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低及超低出生体质量儿脐静脉导管2种不同固定方法的效果比较
2018-05-03潘文青王正新解红文
潘文青, 孙 娟, 王正新, 严 飞, 解红文
(江苏省镇江市妇幼保健院 1. 新生儿科; 2. 护理部, 江苏 镇江, 212000)
2012年世界卫生组织《早产儿全球报告》显示,全世界每年约1 500万早产儿,且早产儿出生胎龄、出生体质量、疾病谱分布也逐渐发生变化[1]。我国早产儿,尤其是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和超低出生体质量儿等危重新生儿出生率明显增加[2-3]。早产儿的救治工作一直是新生儿科工作的焦点,迅速建立可靠的静脉通道是危重新生儿的抢救中一项至关重要的护理措施[4]。而脐静脉置管术对于抢救、复苏的新生儿及外周循环不良的危重新生儿有重要的作用[5-7]。目前脐静脉置管大多采用外科手术荷包缝合,但该固定方法容易发生脐静脉导管的脱落[8]。本研究对新生儿的脐静脉导管采用改良固定方法,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12月—2017 年10月使用脐静脉导管的33例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和超低出生体质量儿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患儿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患儿家属不同意纳入本次研究的患儿。根据导管固定方式的不同将患儿分为2组,采用外科手术荷包缝合加无纺胶布搭桥固定导管的患儿纳为对照组(n=16),男10例,女6例;胎龄(31.80±0.10)周;出生体质量(1 041.00±380.00)g;发生新生儿窒息8例(50.00%),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2例(12.50%)。应用改良方法固定导管的患儿纳为改良组(n=17),男11例,女6例;胎龄(30.20±1.90)周;出生体质量(1 110.00±320.00)g;发生新生儿窒息5例(29.40%),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3例(17.65%)。2组患儿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2组患儿治疗原则相同,进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后给予呼吸支持治疗,根据感染指征应用抗生素,根据循环状况采用血管活性药物,给予肠内外营养支持,根据胆红素水平使用蓝光治疗。2组患儿均接受脐静脉置管,并采用不同方法固定导管。
1.2.1 常规导管固定方法: 对照组患儿给予外科手术荷包缝合加无纺胶布搭桥固定导管。断脐,保留脐带3~4 cm,24 h内进行置管手术。术前无菌生理盐水持续湿敷脐带残端,保持湿润,避免残端萎缩。置管前消毒区域包括患儿脐部及周围皮肤,覆盖无菌孔巾,无菌剪距离脐带根部1.0~1.5 cm处剪断,暴露脐静脉,插入导管,插至脐轮时把脐带拉并向下腹壁倾斜成约60°,导管向患儿头方向插入,插入2~4 cm时,用注射器抽吸回血,待到达预定位置,检查通畅后,采用外科手术荷包缝合加无纺胶布搭桥固定导管,即将缝线缠绕导管数周后系紧,再用无纺胶布固定导管外露部分。
1.2.2 改良导管固定方法: 改良组患儿给予改良方法固定导管。首先取出脐带结扎包内带有尾线的气门芯,去除尾线,以7号丝线代替,提前将带有丝线的气门芯套在脐静脉导管上,其余操作步骤同对照组,导管插入至合适位置后,止血钳插入气门芯内,夹住脐带根部固定导管,同时拉动气门芯将其套在脐带根部,再用穿过气门芯的丝线缠绕导管进行正反面环形打结数周固定导管。导管外露部分以环形盘在脐旁,采用康惠尔水胶体敷料透明贴(3533型,10 cm×10 cm)将环形盘完全覆盖。
1.3 观察指标
记录2组患儿脐静脉导管留置时间,观察导管留置期间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感染、局部渗血、腹胀、拔管困难和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其中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定义为在移除医用胶粘剂后,局部出现的持续30 min甚至更长时间的红疹和/或其他皮肤异常,包括但不限于水疱、大疱、糜烂或撕脱等。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对照组脐静脉导管留置时间(6.60±2.00)d,低于改良组的(8.10±0.50)d,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08,P>0.05)。2组感染、局部渗血、腹胀、拔管困难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2组均无插管过深、拔管后出血及导管脱出病例。
表2 2组患儿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n(%)]
3 讨论
脐静脉导管置入是一项介入性操作,采用外科手术荷包缝合法固定导管过程中,因操作难度大、脐带细小,稍有偏差可能发生缝合不成功或者失误刺破脐血管,且单独使用丝线打结的力度不易控制,使得缝合及搭桥固定过程中延长了置管时间,从而导致脐带残端长时间暴露,增加感染风险[9-10]。气门芯原有尾线长度较短,不利于缠绕打结,操作不当容易导致管道脱出。改良组应用脐带结扎气门芯直接套在脐带根部,避免外科手术缝合,配合使用丝线缠绕,降低了操作难度,使操作简单易行,松紧适宜。此外,脐带结扎气门芯在新生儿科作为必备物品,使用时取材方便,对脐静脉置管人员进行简单的培训即可实施,置管的同时并不增加患儿的经济负担。
脐静脉导管固定对于管道的维持至关重要。管道留置期间,由于治疗、护理操作,翻身拍背、患儿哭闹等因素,极易造成留置导管脱落[11-12]。脐静脉导管改良固定法采用脐带结扎包内气门芯使固定更加稳固,丝线代替原有尾线缠绕使线的长度延长,缠绕周数增加,防止导管滑动,更方便置管者操作。导管外露部分环形盘在脐旁,无需搭桥,不易牵拉,且易于日常观察导管刻度及护理操作,更加美观。采用水胶体敷贴覆盖固定,其粘性好,弹性大,具有保护皮肤、减压作用,撕除时不会给患儿带来疼痛感,同时避免了搭桥固定多处粘贴胶布所致的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本研究中未发生脐静脉置管的滑脱及皮肤损伤,且表2结果显示,2组留置时间、感染、局部渗血、腹胀、拔管困难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脐静脉导管改良固定法安全可靠。
目前国内等级医院评审中已将开展脐静脉置管术作为评价项目之一[8],脐静脉导管能迅速建立静脉通道,且可以较长时间留置,提供给药途径,保证危重新生儿生命需求[13-14]。改良脐静脉导管固定法操作简单易行,不易滑脱,效果可靠,并不增加患儿与导管相关的并发症及经济负担,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因此值得推广。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Born too soon: the global action report on preterm birth[R].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2.
[2] 邵肖梅, 叶鸿瑁, 丘小汕. 实用新生儿学[M]. 4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 59-60.
[3] 李娟, 王庆红, 吴红敏,等. 2005年中国城市产科新生儿出生状况调查[J].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12, 14(1): 7-10.
[4] 吴燕云, 麦友刚, 赖文玉,等. 脐静脉置管在超低或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应用[J]. 中华新生儿科杂志, 2012, 27(1): 42-43.
[5] 陈利华, 丁志芳, 李丽,等. 改良脐带缝扎固定法在脐静脉置管中的应用[J]. 护理学杂志, 2009, 24(6): 12-13.
[6] 申春花, 李丽菊, 蒋永江,等. 新生儿脐静脉置管实时超声引导法的探讨[J].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7, 19(5): 335-337.
[7] 茹喜芳, 冯琪, 王颖,等. 早产儿脐静脉导管相关性肝损伤的临床分析[J]. 中国新生儿科杂志, 2017, 32(1): 11-15.
[8] 赵霞, 薄杰. 改良新生儿脐静脉插管固定方法的临床探讨[J]. 中华新生儿科杂志, 2016, 31(1): 52-54.
[9] 兰美倩. 脐静脉插管的临床应用与进展[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19(7): 900-901.
[10] 陈赢赢, 鲁萍, 杨祖钦,等. 17例危重患儿脐动脉置管的护理[J]. 中华护理杂志, 2016, 51(4): 505-507.
[11] 谢巧庆, 迟春昕. 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并发症分析及护理对策[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3): 783-784.
[12] NOSHERWAN A, GILL I, WALSH H, et al. 821 An Audit of the Use of PICC Lines in Preterm Infants (< 33Weeks) in a Tertiary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J]. Arch Dis Child, 2012, 97(Suppl 2): A236-A237.
[13] 梁淑文, 崔其亮, 谭小华,等. 新生儿脐静脉置管术后腹胀的危险因素分析[J]. 中国新生儿科杂志, 2012, 27(4): 247-249.
[14] 于新颖, 孙梅莹, 李欣. 脐静脉置管联合PICC导管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J]. 上海护理, 2017, 17(2): 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