课程进行系统重构,通过分析知识连贯性、相互承接的逻辑关系,划分教育专题、按重点难点对相关模块进行重新整理,将传统课本中零散、线性的知识链接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系统化的且能满足知识技能综合培养目标的体系,针对不同的知识点类型设计相对应的学习活动。
3.泛在学习背景下SPOC课堂的教学评价策略分析
课程考核内容的构成由视频学习、笔记、测试题、作业展示和汇报等部分组成,评价方式可以灵活采用定量分析、定性分析、过程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四种方法。定量是通过教师在后台记录学生观看教学视频的时间总长、作业和测试提交次数、考试的分数等项目来评定,着重考察学生是否能理解、熟练掌握和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否积极参与活动、学习风格的形成等素养;定性则通过学生的学习笔记、论坛发帖内容、学习心得体会等要素综合考察学生的意义表达能力、文献查阅、资料分析和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等;过程评价可通过一系列手段,如小组讨论、团队协作、交叉合作等评判学生的交际能力、团队合作意识、自主学习能力等;终结性评价则可以根据学生的期末考试、课程论文、作品设计等对课程进行综合性考核(包括基本知识的掌握、知识的运用及迁移等),教师在总结要点之后可以将部分有特色的作品提交至SPOC平台供其他小组学习,最终形成“计划——监控——反馈”这样一个完整的策略模式。
4.SPOC课程应用效果反馈
课程结束后,教学者应及时采用实证方法来调查学生的学习接受程度、学习效果反馈、学习资源评价。可以采用问卷、访谈等方式进行,一般来说,向学习者发放问卷的方式进行应用效果调查较为常见,通过建立模型来研究变量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发放的问卷可采用目前调查研究中使用最广泛的量表,即利克特量表(Likert scale)积极性陈述模型进行设计,对问题选项进行分数设置,调查分析学生对于SPOC学习接受程度的数据,包括学生对SPOC资源学习的意愿、前置性微课程学习方式的组织、课时安排、课程学习方式的迁移等方面满意的程度。总之,评价量化的建立,能反映出学习者各个方面的特征,有利于学习者客观地、全面地评价自己,能及时发现不足之处,调整状态投入新的学习。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不仅仅要传授学习者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学习者在信息化的教育环境下学会横向和纵深开辟资源,搜索、获取各种知识,真正融入现代社会的泛在学习环境中。综上所述,开放教育和高职院校强强联手,跨时空、快速共享的教育信息资源和有关理念及办学模式必将推动高等教育信息化跨越式发展,更好地对接学员个性化培养,促进教学实践的改革与创新。
参考文献:
[1]Andrew P Kelly.Disruptor,Distracter,or What?A Policy maker's Guide to MOOCs[R].http://bellwether education.org,2015:18-22
[2]Choi J,Hannafin M.Situated Cognition and Learning Environments:Roles,Structures,and Implications for Design[J].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1995,43(2):53-69.
[3]黄光芳,吴洪艳,金义富.泛在学习环境下SPOC有效教学的实践与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6(5):51-56.
[4]蒋广学,徐鹏.“全环境育人”视野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北京教育(德育),2014(10):10-12.
[5]焦建利,王萍.慕课:互联网+教育时代的学习革命[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163-178.
[6]康叶钦.在线教育的“后MOOC时代”——SPOC解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35(1):85-93.
[7]王家裕.基于SPOC的培训课程设计研究[D].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2017:14-17.
[8]王强,刘玉.辽宁建高校免费在线学习平台,并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跨校联合教学——高校课程“拆墙”11万学生共享[N].中国教育报,2017-12-13(001).
[9]尤承宪,葛向东.建构“3+3”模块化课程体系,促进人才培养目标有效达成[J].皖西学院学报,2011(2):15.
[10]曾明星,李桂平,周清平,等.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1):41.
[11]张楠,莫淑坤.基于历史视角的开放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122-123.
[12]张建锋,马素萍.开放大学中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融合的意义与路径[J].中国成人教育,2014(2):16.
[13]钟志贤,刘春燕.论学习环境设计中的任务、情境与问题概念[J].电化教育研究,2006(3):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