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促进了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吗?※
——来自中国海关产品出口层面的证据

2018-05-04周任远孙元欣

现代经济探讨 2018年4期
关键词:外商升级贸易

尹 华 周任远 孙元欣

一、 引 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凭借着低劳动力成本等传统比较优势嵌入国际分工,实现了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1995年至2016年,加工贸易进出口占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比重年均达到43%,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和开放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近些年来我国加工贸易在发展过程中逐步显现出一些问题,如加工贸易的比重从2011年开始逐年下降;多数加工贸易仍然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产品附加值较低;随着全球产业竞争格局的调整,低劳动力成本等传统比较优势逐步减弱,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速度放缓,产业和订单转出加快;大多数加工贸易企业缺乏自主品牌并疏于研发,转型升级步伐比较缓慢等等。2016年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加工贸易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以“创新驱动”和“扩大开放”为动力,以国际产业分工深度调整和实施“中国制造2025”为契机,促进加工贸易的发展。根据文件精神,实现加工贸易的创新发展,关键在于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升创新能力,促进我国加工贸易从加工组装环节逐步延伸到更高端的研发、品牌环节,进而提升其国际竞争力,促进其转型升级。

从以往研究来看,国外学者多从发达国家角度研究跨国公司如何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等问题,而从发展中国家即承接加工贸易一方视角的研究还不多见;在国内学者的研究中,目前还缺乏对创新在加工贸易具体行业中影响的探讨。为揭示创新对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作用,本文使用了2005-2013年中国海关产品层面的出口交易数据,相对于余淼杰(2011)等学者关于加工贸易的研究所用到的2000-2006年我国外贸产品海关数据,本文的样本时间跨度更大。进一步地,本文还对创新在我国加工贸易不同行业中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创新对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且在不同行业呈现出异质性影响;此外,外商直接投资对提升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存在促进作用,但影响较为复杂。本文的贡献在于:一是从技术密集度角度揭示了创新对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促进作用,及其在不同行业呈现出的异质性影响,这一研究结论表明可有针对性地加大对全要素生产率高的行业研发投入;二是基于技术溢出角度对创新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从而对如何制定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具有参考价值。

二、 理论假说

发达国家凭借其相对成熟的技术优势,在价值链高附加值环节(比如品牌营销或研发设计等)的生产成本往往低于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凭借其相对丰富的劳动力、土地等资源优势,在价值链低附加值环节(比如组装和加工等)的生产成本要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因此承接了大量加工贸易。但是,仅凭借传统的比较优势发展加工贸易远远不够,发展中国家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创新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一方面,对承接加工贸易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加工企业为满足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质量与技术标准,会主动进行技术上的创新,改进生产工艺,开发更多种类的中间产品。同时,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干中学”机制,学习或模仿跨国公司的先进技术、产品和管理等经验,以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潘悦,2002;赵晓晨,2006),进而有助于其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另一方面,发达国家依照利润最大化原则,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单位成本函数交点对产业链进行合理分割。当发展中国家的研发创新提高了自身的技术水平,使其在高端工序上的生产成本降低且低于发达国家生产成本时,发达国家则会将更多高技术含量的工序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与受托企业在技术方面的有效交流,能促进OEM企业顺利地向ODM和OBM转型升级(Cyhn,2000)。因此,要提升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在国际生产价值链中的地位,实现从微笑曲线的底部向两端升级,需加快加工贸易企业的技术创新,进而促进其转型升级。综上所述,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创新促进了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目前,关于创新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较多。例如有学者研究了研发投入对日本制造业生产率的影响,发现研发投入的边际回报率高达40%左右(Goto & Suzuki,1989)。此外,有研究发现研发投入对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李静等,2013)。其中,高新技术行业等的研发溢出效应尤为突出(戴魁早,2011)。由于全要素生产率在很多文献中被作为代表技术密集度的指标,如果在加工贸易各类行业中,创新对全要素生产率高的行业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则可从另一个侧面证明创新能促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从技术密集度角度看,创新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高的行业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作为生产网络全球化的重要实现方式之一,外商直接投资对促进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作用无疑值得关注。首先,有研究发现发展中国家只靠自身的生产技术水平难以实现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借助于发达国家的技术输出(Hausmann & Rodrik,2003)。发达国家实现生产转移和技术输出的方式主要有外商直接投资和外包两种。相对于外包而言,外商直接投资的周期一般较长,生产关系更为稳定,因而发展中国家通过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更有利于培育加工贸易企业的竞争优势。有研究认为外商直接投资进入东道国会带来知识溢出,增强本土企业的创新意愿和创新能力(Propris & Driffield,2006)。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知识、技术溢出效应是影响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因素(张天桂和王瑛,2004)。有学者利用我国江苏省加工贸易制造业27个行业的进出口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认为我国的外资企业会注重通过生产技术的创新提升产品转型升级,从而促进加工贸易的发展(邱斌和尹威,2009)。也有研究基于我国产品层面的贸易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出口产品的质量有稳健的促进作用(李坤望和王有鑫,2013)。其次,外商直接投资具有显著的技术外溢作用,发展中国家通过消化吸收发达国家外商直接投资过程中外溢出的技术,可以获得生产技术的进步,并进而提升自身的技术创新水平。有研究利用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创新能力的作用传导机制,研究表明在我国高研发资金投入和高研发劳动投入的省份,外商直接投资对创新能力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罗军和陈建国,2014)。如果说技术创新是基于内部角度进行分析,即发展中国家凭借提升技术密集度来培育动态比较优势,实现在价值链上的攀升,那么对外直接投资则是从外部促进承接方技术提升的重要因素,它将通过技术溢出或“干中学”效应促进生产技术的发展,属于外源式创新。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3:从技术溢出角度看,FDI促进了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三、 研究设计

1.模型设定

本文主要使用来自于中国海关产品层面出口交易的数据*这套数据库包含2005-2013年商品出口数据(商品编码8位),根据贸易方式细分各商品的出口额。。这套数据记录了2005-2013年出口交易情况,主要包括8位商品编码、价值,及贸易方式(加工贸易、一般贸易及其他贸易类型),共603510个观测值。在进行数据处理时,根据盛斌(2002)行业分类的方法*参考盛斌(2002)的方法,本文根据研究需要将行业分类如下:01煤炭采选业;02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03黑色金属矿采选业;04有色金属矿采选业;05非金属矿采选业;06食品加工和制造业;07饮料制造业;08烟草加工业;09纺织业;10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11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12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13家具制造业;14造纸及纸制品业;15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16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17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18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9医药制造业;20化学纤维制造业;21橡胶制品业;22塑料制品业;23非金属矿物制品业;24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5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6金属制品业;27通用设备制造业;28专用设备制造业;29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30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31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32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33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34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35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36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对数据进行分类、识别,整理成2005-2013年36大行业的加工贸易面板数据。由于与之匹配的行业其他数据较难获取,本文还使用了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这套数据库包含1998-2009年全部国有企业以及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数据,但在具体使用过程中,由于一些变量在若干年份出现缺失,实际用到的只是其中某些年份的数据。。在实证检验之前,借鉴蔡晓慧和茹玉骢(2016)的做法,对工业企业数据库企业样本做了相应处理*本文主要做了如下处理:第一,删除关键变量(总资产、平均就业人数、固定资产)数据缺失的观察值;第二,删除平均就业人数小于10人的观察值;第三,删除负数的观察值,包括:资本项(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外商资本、私人资本,总资产-流动资产、总资产-固定资产年平均值、总资产-固定资产净值,累积折旧-当期折旧,流动负债-应付账款、负债-长期负债,财务费。,并将其4位行业代码与前述加工贸易出口数据库的2位码行业进行匹配,计算出各行业的资本金和创新等相关数据。此外,其他行业数据如劳动力成本、行业开放度、行业资本密集度等分别来自《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

本文采用式(1)所示模型检验创新对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影响:

lnRCAit=α+βRDit+γControlsit+εit

(1)

其中,下标i表示行业,t表示时间;Controlsit表示一系列控制变量;εit为随机误差项。对于模型中各变量的名称及衡量方法如下。

被解释变量采用加工贸易显示性比较优势的对数(lnRCA)表示。它在世界银行等经济组织和国际经济学界被广泛使用,被用于测度国际贸易分工和产业国际竞争力水平。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目标即提升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实现在价值链上的攀升。RCA值越高,说明其产业国际竞争力水平越高。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测度方法如式(2)*显示性比较优势(RCA)是美国经济学家Balasa于1965年提出,用于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某一产业贸易的比较优势。:

RCAij=(Xij/Xj)/(Xiw/Xw)

(2)

其中,Xj代表该国的出口额,Xw表示世界的出口总额;Xij表示该国i行业的世界出口额,Xiw代表世界i行业的出口额;也就是分子表示一国特定产业占该国总出口的比重,分母是世界上该产业占世界总出口的比重。如果RCA指数大于1,表明该国i行业的出口份额高于世界水平,即该国在i行业上具有比较优势;如果RCA指数小于1,表明该国i行业的出口份额低于世界水平,即该国在i行业上处于比较劣势。RCA的值越高,产品出口的比较优势就越显著。遵循以上逻辑,采用Xij代表我国加工贸易i行业的出口;Xj代表我国的出口额,Xw代表世界的出口总额。Xiw表示世界i行业的加工贸易出口,但由于世界各行业的加工贸易数据无法获取,同时由于世界加工贸易在世界对外贸易总量中占份额很少,因此本文用世界i行业的出口额代替。以上处理可能会使我国加工贸易行业的RCA值略有偏小,因此在具体实证中不通过它的值和标准“1”进行比较,不具体评定某行业是否处于比较优势或比较劣势;仅遵循RCA值越高、产品出口的比较优势越明显的思路,通过该指数近似地反映我国加工贸易各行业的比较优势,旨在说明我国各加工贸易行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优势。基于此,本文利用联合国贸易数据库(Un Comtrade)分布在2005-2013年97章共约5000多个4位码产品数据(HS2)进行整理和测算,然后按照盛斌等(2012)关于工业行业和HS编码的对应表逐一进行匹配和计算,最后归集到36大行业得出相关数据,并匹配从海关交易数据库获得的加工贸易数据,通过测算得出各加工贸易行业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2.变量说明

(1) 被解释变量。采用加工贸易显示性比较优势的对数(lnRCA)表示,反映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状况。

(2) 解释变量。采用创新指标(用新产品产值与工业总产值比重)表示。具体根据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测算得出。

(3) 控制变量。行业经济特征方面,行业资本密集度(元/人),用行业固定资产净值与职工人数之比的对数表示;行业就业比重,以分行业的从业人员数与总人数之比表示;行业开放度,以行业的出口交货值与工业销售产值之比表示;人力资本禀赋,用高中以上入学率表示,这一指标因为没有行业数据,以2005年至2013年的国家数据代替。国家经济特征方面,金融发展水平,用广义货币(M2)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表示;人均能源消费量(吨标准煤/人),用行业能源消费量除以人口数的对数表示。

表1 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

资料来源:作者计算整理。

四、 实证结果分析

1.基本回归

本文采用以上模型进行简单最小二乘法(OLS)进行逐步检验。其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从列(1)来看,在不加入控制变量情况下,仅考虑创新对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影响,结果显示创新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即二者存在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意味着,创新能有效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因为加大研发创新力度,可使加工贸易企业提升技术进步,向价值链上游攀升,摆脱价值链“低端锁定”的现状,进而提升其国际竞争力、促进其转型升级。

表2 创新对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影响

注:*、**和***分别表示10%、5%和1%显著性水平,括号内为系数显著性检验的p值。下表同。

列(2)、(3)分别将行业和国家的经济特征等控制变量引入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创新系数方向没有发生改变,说明创新对提升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正向作用显著,而且结果稳健。从列(3)分析,行业开放程度呈现出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行业开放度越高,越能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就业比重与加工贸易呈现正相关关系,说明就业形势越好,劳动力供应越丰富,越有利于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人力资源禀赋与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呈正相关关系,且相对于其他行业经济特征的解释变量系数值最大,说明人力资源禀赋越高,对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促进作用越明显;金融发展水平系数最大且呈正相关关系,说明金融发展水平对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作用最明显;而人均能耗、资本密集度与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存在负相关关系。综上所述,加工贸易企业创新投入越多,则越有利于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2.从技术密集度和技术溢出角度分析

首先,从技术密集度角度分析。由于全要素生产率(TFP)能很好地反映技术密集度情况,在很多文献中被广泛作为代表技术密集度的指标。本文也采用该指标,将它与创新进行交互后与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指标进行逐步回归及分行业检验。对于全要素生产率,本文采用由Olley & Pakes(1996)发展而来的OP半参数法计算得到①。

① 它可以解决固定效应或OLS估计全要素生产率时产生的内生性问题。通过不变价格的换算后,本文利用永续盘存法得到物质资本的存量数据,其计算公式为:Kit=(1-δ)Kit-1+Iit。其中,K表示资本存量,I表示当期投资,δ表示折旧率。

② 因分行业外商直接投资数据难获得,而《中国统计年鉴》有关分行业数据是针对大中型企业的,而加工贸易行业的企业中小型偏多,该数据可能会对检验结果产生偏差,所以选择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此外,作为外商直接投资的代理变量,由于数据库所限,只获得2005-2008年数据。因此,这部分将对2005-2008年数据进行实证检验。

本文通过计算分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作为与创新交互的指标,检验它们对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影响。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列(1)未加入任何控制变量,从整体来看,创新对全要素生产率高的行业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有显著的提升作用;列(2)逐步加入人力资源禀赋、资本密集度、就业比重和行业开放度等行业经济特征的控制变量,结果显示创新与TFP的交互项和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列(3)再引入国家经济特征的控制变量进行回归,结果仍然表明创新对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有促进作用,而且促进作用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这说明从技术密集度角度来看,创新对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正向作用是稳健的。

表3 技术密集度与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其次,从技术溢出角度分析。技术溢出作为技术进步的一种形式,能促进知识扩散,借助示范效应、关联效应等提升技术水平。技术溢出方式主要包括人力资本流动、跨国公司零部件采购对象的转移和市场竞争加剧等(佟大木等,2008)。其中,加工贸易企业技术与管理人员的流动会带来技术外溢,本土企业可借助技术模仿、人力资本流动、示范效应等方式获得溢出的技术,进而提高其创新能力(Propris & Driffield,2006)。因此,本文从技术溢出角度再作进一步分析和检验,并将外商直接投资作为解释技术溢出的指标。

基于式(1),将创新替换成外商直接投资,采取逐步回归的方式检验其对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影响。为更准确反映出外商直接投资对加工贸易的影响,本文选择将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相关数据与加工贸易出口数据库进行匹配。其中,对各行业内所有企业的国有资本、集体资本、法人资本、个人资本、港澳台资本及外商资本加总为资本金总额,然后计算出各行业的外商资本占资本金总额的比重②。通过整体检验,表4列(1)在未加入任何控制变量的前提下,检验发现FDI与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列(2)、(3)则逐步加入行业经济特征和国家经济特征的控制变量,回归结果仍显示FDI对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说明结果稳健。具体来看,人力资源禀赋、就业比重、行业开放度和金融发展水平均与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呈正相关关系;而资本密集度、人均能耗则与之存在负相关关系。这与表2的检验结果基本一致。因此,外商直接投资可通过“干中学”等机制产生的前后向技术溢出效应,提高从业人员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水平,成为提升技术水平的重要渠道,进而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表4 技术溢出与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3.分行业进行分析

为进一步检验创新对不同行业是否有异质性影响,通过对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行业进行检验;同时,按照盛斌等(2009)的做法,将行业按技术水平分为中高技术和中低技术行业进一步进行检验*对中高技术产业和中低技术产业具体划分如下:中高技术产业共9个,包括医药制造业、通信设备飞机及航天器制造业、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办公器械与精密仪器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中低技术产业共23个,包括煤炭采选业、石油及天然气采选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橡胶制品业、塑料制品业、非金属制品业、非金属采选业、黑色金属采选业、有色金属采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不包括机械装置)、食品加工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制造业、纺织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工艺品与其他制造业。。

首先,基于技术密集度角度分行业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一是对资源、劳动、资本和技术行业分类检验。列(1)、(2)显示创新与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加工贸易转型呈负相关关系,说明这两大行业的创新抑制了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列(3)、(4)表明创新与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呈正相关关系,而且对资本密集型行业的促进作用更显著。因此,从分行业检验看,创新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高的行业比较优势。二是按技术水平再进行分类检验,列(5)、(6)表明创新对中高技术和中低技术行业的加工贸易转型均存在正向影响,但对于中高技术行业的影响更为显著。这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创新对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具有促进作用。

其次,从技术溢出角度检验,结果如表6所示。一是对资源、劳动、资本和技术行业分类检验。列(1)、(4)显示,外商直接投资与资源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呈反向关系,尤其对技术密集型行业更显著;列(2)、(3)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行业的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起正向促进作用。一方面,这可能是因为资源密集型行业的加工贸易受自然资源可获得性约束大,其转型升级提升对外商直接投资的依赖很小;对于技术密集型行业,由于外商直接投资价值取向与我国存在偏差,导致它们对自身的技术实施严密控制,尤其是防止高新技术的扩散,使其投资多偏向于劳动或资本密集型项目,而非技术密集型项目。因此,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竞争效应不利于加工贸易企业创新能力的成长,这与蒋殿春等(2005)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对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行业而言,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更大,因此对其起到正向促进作用。二是把行业按技术水平划分后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外商直接投资作用出现分化。它对中高技术行业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起到显著的推动作用;对中低技术行业则呈反向作用。这可能是因为我国中高技术行业领域研发强度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明显,通过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技术模仿、经验学习等能使其较快提升技术水平,从而对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中低技术行业,由于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小,外商直接投资对本国的科技控制严密,其竞争效应反而会大于学习、模仿效应,因此抑制了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由此可见,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不同行业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影响较为复杂,在制定政策时需因行业制宜。

表5 从技术密集度角度分行业检验

4.稳健性检验

将研发费用占企业销售总产值的比重作为创新的另一个代理变量,采取前述方法进行检验,其结果也显示创新与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呈现正相关关系;其他控制变量的检验结果与表2基本一致。具体而言,创新与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人力资源禀赋、就业比重、行业开放度、金融发展与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呈正相关关系;资本密集度、人均能耗与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呈负相关关系,如表7所示。

五、 结论与对策

本文从创新角度对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创新对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从技术密集度角度来看,一方面,创新对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行业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有明显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创新对中高技术和中低技术行业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均存在正向影响,但对中高技术行业的影响更为显著。这表明创新提升了全要素生产率高的行业比较优势,对这些行业转型升级的促进作用要显著高于全要素生产率低的行业,可以作为创新投入的重点行业。从技术溢出角度来看,一方面,外商直接投资与资源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行业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呈反向关系,而与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行业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呈正向关系;另一方面,外商直接投资对中高技术行业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起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中低技术行业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起抑制作用。这说明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不同行业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影响较为复杂,需要区别对待、制定差异化政策,以提高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效率。

表6 从技术溢出角度分行业检验

表7 研发费用与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为进一步促进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可以考虑采取如下对策:

第一,重点加大对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等全要素生产率高的行业的创新投入,通过提升其比较优势,能更有效地促进其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从而构建我国新的动态比较优势(干春晖、余典范,2013),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第二,尽管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使劳动密集型行业不再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但并不意味着要放弃该类产业。一方面,我国具有“大国综合优势”,拥有广阔的国内市场;另一方面,内陆地区仍具有劳动力成本低等传统比较优势,完全可以承接从沿海等地转移来的加工贸易。因此,可以促进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梯度战略转移,借用内陆地区低劳动力成本等比较优势促进加工贸易的发展。

第三,对于外商直接投资,要以适宜的政策加以引导。我国应利用国际资本和国际市场,进一步实施加工贸易发展战略,并与利用外资战略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李亚,2004),可以使外商直接投资向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倾斜;同时,对中高技术行业也要加大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力度,这有利于充分发挥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使加工贸易企业充分利用“干中学”的前后向技术溢出效应,更快地提升其技术水平,进而提升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第四,由于研发有风险,对于一般的加工贸易企业而言,需要政府提供一定的扶持和引导,帮助加工贸易企业建立创新机制。比如政府可加大人力资本积累、制度环境激励、完善生产性服务及政府服务等(查日升,2011),同时进一步降低制度成本;还可通过建立创新基金、制定扶持创新的税收政策等措施,对有条件的企业进行研发帮扶,促进其在研发、品牌创新等环节发力,提高产品附加值,进而促进其向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迈进。

参考文献:

1. Cyhn, J. W. Technology Development of Korea’s Electronics Industry:Learning from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through OEM.TheEuropeanJournalofDevelopmentResearch,2000,12(1):59-187.

2. Goto, A., and K. Suzuki. R&D Capital, Rate of Return on R&D Investment and Spillover of R&D In Japa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TheReviewofEconomicsandStatistics, 1989,71(4):555-564.

3. Hausmann, R., and D. Rodrik. Economic Development as Self-Discovery.JournalofDevelopmentEonnomics, 2003,72(2):603-633.

4. Propris, L. D., and N. Driffield. The Importance of Cluster for Spillovers from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Technology Sourcing.JournalofEconomics, 2006,30:277-291.

5. Olley, G., and A. Pakes. The Dynamic of Productivity in the Tele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Industry.Econometrica, 1996,64:1263-1297.

6. 蔡晓慧、茹玉骢:《地方政府基础设施投资会抑制企业技术创新吗?——基于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的经验研究》,《管理世界》2016年第11期。

7. 查日升:《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核心因素:粤省证据》,《改革》2011年第4期。

机械电气一体化技术主要是指在机械功能的设计、应用过程中,将先进的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动力技术等)引进到机械结构的主功能、信息处理、功能控制中,进而将机械的控制装置,与电子控制软件有机结合到一起,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统一的系统。

8. 戴魁早:《中国高技术产业研发投入对生产率的影响》,《研究与发展管理》2011年第4期。

9. 干春晖、余典范:《中国构建动态比较优势的战略研究》,《学术月刊》2013年第4期。

10. 蒋殿春、夏良科:《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作用的经验分析》,《世界经济》2005年第8期。

11. 李静、彭飞、毛德凤:《研发投入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溢出效应——基于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的实证分析》,《经济评论》2013年第3期。

12. 李坤望、王有鑫:《FDI促进了中国出口产品质量升级吗?——基于动态面板系统GMM方法的研究》,《世界经济研究》2013年第5期。

13. 李亚:《外商直接投资与加工贸易的相关性分析》,《经济问题》2004年第9期。

14. 罗军、陈建国:《研发投入门槛、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创新能力——基于门槛效应的检验》,《国际贸易问题》2014年第8期。

16. 邱斌、尹威:《FDI与外包两种生产转移方式下加工贸易进口的决定因素研究》,《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17. 盛斌、吕越:《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环境的影响——来自工业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

18. 盛斌、牛蕊:《贸易、劳动力需求弹性与就业风险——中国工业的经验研究》,《世界经济》2009年第6期。

19. 盛斌:《中国工业贸易保护结构政治经济学的实证分析》,《经济学(季刊)》2002年第3期。

20. 佟大木、岳咬兴:《加工贸易政策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路径及效果分析——基于通信产业贸易数据的实证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年第12期。

21. 余淼杰:《加工贸易、企业生产率和关税减免——来自中国产品面的证据》,《经济学(季刊)》2011年第7期。

22. 张天桂、王瑛:《我国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经济学思考》,《商业研究》2005年第9期。

23. 赵晓晨:《利用加工贸易技术扩散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研究》,《财贸研究》2006年第4期。

猜你喜欢

外商升级贸易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聚焦《欧盟外商直接投资审查条例》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回暖与升级
贸易统计
贸易统计
谁是冒牌外商
China uses US$420 bn of FDI in 5 ye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