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教育中的替身
2018-05-02彭敦运
彭敦运
留守儿童是今天的社会之痛。为了缓解这种疼痛,不少地方都出现了“代理家长”,不少学校开始研究与“代理家长”相关的制度与技术问题,很多研究也的确产生了不错的效果。
戴面具的代理家长
王冬香老师所在的幼儿园每天都有一道风景:教学班在上午用15分钟时间,在白板上播放几个微视频,每个视频的长度大都在2分钟左右,内容为某个幼儿的父母拍摄的自我生活或者是他们对留守幼儿的视频讲话。不管是哪一种,其中必有一个保留片段,那就是带上特殊的动物面具后再与幼儿打个招呼,说声“再见”。
之所以这样做,源于许多孩子都是被爷爷奶奶、姥爷姥姥隔代看护的留守儿童,他们需要与父母进行这样一次调侃性互动,而且这种风趣的调侃,还是下一次“家长代理”的伏笔。
自从手机4G技术走进家庭生活后,幼儿园抓住这一契机开始改革,创新教研文化,改变对留守幼儿的教育模式,让距离拉开的亲情,因手机和电子白板而重新对接起来,使父母每天都能与孩子“面对面”,从而使母子或者父子亲昵与互动,不再离开“服务区”。她们的做法是,首先,按时将幼儿在园的表现告诉父母,并提出具体要求,告诉他们怎样配合班主任做工作。其次,要求在外打工的年轻父母们,经常用手机记录自己的生活,录下自己要对孩子讲的话,再戴上事先约好的相应动物面具,当着幼儿的面,说声“再见”。然后把这种视频发给班主任。带班老师在班里的电子白板上播放家长们发过来的小视频,全班一起观看。最后,班主任与志愿者接上头,届时志愿者就换上与幼儿父母约定的衣服,戴上相同的面具,抱抱孩子,一起活动一次。
由于留守的幼儿在视频中看见过父母,听见过他们的讲话,明白了他们交代的意思,而且还看见过父母戴着面具说的“再见”,因此,心里总有一种再相见的期待。所以,当志愿者穿着与父母一样的衣服,戴着相同的面具出现时,他们常常以为这就是父母,所以与志愿者一起游戏时格外用心,也格外开心。而远方的父母看见孩子与自己的替身一起互动时,也都不吃醋,还十分快活;为了加强互动的效果,有的父母甚至为替身提出了许多很好的建议。老师们发现,这种用小视频和替身整合起来的“互联网+亲情教育”效果明显比那种明明不是父母却硬要说自己就是父母的“代理家长”好,使绝大部分幼儿都觉得自己一直就是在与父母互动,所以,当这些打工的小夫妻年节回家团聚时,幼儿们都没有陌生感,一见面就能认出自己的父母,并很自然地投入他们的怀抱。
无奈的善意欺骗
王冬香团队的确很无奈。但在无奈时能这样尽心尽力,真是可敬可佩。
我接触学校的“代理家长”研究已经有十多年的时间了,虽然,代理家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儿童监管的压力,但不足也是明显存在的。
调查发现,有52.3%的留守儿童反映他们不需要代理家长,而且年龄越大,反映“不需要”意愿的人越多。67.3%的孩子非常反感别人说他是“留守儿童”,56.5%的孩子非常反感因为有“代理家长”而暴露了他们留守儿童的身份。这说明,“代理家长”没有解决留守儿童心理深处的思亲与寂寞问题,并且还有一定的负面影响;物质层面的“施惠”,或者浅层的“拉拢式关爱”,也无法满足留守儿童对亲情的即时需求。
“代理家长”的代理程序不科学,也是让这个代理效果不好的原因之一。许多代理家长接受的不是家长委托的代理,而是学校的安排,这也让许多出任“代理家长”的好心人一遇到矛盾就十分尴尬。众所周知,农民工进城后,几乎都是委托自己的父母、親戚来照顾子女,而学校出面安排的代理家长,既没有受留守儿童父母的委托,也很少在第一时间与他们协商,而且还没有得到过孩子们的认可,显然这种“粗心”留下的“负教育”是令人遗憾的。11.4%的外出父母不愿要这种“代理家长”,只是碍于情面而不好拒绝。更麻烦的是,“代理家长”与原临时监护人之间的关系不好处理,常使留守儿童的监护不均衡,甚至影响教育效果。
作为“代理家长”的成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学校安排的“代理家长”产生的额外负担,没有渠道进行补偿,这也难以调动全体代理家长的积极性。在学校的电子台账上我就发现,有41.5%的代理家长做到了每周与留守儿童交谈一次,62.2%的代理家长每月与孩子一起吃顿饭,但大部分代理家长对这项代理工作不感兴趣。这也说明学校一厢情愿建立起来的代理家长制还缺乏群众基础,缺乏激励机制,没能调动“代理家长”们内心的自觉。
显然,前几年的代理家长这种“替身”,只是在表象上拉近了教育距离,留守儿童与家长之间的心理距离依然故我。
王冬香团队的做法,由于幼儿们没有发现“面具”后面不是亲生父母,所以让善意的欺骗取得了阶段性的教育成果。在她们的这种模式里,有一个环节就是“孩子说话给爸爸妈妈听”。志愿者替身们用手机记录下幼儿们的讲话后,都会按时发给相应的家长,这是一种教育链接,不仅让亲情互动连续化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相信,自己是真的在与爸爸妈妈进行互动,只不过产生了“空间延迟”。
尽管空间延迟了,但留守儿童毕竟说出了自己的心愿。
教育家佐藤学说过,“倾听远比发言更加重要”。其实,教育并非总是让孩子听成人说,也可以转换一个角度,让成人倾听孩子的讲话。“代理家长”在倾听中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也让父母真身了解了孩子的所思所想。显然,这种心与心的碰撞,哪怕是隔着面具的碰撞也是必要的。远处的父母通过戴着面具的替身,即使与孩子远程交流中依然有一定的阻滞,但听他们讲话,也可以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信任与情感。所以,为提升教育效果,在倾听孩子的讲话时,身处孩子身边的替身们一定要集中精力、精神振作、态度和蔼,但却不能多讲话,最好是只回答“嗯”,或者摇头与点头,因为只有这样,当孩子与父母的替身互动时,才不容易被识破。
还有一个诀窍,那就是替身们必须带着面具,提示性安排幼儿下面要与“新老师”做游戏。没有这个过程,冰冷的面具同样会挫伤留守儿童。
我们也知道,以亲情教育为核心的心理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应该被忽视的。然而,由于前些年错误教育理念的指导,对学生的亲情教育产生了偏差,许多学校为了追求高效课堂,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正因为如此,借助信息技术的支持,落实“教育扶贫”和“高位上推进教育均衡”的理念,改革“代理家长”的模式,才有意义。
毋庸置疑,“代理家长”的本质就是替身。但是,替身与亲情之间并没有天生的矛盾,为了让替身尽可能接近真身,利用信息技术的“仿真性”是可以大有作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