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高校新闻传播卓越人才培养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2018-11-18马学清

中国记者 2018年4期
关键词:院系民族专业

□ 文/马学清

(作者是北方民族大学新闻传播系副教授、新闻传播学博士;本文系北方民族大学教改项目(2017JY0503)结项成果)

当前,我国民族高校有15所,主要分布在少数民族地区和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学生至少占民族高校学生总数的一半以上,其生源和就业地主要是民族地区,因而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教育主要是为民族地区培养新闻传播人才。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虽然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教育有其特殊性,但是其根基是对中华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最终和根本目的是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一、强化认同意识,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民族观教育摆在首位

2013年6月,教育部和中宣部下发《关于加强高校新闻传播院系师资队伍建设 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卓越计划),要求加强高校新闻传播院系师资队伍建设,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努力造就一大批政治立场坚定、业务能力精良、作风素质过硬的新闻传播后备人才,为推进我国新闻事业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属于一般意义上的新闻理论知识或新闻观点,它是中国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工作原则,民族高校新闻院系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要把握好两个原则:一是与时俱进。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专业基础课(或者核心课)和必修课,同时融入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在教学中强调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当下实践的现实指导价值。二是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与民族观教育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制定民族纲领和民族政策的指导思想,其核心是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民族高校在日常教学中要强调,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多元一体,中华民族一家亲。在实践教学中,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应充分混搭,相互学习,共同完成实践实训实习任务。

二、专业方向设置力求差异化,开展通识教育

在全国1200多所本科高校中,有近700所开设了新闻传播类本科专业。这说明,新闻传播类专业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极其需要的专业,新闻传播类毕业生可以渗透到各行各业,就业面很广。但同时,新闻传播教育的同质化问题非常严重,各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大同小异,特色和学科优势不明显,缺乏专业特色和地区特色,可替代性强。为了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意味着国家开始对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进行监管和问责。提高质量离不开标准,高标准才有高质量,高质量才有高素质人才。这就要求全国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进行结构调整和专业优化,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和提升人才培养能力。

民族高校应结合民族地区对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和现代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专业培养方案,开发适应社会需要的新的专业方向,如中央民族大学开办藏汉双语新闻学专业(方向)。此外,还可以开设民族新闻、经济新闻、数据新闻、新媒体等专业方向,以适应社会对毕业生的差异化需求。

通识教育的实质是对人文传统的继承。少数民族学生具有民族成员和国家公民的双重身份,也应该具有中华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双重认同。民族高校的通识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素质)和人文意识,树立学生少数民族身份认同和国家公民身份认同、中华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统一,增强学生的民主参与意识、自由平等意识、权利义务意识。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高校新闻院系应把多元文化教育作为通识教育的基本内容,培养具有跨文化素质和能力的人才,使学生能以包容、开放、自由的心态对待不同的文化,能在多元文化的语境中畅所欲言并且兼顾到每个人的背景和感受。懂得尊重彼此,懂得包容彼此,能够相互理解体谅关爱,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民族高校要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跨学科、跨专业自由选课,充分发展个性,博闻多识,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底蕴。

三、加强本学科基础理论的学习和核心技能的训练

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需要适应新技术、新媒体的发展。但高校新闻院系不能仅仅把重点和方向放在追随新的技术上,还是要回到注重培养学生新闻传播学科的核心素养和核心能力上。

民族高校新闻院系要加大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新闻传播史等基础理论课和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等核心应用类课程的课时量,以扎实的基础理论和过硬的写作能力及表达能力,来应对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新媒体新技术只是形式发生了变化,仍然讲求内容为王,传播内容是媒体存在的价值所在。而内容的创作和表达是新闻传播专业教育的核心要义。高质量的原创新闻内容需要高质量的新闻人才,这就对新闻传播教育提出了高标准、高要求。所以,民族高校新闻院系首先要加强专业教育,提高学生采写能力和运用多媒体手段创作的能力,这也是学生最基本的就业技能;其次,开展通识教育,融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拓宽学生视野;再次,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就是培养批评性和独立的态度,使学生能够发现问题,能够批判性地思考和创造性地分析问题,寻找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并承担社会责任,这也是新闻从业者基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

四、加强实践实训实习环节的设计、指导和有效评价

根据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学科特性,实务实验类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至少应占到总教学时数的一半以上。实践实训要和媒体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实现就业对接,使学生一到新闻单位就能够上手工作。民族高校新闻院系的学生偏好传播技能,媒体机构也希望学校能培养出写作水平高、技术熟练、富有创新精神、业务能力强的全媒体人才,这就要求新闻院系要精心设计实践实训实习方案和计划,指导学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

首先,要积极推进新闻传播实验中心的新技术化,设立虚拟演播室、融媒体工作室等,使学生在校园里就对新媒体技术有充分的认识和利用。其次,积极开设以新媒体为核心的媒体融合实验类课程,开展新媒体创意大赛、创意传播大赛、手机新闻摄影大赛等专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融媒产品制作能力和新媒体技术应用能力。再次,实现高校新闻院系(学界)与社会新闻机构(业界)的融合,使人才培养过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目前正在进行的部校共建这种办学模式可以弥补学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欠缺,同时吸收媒体一线的编辑记者进入到学校实践实训项目的设计、指导和考核中。媒体从业者对民族高校新闻院系的实践教学平台(报纸、电台、电视台、院系网站、“两微一端”)按照媒体产品的标准进行设计,有产品要求、周期要求、发布要求、用户反馈意见等,这一系列的要求成为校园媒体的产品质量要求。校外媒体人士与院系实验教师共同对实践实训过程进行精细化管理,明确培养何种能力,制定评价体系,从而让学生模拟媒体工作者的角色,培养和树立运营媒体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锻炼出实际工作的能力。最后,邀请一线编辑记者来到学校现身说法,分享新闻工作的心得体会。优秀的新闻作品都来自于生活现场、基层实践,来自于作者的深入观察与思考。学生通过感受新闻工作者的价值追求、良知正义,坚守新闻理想,立志用激情、奉献和情怀点亮自己的人生,以一篇篇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推动社会进步。

(作者是北方民族大学新闻传播系副教授、新闻传播学博士;本文系北方民族大学教改项目(2017JY0503)结项成果)

猜你喜欢

院系民族专业
我们的民族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多元民族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高师音乐院系艺术实践周实效提升策略
清华院系手机背景图
关于高等院校院系党政关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