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阅历课程”:让孩子的身体和心灵在大地上行走

2017-06-21夏青峰

中小学管理 2017年3期
关键词:研学旅行

夏青峰

摘要 北京中学自2013年9月开办以来就设立“阅历课程”,让学生在丰富的阅历中形成健全人格,实现全面发展。阅历课程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听万家言、说万家事”为主线,设置了阅读、讲堂、表达、游历四个模块。前三个模块主要是在校内开展,如开设“北京中学大讲堂”,以“演讲”“辩论”“戏剧”“微信公众平台”促进学生表达与交流等:游历模块主要是在校外开展,如开展“亲近自然”“走进博物馆”“中华文化寻根之旅”等活动。

关键词 阅历课程;研学旅行;BA大讲堂;亲近自然活动;中华文化寻根之旅;北京中学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2-2384(2017)03-0045-03

即将到来的3月28日。对于北京中学的学生们来说,是春暖花开时节一场新的期待。虽然这项即将开启的2017年春季“亲近自然”活动只有一天,但是前期的活动策划与组织却需要每一个学生铆足了劲儿去参与和行动。而这只是北京中学阅历课程中游历模块的—项内容。

自2013年9月开办以来。北京中学就设立了阅历课程,旨在以“阅”引“历”,以“历”促“阅”,“阅”“历”互动,让孩子们在丰富的阅历中形成健全人格,实现全面发展。以真正达到立德树人之目的。

一、链接生活,设计“阅”“历”互动的课程

2016年11月底,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各地将研学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要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精心设计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等等。

北京中学在成立之初就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我们认为,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一定的“阅”与“历”的支撑。丰厚学生的阅历。需要将更多的资源引入校园。把学生的视野打开。同时,更需要突破书本、教室、教师、校园的界限,引领学生走向大自然、大社会、大世界,让他们去经历与体验,实现知识与生活的链接。尤其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更需要学生们用身体与心灵去体悟。

让孩子们的身体和心灵始终在路上,正是北京中学构建阅历课程的初衷。基于此。我们的阅历课程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听万家言、说万家事”为主线。设置了阅读、讲堂、表达、游历四个模块。其中,前三个模块主要是在校园内开展,游历模块主要是在校园外开展。

二、吸聚资源,打造精神对话的平台

1.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帮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职责之一。但学校阅读不能搞成“运动”,热闹一阵子就过去了,而是要细水长流,让学生每天都能阅读,每天都能享受阅读的快乐。为此,学校要做到以下三点。

其一,营造阅读的氛围。首先是校长、教师带头阅读。并且要通过相关平台让学生感受到校长、教师的每天阅读。在北京中学的教室里。教师更多地不是在教室里来回巡视,而是捧起书本,与学生一起静静地阅读。

其二,创建阅读的条件。一方面,我们在作息时间上进行了调整,每天留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让他们有时间阅读:另—方面,我们通过不断给图书馆添置新书,让学生有书籍阅读。在添置图书时。我们不会T子成批量采购,而是让教师与学生推荐新书,学校每周购买一些。让图书馆始终有新书出现。学校除了在图书馆里放置圖书外。还在学校各个走廊里放置图书,让学生自由借阅、自觉归还。学校还与朝阳区图书馆合作,引进“流动图书站”进驻校园。让学生每天都能接触到更多的新书。

其三,形成阅读的机制。包括良好的阅读指导机制、分享交流机制、激励评价机制。我们直面师生阅读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不断调整优化阅读机制,让学生逐步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

三年来。北京中学的学生不断地与文本展开精神的对话,在书籍里积极汲取精神的力量,阅读已经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2.聆听世界的声音

北京中学在成立之初。就设立了“北京中学大讲堂”(简称“BA大讲堂”),主要邀请相关知名人士、专家学者给学生们做讲座。BA大讲堂每月举行两次。每次一小时左右,三年来学生已经聆听了50多场次的专家讲座,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技、艺术、体育、文学、哲学、医学、教育、心理、传媒、环保、传统文化等方方面面。讲座者包括科学院院士、大学教授、电视台主持人、外交官、作家、医生等。学校努力让各领域的专家走进校园,与孩子们对话,让学生“身在小校园、心在大世界”。

在开展BA大讲堂的过程中,我们着重关注了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讲座主题的设计尽量宽泛,尽量是学生在当前的学科学习中还涉猎不到的内容。注重让学生接触到世界发展前沿或社会发展热点的信息:二是关注中外融合,既要有国内的专家,也要有国外的专家,这三年相继有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国外高校的教授走上我们的大讲堂:三是努力挖掘各方面资源,尤其是家长资源,邀请方方面面的人士走上BA大讲堂:四是提供给学生选择的机会,每学期的八次大讲堂活动,学生至少要参加六次,可以有两次不参加:五是逐步引导学生自己走上大讲堂。与同学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或学习感悟。

3.在表达交流中提升

仅仅阅读与聆听是不够的。学生还一定要在表达与交流中成长。我们主要以“演讲”“辩论”“戏剧”“微信公众平台”等形式来促进学生的表达与交流。

学校定期开展班级、年级、学校层面的中英文演讲比赛,学生自愿报名参加,但每个人每年都必须要当众演讲一次。学校组织开展辩论活动。设立“辩论社”。几乎每周都有辩论赛。在不断的锤炼中。有一批“辩论高手”脱颖而出。在连续两届京津冀中学生辩论赛中。北京中学的初中生代表队迎战各学校的高中生们。都大比分获胜,蝉联了冠军。学校开设了戏剧课(每周两节),每年举办“戏剧节”活动。所有学生都要上台。与同学合作演出自己的戏剧作品。学校鼓励学生创建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引导学生坚持写作。并将作品在微信平台上与老师、同学及家长们分享。不断地创作表达,也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去阅读与聆听。

三、跨越边界,建设行走大地的课堂

北京中学在重视学生“阅”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历”,即通过阅历课程中的游历模块,让学生跨越校园围墙的边界,在广袤的大地上学习。在不断的行走中研究。

1.触摸自然的脉搏

学校每学年举办春、秋季两次“亲近自然”活动。

我们将春季的活动称为“3.28”活动。因为第一次开展活动是在3月28日。活动过后学生们写了很多关于“3.28”的感受,所以这一天也就被确定为学校的亲近自然日。学校每年都会在这一天或其前后组织学生走进自然。与一般春游活动不同的是。这个活动是学生带着教师走,而不是教师带着学生走。学校把活动策划与实施的任务都交给了学生。整个活动的组织机制与实施流程主要包括以下五个环节。

其一,学校确定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四项内容:第一,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活动:第二,活动时间为一个白天,不在外面过夜:第三,限定活动经费(每班最多2000元),不能让家长支持经费:第四,确保活动安全与效果。

其二,学生制定方案。首先是每个学生撰写一份活动策划书,内容包括“建议班级活动去哪里?为什么去?怎么去?去了干什么?活动如何安排?安全如何保障?饮食如何解决?车辆如何联系?邀请几位老师随行?(老师去多了,经费会紧张:老师去少了,安全欠保证)”。接下来是小组内竟标,各小组确定一份代表方案。然后是班级竟标,各小组将胜出方案进行交流评比,最后确定一份班级的活动方案。并集思广益进行完善。

其三,方案答辩评审。各班派代表在全校师生面前陈述班级活动方案,并接受评委的质询(评委由校长、教师代表与学生代表组成)。如果评委投票不通过该方案。那么该班级必须重新修改方案并进行二次答辩。若再不通过。该班级就会被取消外出活动的机会。

其四,活动组织开展。活动方案通过评审的班级,由学生自己组织。按方案开展活动。实际上。学生们的方案通过了答辩与评审。活动的意义就已经实现了一大半。但即使这样。我们还是特别注重学生在实际活动过程中执行方案的情况。要求他们能做到知行统一。随行教师则既是同行者,也是指导者与督察者。

其五,活动评估总结。每次活动结束后,以班级为单位要进行活动的总结与评估。每位学生都会提交自己的书面活动成果,包括研究报告、游记、散文、诗歌等,学校都会将这些成果汇编成册。

秋季的“亲近自然”活动则由学校策划与组织。一般在中秋节前后。内容包括露营、野炊、攀岩、越野、野外科考等。我们让学生们在深山老林里露营,在皎洁的月光下静听自然的声音,在篝火旁尽情地歌舞:安排男生深夜站岗放哨、巡逻值班:开展各种挑战学生胆量与毅力的活动……每学年的这个活动都是学生最喜爱与难忘的。

2.博物馆里知天下

首都北京有着丰厚的博物馆资源。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全体学生走进博物馆活动。教师会根据每个学科组自身的特点。确定与学科知识相关的一些场馆、实验室,编写好学习指南。每学期开展活动时,学生自愿选择参加学科教师推荐的相关场馆、实验室。打破年级界限,组成临时研究小组。每学期每个学生选择的场馆可能是不一样的,但在整个中学阶段,对于学校指定必去的场馆,学生是都需要走进的,只不过每个人走进某个场馆的时间点不同。

除了全校集體走进博物馆外,学校还鼓励教师在平时带领部分学生走进场馆。或是将课堂教学移到场馆中进行。201 6年,有很多师生就曾经住进过动物博物馆,晚上在恐龙等大型动物化石下搭起了帐篷。

3.“寻根”中华文化

学校每学期还会利用一周的时间(一般在“五一”前后和11月中旬),带领学生用身体与心灵去感受悠久的中华文化。这就是我们的“中华文化寻根之旅”活动。北京中学成立三年多以来。学校组织全体学生行走在祖国的大地上。分别体验过秦岭文化、中原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徽州文化、巴蜀文化、敦煌文化等,这项活动会一直持续下去。2016年11月中旬。北京中学的三批学生分别登上了黄山、泰山、峨眉山的山顶,同时在三大名山上看日出,同时在三大名山的山顶上举办诗会,并通过微信平台进行分享。学校在开展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努力实现了以下四大目的。

其一,增进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悟。活动以中华文化寻根为主题,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对中华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中的特定表现,组织师生进行深入的追寻、研究与体验。让学生们在“寻根”的过程中,更加理解与热爱中华文化,增强爱国情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二,促进了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学生开展文化寻根活动之前。都必须要有课题的研究作为载体。活动前每个学生都需要进行开题答辩,活动过程中教师着重指导学生的课题研究。回来后每个学生都需要进行课题结题汇报。几年下来,每位学生都撰写过多篇研究报告,有些学生的研究报告已经达到了研究生的水准。多篇研究报告在国际国内评比中获奖。

其三,进行了跨学科整合与跨年级合作的有效探索。在开展文化寻根活动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整合不同学科内容进行课程的学习。不同学科教师也充分利用这个载体与契机,进行跨学科整合的探索。此外,活动中需要组建不同的合作小组。而组建小组的一条很重要的原则就是。必须跨年级、跨班级组合。这对学生的跨界交往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其四,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所有活动的开展,从策划到组织,从实施到管理,从总结到评价,包括食宿管理、导游咨询、宣传报道等。所有过程都是学生站在第一线,教师只是在背后起着支持与指导的作用。很多活动需要学生学习野外生存的技能,包括辨别有毒物质、自制纯净水、野外定向、野外救治等本领:还有的活动需要学生长走、负重爬山、早起晚睡,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逐渐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每入住一个宾馆,都要组织学生进行逃生演练。以提升学生安全逃生的意识与能力。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更加热爱大自然、珍视生命、热爱生活,并且拥有更加开阔的视野与胸襟。

(编辑 谢凡)

猜你喜欢

研学旅行
做研学旅行的倡导者、实践者和探索者
农村学校开展研学旅行的困境与对策
“研学旅行”要靠依法治校护航
“研学旅行”怎样“研行”一致?
中小学研学旅行主题课程教学设计示例
从“文化践行”到“学子讲堂”
在希望的田野上
我国中学生研学旅行学习满意度及学习成效探讨
大学生研学旅行市场需求研究
对“文化之旅”研学活动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