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京报》全国两会报道15年回顾思考

2018-05-05文/王

中国记者 2018年4期
关键词:新京报京报

□ 文/王 悦

2004年,创刊仅4个月的《新京报》,立足寻找介于党报党刊与传统都市报之间的第三条道路,以新型时政主流城市日报的定位,首次参加全国两会报道,近50人的采编团队,日均10数个版面,开启了都市类媒体主流化、规模化报道全国两会的道路。

2018年,是《新京报》第15次报道全国两会。本文试图梳理15年来《新京报》在两会报道领域的探索,勾画出时政主流都市报在两会新闻实践的不断丰富与扬弃中,走上时政主流之路的历程。

一、第一阶段:联动“国计”与“民生”,两会报道规模化

传统都市报从“江湖”进入“庙堂”,其所携带的新主流人群对时政报道的需求也被激活,两会报道越来越多地承载着深化政府与公众间沟通的桥梁作用,浓墨重彩的版面投入必不可少。2004年,《新京报》投入两会报道版面159个,此后逐年递增,2005年170个版,2008年达到峰值210个版,规模化的两会报道既立足传统都市报的特色,又打破过往一些两会报道程式化痼疾,形成独具一格、丰富可读、新闻含金量极高的两会报道模式。

小切口大政治,联动“国计”与“民生”,是《新京报》在全国两会报道中的探索之一,内容涵盖医疗、教育、房价、住房保障、物业纠纷、社保转续、异地高考等数十个民生热点,专题报道更是数以百计。2006年,针对代表委员普遍关注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新京报》抓住时任卫生部部长高强参加分组讨论时的动态新闻,迅速安排记者采访与会代表员中的各大医院院长,配合会外民调,有层次有重点地推出“医院院长热议药价虚高”报道。2007年,全国人大代表许爱娥提议地方政府对守法小贩减免税费,《新京报》记者随即对北京摊贩生存状况进行实地走访,并就此对话北京市城管执法局局长,同时在网络上进行“北京路边摊点生存状况调查”,将宏大的政治主题,转换为公众可知可感可理解的身边话题。

两会是政治人物、新闻话题和权威观点最为密集的场合,抓人、抓热点、拼抢硬新闻也是《新京报》两会报道的一贯追求。“‘神七’将在2008年飞天”“机关办公楼超标可没收拍卖”“交通部欢迎媒体曝光高速路乱收费”、许霆案量刑问题追踪等等,这些来自两会现场、由《新京报》独家首发的热点新闻,一度占据门户榜首,新闻点击率居高不下,极大提升了两会报道的新闻含金量。这个时期,《新京报》每天送往两会驻地的报纸达到6000多份,是最受代表委员欢迎的报纸之一。

二、第二阶段:从“看热闹”到“看门道”,发力拳头产品

伴随着全国两会报道的规模化,也带来一些问题。海量、散点式的两会报道难免流于碎片化;对热点的追逐某种程度上消解了政治命题的严肃性。两会作为中国最高层面的议政会议,政治运行的过程、政治运行的现场、政治运行的规律,以及人大代表们是如何和行使权力的?这些问题更逼近两会报道的本质,主流媒体有责任解析枯燥程序中的“鲜活政治”,帮助公众从“看热闹”到“看门道”。

2010年两会,时任全国政协常委、人口资源委员会主任张维庆在大会发言中,针对官场风气弊端,痛批“官员讲真话越来越难”,《新京报》记者敏锐捕捉发出报道,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并要求前方记者围绕追访牟新生等近10位代表委员,围绕官场风气之弊,推出“讲真话”系列报道。这一报道获得2010年度《新京报》日常新闻报道的年度金奖。

两会程序严谨,议程紧凑,每一个看似普通的程序背后都有着深刻的政治考量。2013年,《新京报》提出用常识看两会,回归两会本质,策划了一组 “两会观”系列报道。首期以《谁代表你来开两会》为题,通过普及2237名代表是如何选出的,代表名额分配因素等人大常识,让读者明白为何要选这么多代表委员,谁将为你我代言。此后,《新京报》每天以一个整版的规模,通过会上会下采访联动,历史与现实的背景勾连,为读者讲述关于两会本身的“故事”。

报道分为会前会中两个阶段,会前报道主要通过整合历史沿革和背景资料,普及关于人大、政协制度的法律常识,包括《两会为何3月召开?》《两会上谁在列席和旁听》等。会中则紧扣大会程序和节奏,从两会现场采访切入,增强报道的新闻性、强化对程序性细节的捕捉,如当年3月4日《人大代表团住在哪里?》这一报道,记者实地探访多处代表团驻地,通过“酒店内部,没有花篮,也没有横幅等细节”,生动体现了会风的变化。此后,结合《政府工作报告》,推出《人大代表如何审议报告》;结合两高报告,推出《两会上如何推进反腐》;结合选举议程,推出《国家主席是如何选出来的》《国家主席是个怎样的国家机构》。“两会观”系列共19期,图文并茂,手法新颖,形式活泼,有较强的可读性和启蒙价值。

聚焦两会本质,《新京报》有意识地收缩了战线和规模,要求两会报道要抓住主线,要做“让人记得住的两会新闻”。从《法说物权》特刊到“讲真话系列”,从聚焦十二五规划的《2011-2015,幸福有多远》特刊到“两会观”系列,都是对这一理念的不断实践与深化。

三、第三阶段:投身全媒体实践,突破两会报道二维空间

2015年,《新京报》以全国两会为契机,打响了全媒体战略转型的第一战。首次打破以报纸为核心两会报道二维空间,在坚守独家原则优势的同时,强调移动传播优先、视觉传播优先,互动传播优先;运用文字、图片、视频、动画、H5等多种形式,全时段、全方位、全媒体、全平台报道两会,取得了单一纸质传播无法获得的传播影响力和公信力。

机制上,开启24小时全平台、多渠道、多形式滚动发布的两会报道模式,确立“网络即时发布,视频传播引领,报纸精耕细作”的发布思路。2015年两会期间,《新京报》播发独家即时新闻将近200条,每天有3至5条左右牢牢占据门户新闻网站的新闻首页要闻区。

操作上,采用一次采集,多种呈现,多元传播的方式。以《政府工作报告》解读为例,记者提前独家专访报告起草组成员后,编辑根据报纸、网络、移动端的不同特点制作成各不相同的传播版本。3月5日上午9点40分开始,《新京报》通过报网、官方微信、官方微博、新闻客户端,并联动门户网站,推出《总理亲自将“有权不可任性”写进报告》《政府工作报告10大看点》《看总理报告如何给“换档焦虑症”开药方》等多篇独家权威解读,迅速形成多平台、全媒体、分层次、立体化传播的涟漪效果。

融合传播上,2015年到2016年,《新京报》紧跟视频风口,在全国两会报道中引入短视频、3D动画新闻、直播等多种形式,运用新媒体产品和原创新闻,在技术、表达、形式上进行创新,推出一批代入感强、活泼新颖,适合移动传播的融媒体产品,刷新了两会报道的表达方式。其中,2015年的两会动新闻产品《别人春节胖十斤 强哥加班改报告》,不仅上了多家视频网站的首页,还被中国政府网转发。2016年,动新闻《总理报告首页二维码藏着这么好看的新闻》的二维码被印上政府工作报告,该片运用现在最潮流的mg动画形式,设计与国际接轨,生动展现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主要量化指标的完成情况,大气端庄又浅显易懂。

2016年,《新京报》在两会报道视频化上持续发力,16天的直播累计时长98.5小时,在各平台累计浏览量超过1亿人次,累计播放量近7000万,实现了都市类媒体对全国两会不间断、零时差、全方位、多角度的全景报道。2018年,《新京报》将视频直播栏目“我们来了”作为两会报道的拳头产品,对早期两会直播“追星”聚流量的模式进行了调整,再次将镜头拉回两会本体,聚焦基层代表委员:从10年间帮助寻亲2300余例的热心人张宝艳,到自费办养老院的乡村医生刘贵芳;从发扬工匠精神的钳工状元郭锐、到让陇南大山深处的农特产品远销全国的网店店长梁倩娟等等,“我们来了”以跟随式采访,直播代表委员履职,从会上到会下,从视频到版面,互动、联动、生动,实现了社会效益与传播效果的双赢。

猜你喜欢

新京报京报
清朝传播政策的价值取向及评价
全国结婚率“五连降”
《每日电讯报》和《新京报》关于十九大新闻评论的比较
《新京报》早期营销策略检讨
现场实时视频直播:《新京报》两会报道的媒体融合实践
视频直播给《新京报》新闻生产带来的改变
《光明日报》与《新京报》南水北调报道的新闻图式分析
传统媒体的微信公众号如何做到“10万+”
图表
从2013年《新京报》书香总榜看我国国民畅销图书购阅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