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欣赏,音乐课堂的一道靓丽风景

2018-04-28何颖

世界家苑 2018年2期
关键词:欣赏教学参与策略

何颖

摘 要:音乐欣赏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主要途径之一,对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对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完美人格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传统欣赏教学的种种弊端造成“主客体无交流”等教学现象,致使欣赏教学收效甚微。本文立足构建参与型欣赏教学课堂,从“知要素——解主题——悟情感——入意境”着手,打开一条以“参与”为主的欣赏教学有效途径。

关键词:欣赏教学;参与;策略

◆课堂,想说爱你不容易——欣赏课现状点击

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发展音乐感受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承载着如此之重任的欣赏教学,在实际教学中却屡出“怪像”。

现状点击一:“滔滔不绝”,为何你却毫不领情?

教师和学生,课堂永远的主角,分担着“主导”和“主体”的角色,这两者的关系是何其的微妙,以致稍有不慎,就造成了“越位”,而这越位的主角必定是教师本人。教师“主导”角色的越位表现在对欣赏作品的“滔滔不绝”上——又是强调音乐故事、人物轶事传闻的介绍,又是一味主观向学生灌输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强行让学生按照同一个思路去欣赏。

现状点击二:“精彩纷呈”,却让你徘徊在欣赏大门之外!

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也使得与我们教学相匹配的资源日益丰富,电脑的加入也让我们的课堂看似精彩起来——资源的搜索、课件的制作、丰富的视频……可谓精彩纷呈,但面对如此“精彩”的感官享受,我们的学生却“无动于衷”,造成了一种“主客体无交流欣赏”的奇怪现象。

◆参与,让欣赏课成为常态的精品课

音乐新课标明确提出“音乐欣赏教学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和见解。”“参与”就是让学生真正成为音乐欣赏中情感体验的主体,教师则是情感体验的主导,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欣赏活动中去。它的优势在于完全释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走进作品,激起学生审美兴趣、审美想象和审美情感上的共鸣,学生的审美心理活动处于兴奋积极的状态,音乐由于现场的情感交流,给学生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与型课堂结构的构建,不仅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了突破,而且有利于主体作用的体现。笔者通过实践,摸索出了从“知——解——悟——入”等教学策略入手,开通有效欣赏的通道。

一、知要素,揭开作品表象

音乐要素包括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曲调等等,它是一个作品形成的基本架构。引导学生了解这些音乐要素,以此揭开作品的表象,达到对作品进行一个基本解剖。

(一)知要素之一:旋律

旋律是音乐的灵魂,是塑造音乐形象、表现音乐思想和感情内容的重要手段。旋律的雄伟或温柔、优美或苦涩、舒缓或跳跃,都是为表现不同的艺术形象和思想感情服务。旋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音乐的基本性质,因此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旋律来理解作品内容。

1.听旋律,理解音乐走向

马克思曾说过“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说来,再美的音乐也是毫无意义的”。音乐是听觉艺术,只有靠听觉去感知,去认识音乐;靠听觉去了解、去熟悉音乐;靠听觉去辨知旋律、节奏的特点与运用,靠听觉去感悟音乐的主题发展与创作风格;靠听觉去体验音乐中喜、怒、哀、乐、忧、思、伤的情绪,领会音乐中灵性的哲理。

2.画旋律,表现音乐结构

旋律的起伏,有时很难用言语来表达,用线条或者图谱更能让学生发现音乐中的美感。

(二)知要素之二:节奏

节奏是音乐的骨骼,它包含音的强弱和长短两层意思,也是表现音乐形象和作品思想内容的重要手段。音乐中的节奏千变万化,每部成功的音乐作品,它的节奏都具有鲜明的特点:节奏的强弱不同以及急促和舒缓的不同,各自表达了不同的情绪、不同的思想,在欣赏作品时,往往可以从节奏的性质和变化中捕捉到音乐形象和作品思想的信息。

1.节奏对比,捕捉作品形象信息

节奏中一个小小的差异,就能造成旋律的不同个性。让学生关注细节,表现细节,对欣赏教学来说尤为重要。

2.节奏合奏,呈现作品和谐之美

一个欣赏作品必定包含着各种节奏要素,这些节奏之间也必定是和谐共存的,唯有和谐才能创造出美的旋律。让学生通过把握节奏,进行节奏合奏练习,不仅很好的培养了多声部合作习惯,并且在情感上获得更为丰富的情感体验。

(三)知要素之三:音色

“色”是指音的色彩特性。音乐总是依赖某种音色而存在,才能把停留在纸面上的音符变成我们能听到的音响。通过听辩不同的音色,我们不仅能感受到不同的音色美,而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音乐。

1.乐器之“色”:轻轻拨动你的心弦

乐器是演绎欣赏作品的最佳搭档,这个搭档也要志趣相投才能成为一家,为什么这个乐曲会选择这样乐器,而不是别的?让学生找到理由或许也是有效欣赏的手段之一。

2.自然之“色”:慢慢浸润你的心房

很多欣赏作品中,会融入很多大自然的音响,如潺潺的流水声,欢乐的虫鸣声等等,它们看似微小,却是作品的点睛之笔。把握住它们也就很好的把握住了作品的灵魂。

二、解主题,直达作品核心

主题是作品的核心,是音乐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要素,引导学生关注主题,有利于学生把握音乐形象,使学生在聆听音乐过程中能准确辩认主题重复和变化,使学生的音乐思维真正调动起来,更好地获得音响体验。

(一)唱主题,激发审美情趣

熟悉主題音乐的方式多种多样,方式之一就是让学生哼唱主题,因为哼唱避免了繁琐而枯燥的识谱,降低了难度,学生很轻松就会把注意力集中在体会音乐表现要素、音乐情感、音乐体裁及音乐风格上。

(二)体态展现主题,丰富情感体验

这里的“体态”指体态律动,又称和乐动作,它是把身体作为乐器,根据音乐情境的起伏作有规律的韵律动作,以此来体验音乐,接触音乐的内涵。达尔克洛兹认为“音乐本身离不开律动,只单纯地教音乐,学音乐而不结合身体的运动,是孤立的,不全面的”。可见体态律动对学习音乐、欣赏音乐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张进:《中外音乐鉴赏》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曹理:《曹理音乐教育文集》 人民音乐出版社

[3]戴维.埃利奥特:《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实践》 上海音乐出版社

(作者单位:浙江省兰溪市职业中专)

何颖

摘 要:音乐欣赏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主要途径之一,对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对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完美人格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传统欣赏教学的种种弊端造成“主客体无交流”等教学现象,致使欣赏教学收效甚微。本文立足构建参与型欣赏教学课堂,从“知要素——解主题——悟情感——入意境”着手,打开一条以“参与”为主的欣赏教学有效途径。

关键词:欣赏教学;参与;策略

◆课堂,想说爱你不容易——欣赏课现状点击

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发展音乐感受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承载着如此之重任的欣赏教学,在实际教学中却屡出“怪像”。

现状点击一:“滔滔不绝”,为何你却毫不领情?

教师和学生,课堂永远的主角,分担着“主导”和“主体”的角色,这两者的关系是何其的微妙,以致稍有不慎,就造成了“越位”,而这越位的主角必定是教师本人。教师“主导”角色的越位表现在对欣赏作品的“滔滔不绝”上——又是强调音乐故事、人物轶事传闻的介绍,又是一味主观向学生灌输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强行让学生按照同一个思路去欣赏。

现状点击二:“精彩纷呈”,却让你徘徊在欣赏大门之外!

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也使得与我们教学相匹配的资源日益丰富,电脑的加入也让我们的课堂看似精彩起来——资源的搜索、课件的制作、丰富的视频……可谓精彩纷呈,但面对如此“精彩”的感官享受,我们的学生却“无动于衷”,造成了一种“主客体无交流欣赏”的奇怪现象。

◆参与,让欣赏课成为常态的精品课

音乐新课标明确提出“音乐欣赏教学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和见解。”“参与”就是让学生真正成为音乐欣赏中情感体验的主体,教师则是情感体验的主导,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欣赏活动中去。它的优势在于完全释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走进作品,激起学生审美兴趣、审美想象和审美情感上的共鸣,学生的审美心理活动处于兴奋积极的状态,音乐由于现场的情感交流,给学生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与型课堂结构的构建,不仅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了突破,而且有利于主体作用的体现。笔者通过实践,摸索出了从“知——解——悟——入”等教学策略入手,开通有效欣赏的通道。

一、知要素,揭开作品表象

音乐要素包括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曲调等等,它是一个作品形成的基本架构。引导学生了解这些音乐要素,以此揭开作品的表象,达到对作品进行一个基本解剖。

(一)知要素之一:旋律

旋律是音乐的灵魂,是塑造音乐形象、表现音乐思想和感情内容的重要手段。旋律的雄伟或温柔、优美或苦涩、舒缓或跳跃,都是为表现不同的艺术形象和思想感情服务。旋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音乐的基本性质,因此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旋律来理解作品内容。

1.听旋律,理解音乐走向

马克思曾说过“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说来,再美的音乐也是毫无意义的”。音乐是听觉艺术,只有靠听觉去感知,去认识音乐;靠听觉去了解、去熟悉音乐;靠听觉去辨知旋律、节奏的特点与运用,靠听觉去感悟音乐的主题发展与创作风格;靠听觉去体验音乐中喜、怒、哀、乐、忧、思、伤的情绪,领会音乐中灵性的哲理。

2.画旋律,表现音乐结构

旋律的起伏,有时很难用言语来表达,用线条或者图谱更能让学生发现音乐中的美感。

(二)知要素之二:节奏

节奏是音乐的骨骼,它包含音的强弱和长短两层意思,也是表现音乐形象和作品思想内容的重要手段。音乐中的节奏千变万化,每部成功的音乐作品,它的节奏都具有鲜明的特点:节奏的强弱不同以及急促和舒缓的不同,各自表达了不同的情绪、不同的思想,在欣赏作品时,往往可以从节奏的性质和变化中捕捉到音乐形象和作品思想的信息。

1.节奏对比,捕捉作品形象信息

节奏中一个小小的差异,就能造成旋律的不同个性。让学生关注细节,表现细节,对欣赏教学来说尤为重要。

2.节奏合奏,呈现作品和谐之美

一个欣赏作品必定包含着各种节奏要素,这些节奏之间也必定是和谐共存的,唯有和谐才能创造出美的旋律。让学生通过把握节奏,进行节奏合奏练习,不仅很好的培养了多声部合作习惯,并且在情感上获得更为丰富的情感体验。

(三)知要素之三:音色

“色”是指音的色彩特性。音乐总是依赖某种音色而存在,才能把停留在纸面上的音符变成我们能听到的音响。通过听辩不同的音色,我们不仅能感受到不同的音色美,而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音乐。

1.乐器之“色”:轻轻拨动你的心弦

乐器是演绎欣赏作品的最佳搭档,这个搭档也要志趣相投才能成为一家,为什么这个乐曲会选择这样乐器,而不是别的?让学生找到理由或许也是有效欣赏的手段之一。

2.自然之“色”:慢慢浸润你的心房

很多欣赏作品中,会融入很多大自然的音响,如潺潺的流水声,欢乐的虫鸣声等等,它们看似微小,却是作品的点睛之笔。把握住它们也就很好的把握住了作品的灵魂。

二、解主题,直达作品核心

主题是作品的核心,是音乐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要素,引导学生关注主题,有利于学生把握音乐形象,使学生在聆听音乐过程中能准确辩认主题重复和变化,使学生的音乐思维真正调动起来,更好地获得音响体验。

(一)唱主题,激發审美情趣

熟悉主题音乐的方式多种多样,方式之一就是让学生哼唱主题,因为哼唱避免了繁琐而枯燥的识谱,降低了难度,学生很轻松就会把注意力集中在体会音乐表现要素、音乐情感、音乐体裁及音乐风格上。

(二)体态展现主题,丰富情感体验

这里的“体态”指体态律动,又称和乐动作,它是把身体作为乐器,根据音乐情境的起伏作有规律的韵律动作,以此来体验音乐,接触音乐的内涵。达尔克洛兹认为“音乐本身离不开律动,只单纯地教音乐,学音乐而不结合身体的运动,是孤立的,不全面的”。可见体态律动对学习音乐、欣赏音乐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张进:《中外音乐鉴赏》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曹理:《曹理音乐教育文集》 人民音乐出版社

[3]戴维.埃利奥特:《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实践》 上海音乐出版社

(作者单位:浙江省兰溪市职业中专)

猜你喜欢

欣赏教学参与策略
“参与”北约军演的UFO
关于有效思品课堂的几点思考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中等专业学校音乐欣赏教学研究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