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的定位与路径创新
2018-05-02李瑶李骏
李瑶 李骏
摘要:受国家“双一流”建设政策以及社会新需求的激励,我国大学掀起了一场建设一流本科教学的热浪。地方性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按照“双一流”的标准思考教学改革问题.地方性院校只有处理好新一轮建设中改革定位以及改革路径转向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双一流”战略带来的历史性发展机遇。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新建本科院校;定位;路径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6-0004-02
201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并于9月21日公布了一流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名单。国家推出“双一流”建设工程,不是“211工程”、“985工程”的翻版,也不是山寨版或者升级版,它是一个全新的计划。”[1]这不仅是对于国内老牌名校发展的动态调整,也是国内高等教育的综合性大变革,对于地方本科院校而言更是一场恰逢其时的历史机遇。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应当及时分析“双一流”战略的内涵和精神,确定建设目标,顺势而为,趁势而上,在“双一流”建设中积极作为。
一、“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机遇
1.摆脱传统格局束缚,地方本科院校具有更宽松的创新空间。我国高等院校的传统格局是以“985高校”、“211高校”、部属高校、地方院校的层次体现的。在较长时期以来这种高等教育秩序是与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因为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核心是资源配置和评价体系问题,按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原则和思路,传统的层次性格局确实大力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尤其是提升了少数重点高校的办学质量和国际影响力。但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地方高校没有得到应有的较为充分的扶持和投入的问题日益显现。而且,长期以来传统名校的身份标签也极大地影响着社会对地方高校、民办高校的认知和评价。这些原因都制约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全面系统的发展,不利于发挥地方高校建设的积极性。[2]“双一流”建设是国家从战略角度对高校建设的全面性部署与资源重组,随着战略实施的推进将逐步解除地方高校发展的等级束缚,使其获得更丰富的资源和更宽松的建设环境,得到更加公正的社会认可,不断向世界一流迈进。
2.平等的发展机会,新建本科院校更加充分地参与公平竞争。“双一流”建设打破了高校评比的终身制,推行每五年一个建设周期,2016年开始新一轮建设。建设高校实行总量控制、开放竞争、动态调整。尽管从当前的整体而言,大部分地方高校与国内重点大学相比,差距明显,竞争力不足,但“双一流”建设将更加强调绩效的杠杆作用,这能够让地方高校获得相对公平的竞争机会。同时,动态评价结果作为国家宏观布局调控高等教育支持力度的主要根据,地方高校只要抓住人才培养不断推进自身建设,各项措施实施有力、成效明显,就能持续获得发展资源。财政支出方面,国家更加重视与地方财政统筹安排,把建设一流的关注从原来的少数重点高校扩大到了整个高等教育系统,创新了财政支持方式,加大了对地方高校发展的相关资金的引导和支持。这些战略资源为地方院校提供了更为平等的发展机会。
3.广阔的发展时空,新建本科院校更加坚定地谋划长远格局。“双一流”建设是不能一蹴而就的,需要久久为功。国家“双一流”战略强调的是“建设”,而不是已经建成,这说明我国绝大多数高校还远未达到世界一流的水平。地方高校经过多年建设取得了整体性的大发展,但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仍然明显不足。“双一流”建设方案以2020年、2030年和本世纪中叶为时间点,提出了分步建设的路径。这为将地方高校建设为一流高校提供了30余年较为充分的发展时间。同时在发展空间上,“双一流”建设推行的是分类建设,对不同的大学提出了差异化、专业性的要求。地方高校的建设目标与少数重点综合性大学不同,重在实现某些学科的突破,建成学科体,形成优势和特色,进入该学科领域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这就为地方高校勾勒了发展方向,即不断强化开放发展的理念和交流合作的意识,积极主动地走出地方、走向世界,借助各类资源来发展自己,并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做出独特贡献。
二、地方本科院校创建一流应以准确定位统筹路径创新
1.依据国家战略,明确办学特色。我国新时期高等教育在国家发展中具有四大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地方本科高校尤其是新建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办出发点是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服务于地方社会的经济发展。2015年11月,教育部联合各部发布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就明确指出,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之路的核心是“需求导向”,是“应用型”“地方性”发展道路,需要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指明了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定位的基础。[3]但是,地方性高校在创建一流的背景下单纯瞄准地方性需求并不能充分明确其办学特色,还需要对标国家发展战略和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办学特色应当带有浓厚的地域性,更需要明确自身在国家战略布局中的位置和建设发力点,从国家战略中挖掘资源,开拓视野,突破区域限制,真正地培养一流的卓越人才。
2.立足现有基礎,明确建设目标。在近期公布的“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中新增了一些非“211高校”,尤其是艺术类高校和中医药大学得到了最为明显的扶持。可以看出,在众多行业类高校纷纷更名并朝着综合性大学发展的大背景下,加快建设一流大学的新政更加鼓励行业类高校扎根自己的传统优势,而不是一味的摊薄力量搞成效不显的大而全。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建设一流的首要任务是正确总结凝练自身的基础和优势,围绕国家战略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做好长远规划和顶层设计,明确发展建设目标。作为地方本科院校,把转型发展的聚焦点放在应用型学科的突破上,符合高校管理的规律,也契合当前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的现实。地方本科院校的前身大多是农林类、师范类院校,部分是由高等专科、民办高职类院校改建而成,部分是独立学院。因此,整体上地方本科院校基本都存在师资不强、特色不显、培养的人才应用能力不足的共性问题,与建设一流目标的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需要明确国家加快推进建设一流的目标设计是“立新破旧”,是在传统的优势学科、优势专业方面进行学科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举措,而不是完全的推倒重来,否则就背离了“双一流”建设战略的初衷。
3.注重提升质量,明确应用型学科发展方向。以学科发展的自身逻辑而言,推进应用型学科建设关键在于提高服务地方发展的能力。地方性本科院校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主力军,其传统的发展主要体现“量的扩张”层面,而且长期以来都集中在办学资源投入相对较小的财经类、人文类专业上,学科实力不强,应用能力不足。[4]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不断深入,引出了高等教育“新常态”,地方本科院校建设一流时必须更加注重学科建设“质的提升”。对于在长期发展中堆积了大量陈旧难题的地方高校而言,这是一次绝佳的机遇。通过聚焦应用型学科建设,建立起开放合作的体制机制,走政产学研合作教育之路,通过省内省外、社会各方参与办学等方式,形成“协同办学、协同育人、协同创新”的办学道路,真正实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地方性本科院校需要发扬久久为功、驰而不息的精神,不断推进特色优势学科大力发展,不断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核心竞争力,加快实现建设一流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双一流”到底是不是“985”、“211”的翻版[J].光明日报,2017-9-22.
[2]王永生.地方高校建设“双一流”大有可为[J].中国高等教育,2016,(15):38.
[3]瞿振元.新建本科院校走出特色发展之路[J].中国教育报,2016-4-8(002).
[4]过建春,李志宏.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特色发展之路探索[J].求实,2017,(12):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