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精短平快”特色优势,城市广播也能占领舆论制高点
2018-11-18刘广军
□ 文/刘广军 尹 远
(作者刘广军是四川省攀枝花市广播电视台全媒体新闻中心副主任;尹远是四川省攀枝花市广播电视台总编室主任)
一、城市广播发挥优势,新闻作品必须“精”
所谓“精”就是城市广播在采编播的整个过程中树立精品意识。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新闻舆论工作者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而能达到这“三有”标准的作品就是精品,是所有媒体人努力的方向。如中央台的消息《惊心动魄160分钟——首次揭秘“长五”推迟发射》、系列报道《我的东北我的家》、宁波台的广播访谈《寻找方大曾——两代记者穿越时空的对话》、广西台的广播评论《民意被满意 民众不满意》等,无一不是广播新闻报道作品中的精品佳作。
2015年4月,四川攀枝花台两名记者在当地殡仪馆吃住采访一周,两名记者努力克服心理障碍,认真体验采访每一项殡仪工作流程,采写播出的七集系列报道《探访攀枝花市殡仪馆》,真实展现了殡仪工作者鲜为人知的喜怒哀乐和他们的奉献敬业精神,得到广大听众好评。
很多市州盟级城市广播根据区域内服务的对象化特点,努力弥补专业频率设置空白,继而不断推出新闻精品、名牌节目(栏目)等,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二、城市广播发挥优势,新闻作品力求“短”
“短”指广播新闻作品要短小精炼,内容充实。短小精炼的广播稿件不但方便收听,还会给听众留下较深的印象。
既然广播稿件要求短,是不是就不用下大力气去采访了呢?非也。采访是新闻传播的前置条件,采访不但要下一番苦功夫,还需认真地提炼主题,精心选材,有的放矢,做到语言简短,通俗易懂。“广播新闻比报纸上的新闻更短,要一事一稿,不要搞大而全;选材更精,剪裁更严,不要繁琐地交代背景。”[1]
攀枝花台记者曾采写了一篇获得四川省广电新闻(节目)评选优秀短消息奖的短消息,消息只有1分20多秒,文字400余字:
我所在的位置是西区肖家湾煤矿的主平硐进出口,时间是晚上10点15分。经现场核实,下井人数为152人,井下有被困矿工44人,包含已确定死亡的6名矿工。在井口附近,一些被困井下矿工的家属正焦急地等待着亲人能安全升井。一个抱着孩子的妇女哭着说:希望他快点出来,好好地过日子!
接到事故报警后,我市迅速组织76人组成的7支专业救援队伍和3支医疗救护队、500多名矿工及群众、20多台救护车辆,赶赴事故现场开展救援。第一时间赶赴事故现场指挥救援的张剡市长对本台记者表示:我们对被困的矿工兄弟,只要有一分的希望,我们将尽百分之百的努力,去营救他们!
……
这篇短消息播出后,冲击力大,反响强烈。特别是矿工家属那句“希望他快点出来,好好地过日子!”的录音,让很多市民包括直播间的主持人听后潸然泪下;而记者独家采访市长的表态同期声,使人们揪紧的心有了一丝希望。
据当时采访的记者介绍,攀枝花台要求,突发事件报道在事实准确、时效性强的基础上,作品时长一般不能超过1分30秒。因此,他把原稿压缩了三分之二,反而使主题提炼更集中,事件报道更鲜活,传播效果更显著。从这篇矿难报道的短消息看,采访对象的选择、采访时机的把控、采访交流的技巧等,都对记者的业务素质与能力形成考验。
三、城市广播发挥优势,新闻作品表达要“平”
这里的“平”,讲的是城市广播坚持“三贴近”,所制作出的新闻(节目)的平民视角、平民感受、平民需求,也就是平常所言的“平易近人、通俗易懂。”
信息编码过程中以有声语言为传播介质的广播媒体,近几年通过对“口说耳听”有声语言新闻作品和节目形态的探索创新,在新闻事件表述、重点事实描述、听众心理感受上,都尽可能地发挥“平”的优势,做到广播新闻一听就明白,越听越有兴趣,越吸引人,产生“栩栩如生”的形象。攀枝花台播出的新闻专稿《一身正气塑警魂》,其中有一段警察妻子的录音:
“我说他(指自己的警察丈夫)呀,就像放养的鸭子,天天一大早出门,天黑了才‘摇摇摆摆’地回来,有时候啊,几天看不到影子。我劝他(说)一大把年纪了,(别)天天跟‘拼命’式的。你猜猜他咋说,‘别老磨叽啦,当警察的都这样嘛’”
就是这么几句形象生动、毫无修饰的群众语言,给作品增色不少,得到听众的认可。
同样,城市广播的节目设置也凸显出“平”的特点。攀枝花台的《龙哥俱乐部》《家住攀枝花》等广播节目,区域性本土化特色浓重,特别贴近老百姓的生活。家长里短、针头线脑、坊间趣事,无所不包,就连钥匙、挎包之类的物品遗忘出租车上,首先想到请节目主持人吆喝几嗓子,帮忙找找。单就攀枝花台的广播节目来说,80%以上能把群众遗失物品找回来。这些节目立足平民视角,摒弃“我播你听”的传统传播方式,而是让听众参与进来,双向互动,充分体现对平民感受、平民需求的尊重。
四、城市广播发挥优势,新闻作品传播要“快”
以电波方式传播信息决定了“快”是城市广播与生俱来的优势。实践中,很多城市广播推出了《现在播报》《整点新闻》《新闻速递》等短平快节目,遇有突发新闻(事件)发生,还可随时中断正常节目进行插播报道,使传输的时效性、通达率、覆盖面大幅提高。
2016年11月26日上午,以“军民融合促进钒钛发展”为主题的2016攀枝花钒钛论坛在该市的红格小镇开幕,并吸引了中央和省市级的众多媒体记者采访。查看当天的各媒体报道,基本上是论坛的动态性消息。但攀枝花台记者当天上午10点30分用手机发出的一篇连线报道,却引起了广大听众的关注:记者抛开会议消息固定化的报道手法,从出席论坛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核动力专家于俊崇的主题报告中,独家抓住了被很多媒体忽略的一个重大信息——我国将依托攀枝花的钛资源,打造新一代全钛壳潜深千米的战略核潜艇。记者通过与论坛主办方和有关专家的沟通,剔除涉密部分内容,迅速完成采访录音剪辑、文字稿撰写、审稿和电台直播间主持人的联络工作,敲定在10时30分临时插播这条手机连线报道。一篇仅有1分27秒的广播独家消息,就在论坛进行到一个半小时后,以极快的速度通过电波传遍了攀枝花市的县区农村、厂矿车间和大街小巷。
第一时间听到这篇消息的攀钢集团海绵钛分公司科研人员倍感振奋和自豪,公司技术总监电话反馈记者,他们已经攻克了用于核动力航母、战略核潜艇、空间站和大飞机的最高质量等级0A级产品超软海绵钛技术瓶颈,其关键指标还优于国家最高质量等级标准。目前正在进行规模化生产工艺流程的试验完善,预计2018年上半年实现超软海绵钛的批量生产。其实这又是一条非常有价值的新闻线索,攀枝花台又在第一时间进行了报道,当天被央广网、四川广播电视台新闻频率综合广播《四川新闻联播》节目刊播,相继又被东方财富网、乌鲁木齐新闻在线、中国金属学会官网等转载。
“快”还在于全媒体新闻平台的建立和运用。2015年,攀枝花台加大了媒体融合力度。截至2017年底,攀枝花台新媒体受众群(粉丝)已经突破40万人。目前,攀枝花台形成了“节目、短信、热线、APP、两微”的全媒体互动平台和“全时全速的服务平台”。另外根据收集、整理的大数据结果,对直播时段的节目内容进行调整,满足更多听众的需求,获得了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