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引导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2018-04-28沈琳芝
沈琳芝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而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要正确认识自己的引导者角色,不要主客颠倒,充分发挥自己引导者的作用,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师引导;作用;引导策略
老师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育观点还停留在过去,认为老师是课堂的主体,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随着这几年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老师要转变思想,把自己定义为一个引导者角色,引导着学生去学习数学知识,进行启发式教育,接下来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谈谈教师引导的作用和一些有效引导策略。
一、教师引导的作用
小学生年龄都比较小,没有成熟的思维,没有较多的学习经验,不像中学生和大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他们学习知识,认识和了解这个世界完全通过自己的老师,老师说什么他们就认为是什么,小学时老师说的一句话他们或许会记很多年。小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对新奇事物充满好奇心,有强烈的求知欲,老师在课堂开始前通过巧妙地引导,把学生带入数学课堂上,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老师再引导学生去学习各种数字、符号、图形、公式和相关的数学概念,让他们发现原来数学学习是这么的有趣。通过老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紧跟着老师的步子走,最后轻松愉快地学到数学知识,如果没有老师的引导,那是万万不行的,学生将会手足无措、不知该干什么,老师如果采用填鸭式、满堂灌教学模式,那么学生将会觉得枯燥乏味、对数学学习提不起兴趣,这将是一个数学老师教学的失败。老师如果通过巧妙地引导,可以培养学生独立、主动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理解并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做到事半功倍,为学生以后更深入的数学学习做较好的铺垫。
二、有效的教师引导策略
1.创设相关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入主题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从合适的方面设置具体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积极主动的知识接受者。老师可在课堂开始前,针对今天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一个教学情境,让学生联想这个情境,引导学生进入今天的教学主题。比如在教“图形的认识”这一课时,我会让学生联想自己生活的家:你睡的床、玩的手机是什么样的?它们的表面是什么形状?你家自行车、电动车的轮胎、炒菜时妈妈用的锅是什么形状?喝茶时用的水杯、盛放垃圾的垃圾桶又是什么形状……这时学生会开始联想自己的家,思考这些形状,并开始回答这些问题,即使他们回答不正确也没关系,老师的目标是让他们参与其中,并不是要学生回答自己的问题,接着老师可以在黑板上不定序地画出长方形、圆、三角形、正方形……并在每个图形的下面标上名称,让学生把刚才提出的生活用品与这些图形进行配对,这样一来,即使老师还没正式开讲,学生对每个图形的形状和特点也有了大致的了解,而且更加具体、更加形象。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了课堂上,跟着老师一步一步地往前走,最后輕松愉快地掌握了数学知识。
2.营造良好教学氛围,引导学生思考
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是学生学好数学这门学科的基础,而教学氛围的最大营造者就是老师。这就要求老师要摆正姿态、转换身份,不要总是高高在上一副批判者的样子,过于严肃和严厉,因为这样的教学氛围会过于压抑。学生一看见老师严肃的表情就会觉得老师不喜欢自己,不敢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表示出自己的疑惑,也不敢举手回答老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生怕回答错误会受到老师的批评,这样会限制学生的思考,学生不是课堂的参与者,而是课堂的观众,看老师在课堂上“表演”,处于只观不思的状态,一节课下来收获甚微,也存在满肚子疑惑不能得到解决,这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是非常不利的。
老师如果能够和蔼可亲,每节课都面带微笑,把每一个学生都当成自己疼爱的孩子,同样,学生就会觉得老师特别亲切,特别平易近人,喜欢跟这个老师在一块,喜欢上这个老师的课,当学生在课堂上对数学上某个概念、某个公式存在疑惑时,也敢大胆地向老师提出自己的不解和疑惑,也敢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积极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这样的教学效率自然会高。
3.引导学生概括梳理,把知识点连成线
随着数学学习的深入,知识点慢慢增多,难度也越来越大,学生就会学了后面忘了前面,或把零散的知识点混成一团,找不出头绪,找不出规律,这时学生就会感到数学学习非常困难,自信心被减弱,学习效率大大降低。这时老师就要帮助引导学生理清数学知识点的脉络,把相似、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归类总结,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帮助学生去理解记忆。学生的概括能力也决定其数学学习的好坏,在对数学概念的概括中,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有关的诸多因素中抽取出体现其本质特点的因素进行概括。对于有些计算公式,像几何图形的面积、周长、体积的计算,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公式的推导过程,使学生对该公式的理解更加清楚。
总之,老师要把握好小学生的心理和性格特点,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寻找积极有效的引导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学习数学,最后爱上数学。
参考文献:
[1]刘清泉.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策略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3(2).
[2]张永艳.刍议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J].考试周刊, 2012.
编辑 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