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探索

2018-04-28张仰媚

世界家苑 2018年2期
关键词:通识教育大学英语教学教学研究

摘 要:将通识教育的理念融入到大学英语教学符合国际化外语发展方向。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其学科性质、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决定了它可以承担多元化通识教育的职能。大学英语教师需要改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模式,将通识教育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做到二者有机结合。

关键词:通识教育;大学英语教学;教学研究

前言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 又称“通才教育”或“自由教育”,该理念来自古希腊的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1829年美国博德因学院帕卡德教授首次将通识教育与大学教育结合起来。上世纪20年代,通识教育在中国开始得到重视,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提出“通识为本, 专识为末”。梅先生主张通识教育, 认为:大学不只是培养某一方面的“专家”(他认为专靠大学的四、五年是培养不出专家的), “应在通而不在专”, “社会需要者, 通才为大, 而专家次之, 以无通才为基础之专家临民, 其结果不为新民, 而为扰民。”著名科学家钱伟长教授认为:知识面过窄“不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而社会需要能带着满脑子的问题从大学走出来的人, 需要有创造性而不是模仿性的人。通识教育是对任何专业的学生的长远考虑, 而不是急功近利, 追求立竿见影”。因此,大学通识教育和大学英语及高校其他专业的教育之间的关系及相互促进作用成为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的重点,目的在于指导教学,为国家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是对大学所有课程而言,而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必修课,其学科性质、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决定了它可以承担多元化通识教育的职能。本文旨在研究通识教育和大学英语的关系以及如何更好地将通识教育理念融入到大学英语教学中。

一、大学英语教学目前面临的问题。

大学英语课程单一,很多学校仍停留在教会学生英语知识和考试技能的低水平线上,教师仍然在为提高CET -4 的通过率而努力。教材内容知识陈旧, 程度浅, 调动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师的知识面窄, 除了英语, 对其它学科知识(即便是人文社科类的学科知识)知之甚少, 权威性不高,课程质量低。与发达国家的大学生相比,我国学生知识面偏窄, 思路不宽, 考试成绩好, 但动手能力差, 创造力不强,应变能力弱。

二、大学英语与通识教育的关系及其重要性。

通识教育的内容涉及到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等多个方面。通识教育是通过多门课程共同作用来完成的。然而, 单纯靠增加课程數目来进行通识教育必然会增加课时数, 这和当前教改中控制课时总量的要求相矛盾。大学英语就是一门易于承担部分通识教育内容的课程。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在大学英语教学内容中完全可以提供较为广博而均衡的多学科的知识内容, 从而引导、启发学生对于其它学科的入门与兴趣, 扩充学生的宏观知识基础。既有利于通识教育的实施, 又有助于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

大学英语课程是一门融合多学科,帮助学生了解世界文化的通识教育课程。教材知识包罗万象,内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历史、教育等学科门类;教材题材丰富多样,为通识教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便利条件。在通识教育的理念下重视大学英语教学是符合国际化外语发展方向的,应该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大学教育水平,培养出优秀全面的高素质人才。

三、将大学英语教育和通识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一)、转变教学理念。大学英语教学不能仅传授单词、语法、语篇分析等单一的语言知识和技能。而应引导学生找到英语学习的新途径,教会学生用英语思维,把传授知识和培训学生个性、道德修养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结合起来。

(二)、改变教学模式。大学教师的角色不再是讲解教材和提供答案;不再是播放课件和课文录音,而应在通识教育的理念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逐渐适应用英语思维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还要博览群书,广泛掌握自己专业以外的文化知识,提高动手和实践能力,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三)、教师提高自身素养。不再仅精通本专业知识技能,而应广泛涉猎各学科知识,博学专长。教师需要实现自主发展,包括反思与研究、学习与建构、思辨与创新,既要有教学和专业方面的学习,又要有因为课程改革而引发的学习,外语教师不仅要有创新能力,还必须是一个合格的思辨者。知识是形成素质的基础,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通识教育内容,可以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

大学英语教学是大学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提高学生语言素质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外语教学内容应该多语种化,开始多门外语供学生选择,每种语言的背后都暗含这这个民族的的文化,都其自身的特质和优点。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大学英语和通识教育的密切关系,并做到二者有机结合,就面临的大学英语改革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实践。

参考文献

[1]Sharwood Smith,M.Input enhancement in instructed SLA[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993,(15).

[2] 潘懋元、高新发.高等学校的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J].煤炭高等教育, 2002(1):1.

[3] 孙希磊.“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 的楷模———中国近现代教育家梅贻琦教育思想初探暨纪念梅贻琦诞辰114 周年[ J/OL], http:∥www.china1840 -1949.com./modern/shownews.asp ? NewsID = 499/2003-04-27.

[4] 王冀生.通识为本专识为末[J].北京:教育发展研究, 2002,(3):62.

[5] 吴鼎民.新世纪大学英语教程《阅读大观》1-4 册[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6] 夏欣.通识教育与创新精神—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谈教育[ N/OL].http:∥data.sedu.org.cn/forum/101723653.shtml.2002-03-12.

作者简介

张仰媚(1980.05—),女,山东省鄄城人。讲师,研究方向:语言学及英语教学。

(作者单位:菏泽学院)

猜你喜欢

通识教育大学英语教学教学研究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生物学概念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翻转课堂在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多模态隐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认知构建
关于大学英语教学应用互动式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思考
转型时期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特征和对策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教务管理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