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合文化“研学旅行”研究

2018-04-28方杨辉吴涵晓方奕潘诗媛叶晓亚尤匡涛

世界家苑 2018年2期
关键词:研学旅行

方杨辉 吴涵晓 方奕 潘诗媛 叶晓亚 尤匡涛

摘 要:和合文化是中化文化的精髓,天台山和合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天台山地域特色的呈现与反映。当代青少年是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学习了解特色传统文化势不可挡。将天台山和合文化融入教学之中,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针对此局限性有创造性地将研学旅行这一新的教学方式应用到天台山和合文化研究,但也有其缺陷。面对困扰点,巧妙地运用“课题制”破解研学旅行的困局,并设计出一条专门的蕴含和合文化因素的研学旅行线路。

關键词:和合文化;天台山和合文化;研学旅行;课题制

Abstract:The culture is the essence of the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tiantai mountain and the culture are the manifestation and reflection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iantai mountain.Contemporary teenagers are the inheritors and promoters of culture, and learning to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s overwhelming.Are green and culture into the teaching, there are obvious limitations, the limitations for the creative will travel studies this new teaching method is applied to are green and cultural studies, but also has its drawbacks.In the face of the trouble spots, using the "problem system" to solve the dilemma of the study tour, and to design a special study tour route which contains the cultural factors.

Keywords:Harmony culture;The tiantai mountain and the culture;Studies to travel;KeTiZhi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祖先曾创造了无与伦比的文化,而“和合”文化正是这其中的精髓之一。”天台山和合文化是中华和合文化的源头之一,我们与天台山近在咫尺,长期沐浴在天台山和合文化氛围。

近年来,一些学校开始采用研学旅行这一新的形式,学习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借助旅行这种形式学习传统文化,激发了青少年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突破了单一的课堂教学局限,拓展学习者的学习空间,丰富青少年的学习经历和生活体验,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人文素养。

一、和合文化与青少年的修养

和合文化是中华文化之精髓。所谓“和合”,是指自然、人际、心灵等诸多元素的相互冲突与融合。青少年是中华文化的传人,是中国未来的建设者,因此当代青少年学习和合文化,培养和合意识是极其必要的。和合思想延续到当代,其中的一些内涵到今天仍具现实意义,与青少年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构建与选择相联系。

和合思想为青少年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也就是用一种和合辩证的思维看待问题。培养青少年的和合精神,就是要培养他们的和合思维方式,使其能够正确处理个人与环境的关系,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达到“和生”的状态;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达到“和达”的状态;正确处理自己与心灵的关系从而达到“和爱”的状态。

二、青少年和合文化修养路径

(一)和合文化课堂教学的局限性

(1)缺乏和合文化教育理论研究。针对青少年的和合文化教育的书籍相对较少,随着时代的发展,迫切需要有结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思想特点、年龄特点、具有时代价值的文化。和合文化教学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加强理论研究。

(2)缺乏和合文化教育专职教师。对于讲解不透彻,学生不懂的、模棱两可的问题,这就需要学校有专职的和合文化授课教师,以便更系统专业地对青少年进行和合文化教育。

(3)教育功利化倾向严重。社会急于培养在某方面的有用之才,而忽略了人的整体培养和丰富的精神,导致急功近利的教学氛围较浓。因此在学校进行和合文化的课堂教学也存在问题。

(4)容易忽视学生的个性化。学生的个性是有差异的,而传统的课堂教学使得学生的学习、发展被教师牵着走,而这正与和合文化的核心理念背道而驰。

(二)和合文化研学旅行的有效性

(1)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研学旅行是一门走出去,到环境中去拓宽视野、亲近自然、了解社会、培养与人交往能力等多方面获益的课程。在旅行的同时,使学生的体质得到增强、意志得到磨炼,更为科学地看待自然、历史和社会。

(2)拓展视野,夯实知识。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是开展研学旅行活动的宗旨。研学旅行在遵循教育规律基础上,强调学生自我感悟、自我成长,做到教学做合一。

(3)缓解分数竞争压力。在应试教育之下,导致教育一味地追求“分数”。通过研学旅行的契机,大家以愉快的心境,通过学游相济的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舒缓因追逐“分数”而产生的学习压力。

三、开展和合文化研学之旅的困境

(1)重游轻学,认识模糊。许多学校缺乏对研学旅行教育价值的正确认知,对于研究旅行的意义、目的、主题等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将研学旅行仅仅视为寻常的旅游、夏令营等,停留在走马观花式的参观、拍照留念等表面活动上,陷入了“游大于学”“只游不学”“重游轻学”【1】的泥沼。

(2)规划不当,教师缺位。在实际施行过程中,学校对研学旅行缺乏重视,教师工作负担较重,因而将研学旅行任务交予旅行社,对研学旅行的方案缺乏严格的要求与监督,因而无法达到研学的效果。

(3)学生安全问题。校外集体活动的开展对学生的管理难度大大增加,学生的安全风险增大,学校的法律责任增加,因此,各地区对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推行也是步履维艰。【2】

四、天台山和合文化旅行的可用资源和局限

(一)天台山和合文化旅行的可利用资源

(1)和合小镇成为旅游特色小镇。天台萃取“和合文化”内蕴,积极打造总面积约3.6平方千米的天台山和合小镇。和合小镇是以人文体验与自然风景旅游为主体,将非物质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紧密联系的旅游特色小镇。

(2)和合书院张和合之道。天台山和合书院在全市率先推出“和合讲堂”,定期宣讲传统儒学、和合文化、旅游经济及文艺娱乐等知识,面对全民公益开放。目前,天台县已建成和合书院6家,在建8家。【3】

(3)和合人间文化园建成。天台山和合人间博物馆介绍了“和合文化”溯源、和合二仙的前世今生。天台山和合人间博物馆的创办,使“和合文化”有了展示实物的场所。

(4)“和合养生”旅游增收。天台开辟了一系列与“和合文化”紧密关联的旅游新线路。金满坑村开发寒山子在石壁上题诗涂鸦的历史文化典故;后岸村研究寒山隐逸文化,修建了和合文化馆,将“天人合一”的思想与吃、住、行、游相互联系与渗透。【4】

(二)天台山和合文化旅行的局限

1.天台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拉大了景点与游客的距离。

2.天台山部分景区开发带有随意性,削弱了有和合文化元素的景区本原的天然神韵。

3.缺乏一条专门设计的以和合文化为主要元素的旅游路线。

4.缺乏对和合文化景区的文化介绍人员。

5.目前天台山和合文化之旅缺乏宣传力度。

6.天台山没有合理利用好这些文化资源,出现“玩大于学”的问题。

五、研学旅行“课题制”的操作模式

第一天旅游线路:

佛教天台宗祖庭——国清寺。“寺若成,国即清”。古寺幽处,哲人寄情,五峰环绕,双涧滢流,隋梅繁茂,游鱼畅乐。去到三贤殿聆听寒山拾得的故事,感受两人之间的和合友情。正如诗云:从来是拾得,不是偶然称。别无亲眷属,寒山是我兄。两人心相似,谁能循俗情。若问年多少,黄河几度清。

道教南宗——桐柏宫。穹楼杰阁之雄丽,云窗雾阁之高下,皆隐约于乔林翠霭之中,崇饰像丽无以加矣!这便是浙江省天台山桐柏宫。唐代高道司马承祯创立浙东仙派,为北宋张伯端创立道教南宗奠定基础,桐柏宫成为道教南宗祖庭。九峰环绕,碧溪前流,返璞归真,聆听和合教义。

第二天旅游线路:

文化宝殿——天台山“和合小镇”。一条名为“赭溪”的清澈小溪贯穿了小镇,溪壑深邃,水流急湍,为小镇增添了一抹灵动的气息。“动静分区、有机融合”即是和合小镇。和合小镇有三大功能:一是以“和合文化”研究、展示和传播为主的核心区;二是以旅游综合配套服务为主的天台门户旅游区;三是以休闲度假、养生康体、宗教静养项目为主的和合天堂养心谷。三大功能板块,自东向西逐步塑造由“静谧”向“动感”过渡的特色小镇景观风貌,隐喻表达“和合文化”中“出世”与“入世”的和合与兼容。

第三天旅游线路:

三教名山——赤城山。“不与众山同一色,敢于平地拔千仞”。旭日东升,云雾缭绕,霞光笼罩,光彩夺目,赤城栖霞。赤城山是我国各派各宗共处、共修、共融的儒释道的圣山。既是天台宗讲经说法之地,又是道教所在,还是儒师学子的教读之处。儒释道三者相容睦居,和合共处。

苍龙霜雪——石梁飞瀑。山水奇观,花岗岩天生桥,飞瀑三折而下,色如霜雪,声若惊雷,云涌涛激,声振林木。仰观飞流,心若止水,契入和合实相境界,深入悟境。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

参考文献

[1]学旅教育.前沿报告 研学旅行——将世界变成学生的教科书[EB/OL].川川旅游网,2018-03-01[2018-03-19].http://www.cclycs.com/y379625.html.

[2]李祥,郭杨.中小学研学旅行的风险及其规避[J].中小学管理,2017(08):28-30.

[3]何赛 罗浩榕.天台“和合书院”揭牌 [N].台州日报,2017-11-01

[4]台州市文明办.天台以和合文化为魂建设“和合圣地”[N].浙江文明网,2016-09-22

[5]陈光春.论研学旅行[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

[6]黄占林.以研学旅行为抓手,促进学生健康成长[J].河北教育(德育版)

[7]梁琴琴.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3.

[8]李祥,郭杨.中小学研学旅行的风险及其规避[J].中小学管理, 2017,

[9]于书娟,王媛,毋慧君.我国研学旅行问题的成因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7(19):11-13.

[10]张永丰.做研学旅行的倡导者、实践者和探索者[J].教学与管理,2017(16):32-34.

[11]滕丽霞,陶友华.研学旅行初探[J].价值工程,2015,34(35):251-253.

[12]丁運超.研学旅行:一门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J].中国德育,2014(09):12-14.

[13]刘显利.追问当下中国课题制[J].社会科学论坛,2012(03):197-203.

[14]李兵,李正风.课题制制度预期及实施成效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2,30(01):66-71.

(作者单位:台州学院)

猜你喜欢

研学旅行
农村学校开展研学旅行的困境与对策
构建“阅历课程”:让孩子的身体和心灵在大地上行走
“研学旅行”要靠依法治校护航
“研学旅行”怎样“研行”一致?
中小学研学旅行主题课程教学设计示例
从“文化践行”到“学子讲堂”
在希望的田野上
我国中学生研学旅行学习满意度及学习成效探讨
大学生研学旅行市场需求研究
对“文化之旅”研学活动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