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做好小学高年级数学笔记
2018-04-28辛欣
辛欣
摘 要:四到六年级为小学高年级,对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来说,数学学习也变得较为困难,因此要想学好数学这一科目,开始需要数学笔记这一工具来辅助学习。老师在课堂上往往会讲解重点题,但是教学上很难完全避免不足之处,老师往往缺少对自己的教学成果的跟踪和总结分析。因此这需要学生在课上听课之余,做属于自己的数学笔记,老师可以通过笔记检测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及时改变教学思路。旨在让学生了解到记数学笔记的类型和需要遵循的原则方法。
关键词:数学笔记;重要性;原则;分析总结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老师往往会主动培养学生记笔记的好习惯,但还是仅仅将记笔记看成是学生的任务。老师甚至会将记笔记布置为课堂作业,不断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记数学笔记的好习惯。但是有些学生总会敷衍了事,应付作业。因此老师需要教学生如何正确记录数学笔记,让学生真正掌握记笔记的原则及方法,这样最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数学笔记的类型
学生应该有长期的数学学习计划,尤其到了高年级数学难度加大,数学难题也多了起来,题目类型更多了,每天的数学题量也不断增加。做笔记的过程也就是加强记忆、进行自我分析以及自我总结的过程,需要一个长期计划,因为不断的自我提升才是做笔记的目的。学生的数学笔记应该分为难题笔记,错题笔记和专题笔记三类。三个类型的数学笔记中每一笔都是最好的数据资料。(1)做难题笔记。记难题笔记往往能够加深记忆,同时还可以进行总结,对难题进行分析,能够更好地把握解题思路。(2)做错题笔记。做计算题题型,演算是学生的基本能力,在繁琐的计算过程中,学生需要冷静思考,并且熟悉解题思路,最后还要进行检验,这一过程需要不断进行练习。通过错题本,针对自己的不足对症下药,不断进行自我完善。(3)做专题笔记。对各种题型进行分类记录,可以让学习变得更加条理化。通过数学笔记教师和学生可以看出在数学这一学科上的不足之处,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思路,为下一阶段的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思路。
二、记数学笔记的原则
记数学笔记时需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首先是遵循连贯性原则,也就是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小学数学题都是从基础题型开始,要想学好难题,就要从简单题型出发,从演算能力出发,老师在讲解一道难题时,都会先将难题中简单的部分进行讲解。数学是讲究解题思路的,老师都会在讲解难题之前,先讲解一道简单易懂的题,再逐步加大难度,因此学生在记录难题时,应该遵循从简到难的规律,将老师讲解难题的整个过程都记录下来。这样也可以将思路捋顺,使解题思路变得更加清晰。其次还要遵循类推性原则,这也是记错题要遵循的原则。记录错题的目的,就是记录自己的不足,并通过不间断地记录数学笔记,从数据资料中找出自己整体的不足,再做强化练习。最后做数学笔记要遵循相关性原则。三类数学笔记不是孤立存在的,三类笔记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例如,一道难题总是做错,它往往应该在错题本和难题本中都出现,因此在记录笔记时也不应该怕麻烦,可以在三个类型的数学笔记中重复记录,因为这样既能加深记忆,又能从多方面分析原因。
三、對数学笔记进行分析
做完笔记之后,要学会对笔记进行分析。往往做完数学笔记之后学生都会看,但是看得也仅仅是这道题,往往不会对整个数学笔记进行数据资料分析。但是做笔记还应该对整体数据进行分析,以下三种分析方法可以应用:首先是因果分析方法,例如做错题本,从中找出做错题的原因并进行分析,不仅仅针对一道题,而是从中发现学生在数学这一学科上的不足,例如数学计算题总会出现错误,但是每道题计算的错误不一样,可以从解题思路出发,分析是不是因为马虎或是计算不严谨造成的,需要学生认识到端正自己的态度才行。其次是类比分析方法,在做专题笔记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现其中的规律。一个问题不可能仅仅出现一次,对于在数学笔记中记录的难题或是错题,会发现相同的问题,难题中的难点,也许就是产生一道错题的原因,学生可以从中认识到是哪个难点把握不足之后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然后是统计分析方法,将三本笔记之间重复的题进行统计分析,本着相关性的原则,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记录数学笔记有利于学生提高自己的数学成绩。
小学高年级数学老师不仅需要养成学生做数学笔记的习惯,还要不定期收错题本,对学生的数学笔记尤其是错题本进行分析和总结,找出学生学习的难点和易错点,为之后的教学重点提供思路。对于难题本,老师要划重点,带领学生归纳重点题,因此学生的难题本也是老师归纳整理的重点题本。学生要养成记笔记的习惯,既能锻炼学生的学习思维,也能对学生将来的人生起到积极作用。学生利用数学笔记可以学会总结错误,当他们再次回头看时问题也许不再是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奠宙,李士.数学教育学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徐斌艳.数学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唐瑞芬,朱成杰.数学教学理论选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编辑 李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