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语际迁移认知研究及其对英语专业一外和二外日语学习的启示

2018-05-04郑美霞

校园英语·上旬 2018年1期
关键词:语言迁移

【摘要】语言迁移一直是二语习得研究的中心问题,同时也是三语习得研究的基础。语言迁移又被称为“语际影响”或“跨语言影响”。文章在讨论三语习得的方向迁移的基础上讨论了影响迁移的因素,同时从多语迹迁移角度提出对英日教学的启示,指出了该研究的不足和继续深化的方向。

【关键词】语言迁移;三语习得;英日教学

【作者简介】郑美霞(1983- ),女,汉族,江西进贤人,硕士研究生,新余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句法学,理论语言学。

【基金项目】本文是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项目“多语际迁移认知下英语习得与二外习得的关系研究”( 编号15YB159) 的阶段性成果。

一、引言

长期以来,基于其应用价值,语言习得一直是国内外学界的关注重点,衍生了很多子系统及相关理论。随着国际交流进一步加深,语言习得进一步发展,语言迁移由行为主义语言习得理论提出,进一步扩展至三语习得乃至多语的跨语言迁移认知探究的具体研究范围之下。从大范围来看,随着世界经济融合发展,区域间和国家间的语言接触极其频繁;从小范围来看,国内的外语专业教学已经发展了很长一段时间,在学习一外的情况下,都会选修一门二外。多语复合机制下语言间的相互影响及其复杂性让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投入到三语习得的研究领域。作者将认知迁移理论与三语习得理论相结合,给一外和二外的语言教学提出一些有益启示。

二、三语习得概念论述

广义上来说,二语习得是指母语或第一语言以外的任何一种语言习得,重点在于研究此类语言现象的共性。20世纪80年代末,三语习得,即第三语言习得,在借鉴二语习得的研究成果和方法的基础上,强调后续语言学习的个性,将其看成不同的语言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各种社会和心理因素。二语习得与三语习得的研究侧重点不一致,也分化出一系列学习过程、认知特征、心理特征等差异。

对三语习得较系统、较有影响的研究是Jasone Cenoz,Brita Hufeisen和Ulrike Jessner编著的《第三语言习得中跨语言影响的心理语言学研究》。内容涉及了迁移、干扰、回避、借用、中介语、逆向迁移以及与 L2 有关的语言丧失等多个方面。

三、迁移方向研究

多语复合使习得过程更加复杂,迁移方向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语言类型、话语环境与对象、话题、二语(L2)的地位、学习者的语言水平、背景语言的近期使用和习得语言的年龄等。本文将选取几个重要因素做详细阐释。

1.语言类型。语言类型是跨语言研究中的重要术语,语言类型强调语言间结构的相似性。如中文句子“我喜欢你”。英文译成:I love you;日语则写成:私はあなたが好きです。此处就语言类型来说,L1中文和L2英语很相似,都属于主谓宾。而日语的语法与英语和汉语差别都很大,因为日语一般的语序为主宾谓。在日语语法中,我们能够发现动词后置的这一特点,常出现如:わたしは肉饅頭を食べています。

心理类型由Kellerman提出,即学习者对语言相似性的心理感知。心理类型并不属于语言学的客观相似性,而是语言学习者的主观心理感觉。L3日语词汇大多来源于漢语,从心理类型上来说,我们的学习者很容易作出日语跟中文一致的判断,具有语言学相似性的语言更容易产生正迁移。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会发现L1汉语、L2英语和L3日语之间互相影响。

就语系来说,英文属于印欧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日文普遍认为属于阿尔泰语系。英文和中文的差距固然很大,但当语言间的结构具有相似性时,如汉语的主谓宾的句型,在进行二语转换时,往往直接替换词汇。L3日语与中文从心理类型上来说又极为相似,所以二外为日语的同学较二外为德、法语的同学,在语言学习起步之初,相较更为简单。

关于语言类型的定义,后来又相应提出了语言类型的距离,语言距离促使或阻止语言迁移的发生。外语学习者对于不同的外语,心理会有难度差异判断。语言类型距离小的语言,学习者更容易发现语言的相同点,更容易利用相同点来进行正迁移。

2.第二语言的地位(L2 Status)。“第二语言的地位”由Williams & Hammarberg从认知角度进行语言习得过程中提出。三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直觉上更倾向于借助第二语言来充当三语供给者的角色,而非第一语言。Hammarberg认为第二语言的地位是自觉压抑使用母语,而转借使用较早习得的第二语言来学习三语的策略。就语言学习来说,母语与外语是分区存储的;因此,同属外语的二语比母语提取更为迅速,瞬间得到激活。

“第二语言的地位”中的分区存储现象不仅解释对二语的激活现象,还可以解释当后续学习多种语言Ln时,激活的不仅可能是顺序上的L2,还可能是之前的Ln-1。也就是学习者如果掌握了一种或更多的外语时,某种语言在类型上、语言水平、语言使用上优于其他语言,综合胜出,得到激活,成为Ln的外部供给者。

后续研究用“正确性感知”和“外国语联想”来描述三语习得中的二语激活现象。“二语语言地位”和“语言类型”对三语习得中语言迁移产生影响力的大小也是值得探讨的。我们的学生都有类似的感觉,在L3日语课上,我们在进行提问或是翻译练习时,脑子里时常冒出英语的词汇或句子。此时,我们可以用语言地位和语言类型这两个因素来进行分析。就语言类型来说,中日的心理语言类型距离是接近的,而二语语言地位在此时成为主要因素。此时L3语言类型距离较远的L2英语对L3日语的影响比与L3日语的语言类型距离更近的L1中文还要大。

3.背景语言水平。背景语言可以是母语,也可以是外语,在三语习得过程中,指的是语言学习者在学习三语之前已有的语言体系,包括母语和二语。Bardel(2007)认为背景语言水平比目的语高时,背景语言容易被激活从而对目的语的学习产生影响。一般来说,母语和二语在三语学习初期,必然高于三语;甚至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母语也将一直高于其他语言的输入。那此处又需回溯到前面的第二语言地位因素,用来解释为什么被激活的往往是第二语言。反之,背景语言水平低于目的语时,随着目的语言能力的提升,整个语言学能大幅度提升,背景语言体系将重新构建,迁移将主要体现在语义及深层结构上。

三语习得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跨语言运动过程,语言水平发展不均衡,必然导致语言间相互激活,也进一步增加了语言迁移方向的复杂性。如果学习者的三语水平低,那么水平较低的二语容易被激活,以促成交际目的的实现。如果学习者的三语水平高,则水平高的二语或者学习者的母语将得以激活。

四、多语迹迁移研究对英日教学的启示

英语为第一外语,日语为第二外语,是国内绝大多数英语专业的语言学习组合模式。各高校办学模式存在差异,但共同目标基本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外语人才来适应一体化的国际新格局。不同的外语组合学习种类决定了不同的教学方法。但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语言迁移现象的存在决定了对比教学的必要。但如何促进语言正迁移,防止和减少负迁移?

语言是思维模式的表现外壳,外语学习意味着理解另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我们也常说,语言学习的高级阶段往往是使用外语进行思考。不同思维模式碰撞之下,如何通过对比进行学习?

1.比较分析语言间的异性,即个性差异,跨越语言距离。地区、地域差异导致客观世界的部分差异,则地区间在认知经验方面存在个性差异。语言作为思维模式的表现外壳,能够彰显该地区的个性,从而与其他地区进行区分。语言相对论表明,不同的认知方法,将导致语言的不同表达方式。英语的“yellow book” 是政府报告之意,这是根据政府报告常用黄色封面装帧故名,而非我们翻译上的黄色书籍。日语中的“勉强(べんきょう)する”是汉语的学习之意,也非原始汉语文字下的“能力不够,还尽力做”等之意。

语言差异造成了语言学习的障碍,它往往代表知识系统的空白。清除空白区,深化语言痕迹,就是我们习得语言的过程。语言距离是一种通过对比分析能够加以确认的客观现象。从地域和文化传承来看,L1汉语与L3日语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与L2英語差异巨大。在学习L2英语的过程中,主要是进行个性学习,跨越语言距离,重新建立新的语言系统。

2.培养学生的心理语言类型的意识和认知。Ellis谈到引起语言迁移的多种因素时,提到语言距离与心理语言学类型对二语习得过程的影响(Ellis 1994)。Ellis指出,语言距离可以视为一种语言现象,即两种语言间的实际差异程度;也可以视为一种心理语言现象,即学习者觉察到的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的差异程度,这就是Kellerman的“心理类型学”。不同语言间的距离是一种客观的可通过对比分析加以确认的现象。但心理语言类型概念是一种主观的、存在于学习者潜意识中的心理感受。

桂诗春将中国学习者的语言失误分为词汇感知层、词汇语法层和句法层。在每一个层面上,都能看到已有语言知识的影响。如:To my surprise,I succeed finally. (很多同学都会错误地写成 I successed finally.)。此处的词类失误是学习者无意识地使用汉语类词汇转化产生的错误。我们可以建立意识,防止错误出现。

3.肯定多语习得者认知优势性,注意多语言对比灵活性。较之L2英语为背景的二语习得,学习者在进行三语习得时,已成为经验丰富的习得者。虽然习得过程错综复杂,但认知优势却更加明显,此时的习得有了更宽广的途径和借鉴的可能。为了降低复杂性,我们可以把比较的范围缩小,只进行某种具体句型或表达方式的比较。防止系统性、全局性比较的错误做法,降低习得负担。不仅进行表层结构的比较,在语义、语用方面进行深层次的比较同样是积极有效的。教师可设计多活动,多项目多任务,依据不同的课型,分清学习阶段,因时因地开展多语比较,这对我们的外语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五、结束语

如今,随着“一带一路”、“经济全球化”、“共享经济”的发展,三语习得将成为一个超越二语习得的研究热点。从国内来说,限于多语的掌握程度,研究方法更多地集中于实证研究、对比分析或是对国外研究成果、理论进行相关国情性验证研究。多语迹迁移认知研究有助于深化多语习得的内涵,洞悉语言习得的规律,促进语言研究与教学。不同的因素对迁移影响的大小不同,具体大小值得深入研究,对三语习得研究的探讨依旧有待于继续深化。

参考文献:

[1]Bardel C.Falk Y.The Role of the Second Language in Third Language Acquisition:The Case of Germanic Syntax[J].Second Language Research,2007,(4):459-484.

[2]Ellis,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 OUP,1994.

[3]Rothman J.Cabrelli-Amaro J.What variables condition syntactic transfer?A look at the L3 initial state[J]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2010,(2):189-218.

[4]蔡金亭,李佳.语言迁移的多维动态理论框架[J].外语教学, 2016,4(37):43-50.

猜你喜欢

语言迁移
概念迁移理论述介
英语口语语误的文化迁移现象及其文化根源
依托文本,生成微作文精彩
基于语言迁移理论探索二外日语教学改革
法语初学者语音错误分析及语音课程教改思路
综述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迁移现象
语言迁移与大学生英语学习中的语音问题
探究第二语言教学中的母语使用
从语言迁移角度看方言对英语语音习得的影响
三语习得背景下广西壮族学生英语学习语法迁移现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