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家庭价值取向引导儿童个人成长

2018-05-02孟艳芳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年11期
关键词:引导儿童

孟艳芳

〔摘要〕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价值取向深受社会影响, 同时也影响社会。 家庭价值取向会具化为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氛围等对儿童个人成长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家庭成员可以利用家庭价值取向,引导儿童个人成长,影响儿童的智力、审美等方面,引导儿童的价值观形成、社会化和心理健康。

〔关键词〕家庭价值取向;儿童;引导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11-0072-03

价值取向是人们对特定事物所采取的价值观。它是与具体事物和情境相关联的,是人们在特定对象之上所进行的价值选择。家庭价值取向则是个人对于家庭事务所采取的价值观。它是评价家庭意义与目的及理想家庭的标准之一,且影响个人经营家庭生活与处理家庭事务的方式。家庭价值取向理论认为[1],家庭价值取向可以分为关系价值取向、权力价值取向、位置角色行为价值取向和移动性价值取向四个方面。价值取向作为一定文化所选择的优势观念形态,为个体所认同并内化为人格结构中的核心部分,具有评价事物、唤起态度、指引和调节行为的定向功能。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价值取向深受社会影响,同时也影响社会。家庭价值取向会具化为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氛围等对儿童个人成长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个人成长不仅包括德智体美等方面,也应包括人际关系的维持、角色的建立、自我实现和具备爱的能力。

一、家庭价值取向对引导儿童个人成长的意义

(一)德智体美

在和谐的家庭氛围中生活的每一个人,几乎都是快乐的。通过家庭成员间的合作和谅解,儿童学会了与人的沟通、交流与合作的方法,使个体的思维意志、交流能力等得到和谐发展,并且从中获得安全感,形成乐于接受教育的自觉性。良好的家庭氛围促使青少年形成体格健壮、活泼聪明、乐于助人、积极进取等个人特质。在烦闷、消沉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儿童则很难摆脱不快的阴影[2]。有调查显示,家庭教养方式不同会导致儿童智力发育水平存在差异,教育型教养方式儿童智商显著高于严厉型和放任型。教育型教养方式有利于儿童的智力开发,儿童认知也容易接受,且效果较好;而对儿童采取严厉型教育,则儿童不容易接受,容易出现逆反心理,难以达到对儿童进行教育的目的[3]。

(二)价值观的建立

家庭价值取向自孩子幼年起对其产生影响,并在大学这一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显露出来。父母的情感温暖与关心理解程度、父母的严厉惩罚程度、父母的干涉、父母的拒绝否认程度、父亲保护程度等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婚恋观会产生较大的影响[4]。大学生的家庭教养方式和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也存在相关关系,并且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以及各个维度有预测作用,父母的情感温暖和理解对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影响显著,其中父亲的情感温暖和理解预测性最强[5]。

(三)社会化

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第一场所,温馨的家庭对于儿童的社会化至关重要。但是在调查中发现,家对某些儿童意味着港湾;对某些儿童则意味着樊笼;而对某些儿童却意味着战场。父母作为儿童的第一交往对象,是儿童习得社会规则的重要来源,父母教育观念和教养方式直接影响着父母对儿童的态度以及对儿童进行教育的期望、目标、途径、策略和行为,是影响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因素。社会化是儿童人格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社会化的因素包括宏观社会文化背景和个体生活的微观社会结构,如家庭、幼儿园、学校等,社会文化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中介变量,对人格具有塑造功能[6]。

(四)心理健康

有研究表明,积极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具有保护作用,有利于儿童建立起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消极教养方式则会损害心理健康[7]。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的主观幸福感影响显著。父母对子女的理解和关爱越多,子女体验到的正向情感就会越多,对生活各方面的满意感也会更强,感觉到的总体幸福感相对会更高;反之,父母对子女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或管教过于严厉、苛刻,子女就会产生一种抵触心理,体验到的幸福感肯定也会更少[8]。家庭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的犯罪行为显著相关,消极的教养方式能够有效预测青少年的违法行为,犯罪青少年的父母有着更多的拒绝和更少的关爱[9]。

二、家庭价值取向引导儿童个人成长的路径

如何从家庭价值取向引导孩子个人成长,不仅是理论话题,也是一个重要实践课题。从家庭价值取向引导孩子个人成长,三个工程很重要。

(一)核心工程:家风滋养细经营,以身作则树标杆

“家风”又可以称作门风,指的是家庭或家族代代相传的风尚和价值观,即一个家庭当中的风气。家风是给家族后人树立的价值准则。家风是受中华传统文化影响而形成的集体认同,带有每个个体的个人烙印,是世世沿袭的家族文化风格。家风对家族的延续和传承、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都起到重要影响。

儿童在社会化和建立三观的过程中如果不能受到好家风的熏陶,就会在“不懂事”的纵容下变成“熊孩子”。如今的人几乎都受到过“熊孩子”的荼毒。“熊孩子”的背后总有一对“熊爸妈”,在“熊孩子”打搅别人时毫无歉意。“熊父母”们需要的是全世界都爱他的孩子,包容他的孩子。父母如果发现孩子的错误时不及时纠正,反而觉得有趣、有理、有本事,无异于在纵容孩子为所欲为。台湾著名学者、蔡澜先生的父亲柳北岸先生的教育方式则与“熊父母”们有着天壤之别。他年过八旬时仍精神矍铄,而且记忆力好得惊人,思路清晰、描绘生动。蔡澜这样评价父亲:“父親不老,只因他终生读书。”受到这样父亲熏陶的孩子们,无一不是艺术界和教育界的佼佼者,无一不是手不释卷的爱书人。

(二)和合工程:父母合力创良好氛围,家庭共识助科学成长

有人说:中国女人有四不幸:当妈式择偶、保姆式妻子、守寡式婚姻、丧偶式育儿。《中国式家庭:缺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失控的孩子》一文也在前段时间火爆于社交平台。父亲作为家庭的重要一环,一旦缺失,必然导致各种各样的问题,不利于孩子成长。只有父母共同参与家庭教育,孩子才会更为健康地成长。此外,父母的互相配合也十分重要,互相拆台则万万不可取。“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看似是夫妻间的互相配合,实则是脸谱式的教育方式,这会使孩子难以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并对温柔的那一方形成依赖,这一做法应该摒弃。

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交往对象,更是他们在早期发展阶段的核心影响源。充满爱的和谐的家庭氛围对孩子价值观的养成和个性的培养都有重要意义。但是因为多种原因,社会上隔代教育很普遍。一些年轻家长或者因为自己的工作繁忙,或者因为离婚而把孩子的教育、生活等责任全部交给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祖父母们或自觉或被动地成为了全面照顾第三代的“现代父母”,这种由祖辈对孙辈的抚养和教育被称为隔代教育。

由于祖辈家长受历史条件和自身年龄特点的局限,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利因素,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祖父母由于“隔代亲”等原因容易对孙辈形成溺爱,不利于儿童成长;祖父母由于教育程度和成长环境的原因可能存在思想观念陈旧等情况,审美也与社会潮流存在差异;长期成长在祖父母身边而缺乏与父母的交流,可能造成儿童与其父母的感情隔阂;隔代教育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着极大影响。有一项资料显示,中国有60%以上的失足少年与隔代教育有关,有不少问题少年从小都是由祖辈家长带大的;当前在研究青少年网络成瘾综合症时,结论也是综合症在隔代教育和有家庭暴力的家庭中呈高发状态。

因此,年轻父母不管怎么忙,也要抽时间与孩子在一起。把孩子的教育权、抚养权完全交给祖辈家长,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的做法。父母、祖父母两代人需要积极沟通,统一认识,择善施教。只有家庭成员人人给力,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成长。

(三)长期工程:与时俱进常创新,持续发力久为功

《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对于孩子的教育应该基于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多元成才六大理念。这一要求不仅仅针对学校,更是对家庭教育的要求。家庭教育应结合孩子的具体实际,尊重孩子的选择,鼓励孩子多元成才,不要将孩子紧紧捆绑在应试教育这棵成才之树上。

全国妇联联合教育部等多部委共同印发《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适应城乡发展、满足家长和儿童需求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因此,家长也应该与时俱进,通过阅读家庭教育类的书籍、借鉴他人教育孩子的成功经验,时时关注家庭教育的新理论、新方法、新动态,更好地引导孩子成长。此外,家庭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其长期性。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第一场所、第一课堂,通过家风的长期熏陶和家庭价值取向的引导,个人将在家庭这一社会组织中践行终身学习的理念。

三、结语

家庭价值取向对儿童个人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不仅会影响儿童智力、审美等方面,也会影响儿童的价值观形成、社会化和心理健康。在利用家庭價值取向引导儿童个人成长的过程中,核心家庭成员——父母,应当互相配合,为儿童营造充满爱的和谐的家庭氛围;家族成员则应齐心协力,避免缺位和隔代教育;家庭教育需要与时俱进、持续影响,引导儿童不断学习、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杨霞,马玉梅.浅析中美文化价值观差异——康登-优素福家庭价值取向视角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06):70-71.

[2]徐燕.浅谈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氛围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J].管理观察,2009(18):224-226.

[3]栾艳,王小明.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智力发育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2015(09):1126-1128.

[4]张媛.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婚恋观的影响及教育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科技大学,2015.

[5]李铁镔.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和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D].吉林:吉林师范大学,2014.

[6]徐慧,张建新,张梅玲.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8(04):940-942.

[7]蒋小娟,赵利云,程灶火,等.儿童和青少年心理障碍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联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05):800-803.

[8]李宗国,张鹤,焦燕.青少年家庭教养方式、应对方式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06):840-844.

[9]金凤仙,程灶火.家庭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犯罪研究进展[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03):468-472.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南京,210097)

猜你喜欢

引导儿童
因为喜欢儿童 所以儿童喜欢
网络评论要主动引导舆情
网络时代大学生非理性爱国现象的引导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互动式教学法在大学散打教学中的应用
精心引导,实现学生语言积累多点突破
留守儿童
让人无法理解的儿童
六一儿童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