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集体备课为教学质量“保驾护航”
2018-04-28尚秀玉
尚秀玉
新课改在倡导学生合作的同时,也要求教师合作探究,发挥“集团效应”的优势。集体备课作为教师合作研讨的一种有效形式,对于发挥教师团队的合作精神,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走出误区——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番“杨柳枝”
如今,集体备课已成为学校教研活动中的 “亮点”,在各地备受青睐。然而,在一些学校,由于教师思想认识上的不足,对集体备课还缺乏足够的理解和重视,集体备课在认识和做法上存在一些误区:
(1)集体备课成了“资料拼盘”。教师为了减轻备课的负担,实现 “集体备课”,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让教师分头在网络上查找,将网页中的与教材相匹配的教案进行“下载”,装订成册后称之为“集体备课”。
(2)集体备课成了“教案之和”。开学第一周,备课组长将教材的各章节平均分给同年级的各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分头撰写教案,完工后交给备课组长,由备课组长装订成册,所谓的“集体备课”就这样“大功告成”。
(3)集体备课成了“个人独断。”在集体备课活动中,学校会按年级、学科划分多个备课组,每组挑选一位骨干教师充当组长。由于组长在教师中有一定的威望和地位,所以,在集体备课中,研讨往往由组长说了算,大部分人是听众,而不是平等的参与者、争辩者、商榷者,很少发表自己的见解。
(4)集体备课成了“思维复制”。有些教师认为集体备课就是大家坐在一起,对教材、教法、教学思路等作一番讨论交流,最后集大家的智慧于一体,形成所谓的最佳方案,然后将集体备课的成果原封不动地搬进自己的教室,照本宣科。
如果这样下去,集体备课成了“有名无实”或“实而无效”的活动。试想,集体备课的实效性在哪里?老师在集体备课中的收益又在哪里?因此,教师在集体备课中要研究课程标准、教材,完善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分析和解决课堂教学中的现象、问题或困惑,总结教学规律,形成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教研水平。总之,要在同伴互助中,共同成长。
提高认识——认识“庐山”真面目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人的精力、知识、能力都是有限的,有位专家说得好:“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相互交换还是一个苹果;但是观点的交流就不一样,你有一个观点,我有一个观点,你我一交流就是两个观点,甚至是更多更好的观点。”
在一次物理课《透镜》集体备课中,大家都在讨论如何让本节课的实验——“透镜对光的作用”效果更明显,一位教师提议:“可以将两只激光笔绑在一起,测出两个发光点间的距离,然后让光束分别经过凸透镜和凹透镜射到白纸上,再测量两光点间的距离,通过比较得出它们对光各有什么作用。”他的发言完毕,大家献上了热烈的掌声。真是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集体备课让教师们在相互交流中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让大家都有收获。
2.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集体备课形式多种多样,可以不受地域的限制。集体备课可以尽可能扩大备课组教师的来源,不必只局限于本年级组、本校的教师,可以放宽界限,尽可能提升到协作区教研上来。如保康县按着就近原则将全县分成了多个协作区,在开展活动之前,各校由教研组长或学科组长就在教学上遇到的问题进行收集,而后在协作区活动时,“圆桌会议”让大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教师就大家收集的教学内容通过同学科组讨论与研究,共同加深对教材的理解、设计合理的预案、拓展教学思路,发挥集体的智慧,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更多的火花,从而提升上课的效率与效果,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参与教师的教研业务能力与水平。这种不受地域限制的集体备课更具实效性。
另外在集体研讨的成长路上,有“博客”“Q群”等网络论坛,这些论坛中开辟有网络集体备课室。在网络集体备课室中,虽然大家来自不同的地方,但有着共同的追求,共同的话题,不同的思想,可以讨论对教材的解读、某个教学细节的处理、教学中存在的困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大家在集体备课的交流中,达到以教研促教学,以教研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努力践行——不经一番寒彻骨,哪朵梅花扑鼻香
要想将集体备课落到实处,需要反复打磨方可完成,我校的集体备课具体的流程是这样的:
1.个人钻研,形成“初案”
备课组的每位老师事先对相关章节、单元的内容认真钻研,然后根据分工对主备内容重点思考,拟订发言稿,形成初案。
备课时立足“以学定教,因材施教,尊重差异”为原则,以“备学生”为前提和核心,围绕以下内容进行设计:(1)根据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及整合课程资源;(2)围绕三维目标落实,进行重难点的突破设计、教与学的基本策略设计;(3)预设学生预学、互学及达标训练的主要問题;(4)围绕课堂时间,做好课堂各环节的时间预设。
2.集体研讨,形成“共案”
在集体研讨时,中心发言人(主备人)作重点发言,大家补充、讨论、修正,在备课组长、骨干等各位老师的点拨下,形成最佳课时教学案,在形成共识方案的基础上,各人就自己主备的内容写出详细教案——共案(但教案上留有空白栏,供教师自主修改),分发给大家。
中心发言者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发言:
(1)站在教师、学生的角度进行教材分析和文本挖掘,包括知识点、重点、难点、知识链接点、课程资源的开发、个性化的解读等;
(2)说明教学过程设计意图,让其他教师明白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3)分析教学环节设计是否符合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要求,重点放在目标的达成与重难点的突破设计分析上;
(4)说明问题设计及其意图,对课堂有效生成性问题的预案准备;
(5)提出备课时的困惑和问题。
3.个人复备,形成 “个案”
教师拿到共案后,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风格以及本班学生的情况,将教师课堂的组织、发动、引导、激趣、点拨等教学设计在空白处对共案作一定修改,成为自己的课时教案,然后施教。
4.课上续备,形成“续案”
教师在课堂上要根据实际施教情况,及时把握学生学习进程和课堂即时性问题生成,印证真实的课堂情境与导学案预设的差距,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帮助学生修正学习方案。
5.课后补备,形成“补案”
对于高效课堂来讲,课堂上充满了开放性、动态生成性、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多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发生。教师要就导学案实施过程中的启发、瞬间的灵感、困惑等反思记下来,进一步对导学案进行修订,在下一次集体备课时将心得体验与困惑在组内进行交流探讨。
坚持到底——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从实施集体备课以来,在正确指引下,教师反复打磨。如今的备课不再像开始那么“辛苦”,课堂效果明显提高,教师们的业务能力也显著提高。
从集体备课这条道上一路走来,经历过风、也遇到过雨,凭借着团队的协作精神迎来了清晨的阳光。我们沐浴着集体备课的阳光继续前行,用“踏实”“执着”“精致”的工作态度来准备集体备课,让集体备课为保康县的教学质量“保驾护航”。
(作者单位:襄阳市保康县熊绎中学)